福特对汽车制造流程精准把控_福特汽车公司企业流程再造

tamoadmin 0
  1. 中国的管理和管理学发展背景和条件
  2. 恩威道源商城董事长薛永新经典语录
  3. bpr是什么意思?
  4.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
  5. 提高生产效率方案
  6. 1、常用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有哪些? 2、简述企业过程的定义 3、什么是BPR?

业务流程重组的英文缩写是BPR。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业务流程重组) 也译为: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该理论是当今企业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

BPR理论是于1990年首先由美国著名企业管理***迈克尔。汉默先生提出,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IBM、科达、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纷纷推行BPR,试图利用它发展壮大自己,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实施BPR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福特对汽车制造流程精准把控_福特汽车公司企业流程再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BPR的定义有较多的提法,比如有的观点认为BPR就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的分析和设计;有的观点认为BPR是使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流程以达成主要企业目标的方法性程序;也有的观点认为BPR是对企业流程的基本分析与重新设计,以获取绩效上的重大改变。

在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特别是ERP项目实施过程中,BPR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性步骤,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管理和管理学发展背景和条件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企业管理首次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管理专业化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随之而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管理思想家和管理理论学说。有些管理思想是对前期管理思想缺陷的直接改进和提高。不过,所有管理思想都试图解释当时所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并为将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方法。表1归纳了过去一百年不同时期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系统思考。

福特对汽车制造流程精准把控_福特汽车公司企业流程再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型管理思想 为木门企业发展铺平道路 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理论是1912年由被称为现代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科学管理原则》一书中提出来的。泰勒的贡献在于将企业经营带入了管理世界。没有他,就不会有现代管理(迈克尔·D·波顿,2003)。泰勒基于试验和调查结果发现,在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下,企业存在“摩洋工” 的现象,而且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生产效率低下。泰勒得出结论认为,当时的企业管理决策不够系统化,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来确定一种“最佳方法 ”。他于是提出了四条管理原则:即管理者一是应对工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开发出一个科学方法,用以替代老的经验方法;二是应该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其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三是应该与工人们密切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符合和原则;四是应该确保管理层和工人在工作与职责划分上实现均等。为了对付“摩洋工 ”的问题,泰勒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管理措施,如普遍实行定额管理,实行差别记件工资制,实现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等。这些管理措施蕴涵着深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近100年来,一直被企业广泛应用,而且卓有成效。其中,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引入科学管理思想与模式,推出了“5美元工作日”的当时的高工资制度,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合格工人,并规定凡是不适合这一标准工资要求的工人将予以解雇。由此,工人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也因而造就了“福特王国”的。

另外,在同一时代,法国矿工程师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于1916年提出了一般行政管理思想。这一管理理论和模式提出了管理者的五大职能,即、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及14条管理原则,即工作分工、职权、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权力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和团结精神。与这一管理思想相似的还有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行政组织(bureaucracy)等。这些管理思想与泰勒所关注的组织最低层次员工的科学管理方法不同,它们关注的重点直接指向全体管理者的活动,强调一种理想组织设计的公式化与管理者的权威性和技术能力,但忽视了员工个人的主动性原则,剥夺了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组织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目标管理(MBO)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由彼德·杜拉克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提出来的。这一管理思想认为,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具体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每一个部门和个人的工作才能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员工的积极性也才能被调动起来,即所谓的“灯塔”效应。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麦格雷哥(McGregor)提出的x和Y理论学说进一步丰富了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根据x和Y理论,x设强调人是没有责任心的,是懒惰的,因此,要调动其积极性需要利用金钱诱惑和惩罚方式来实现;Y设则强调人是具有工作责任心的,也是有能力的,要调动其积极性,关键是要为其提供一种可以充分发挥潜力和作用的环境。只要能为员工设定明确、合理的责任目标和评估机制,并赋予其必要的决策权力,他们就一定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懈努力地工作,并出色地完成任务。

福特对汽车制造流程精准把控_福特汽车公司企业流程再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目标管理思想与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经济复苏阶段迅速流行开来,被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广泛用至今。美国通用电器公司CEO 韦尔奇在上个世纪80年以来所倡导的“数一数二”目标责任制,即将公司的战略目标定位竞争舞台上“数一数二”的公司,并对不是“数一数二”的业务部门坚决整顿、关闭或出售。明确的发展目标成就了其一番伟业,也使该公司在全球500强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这是目标管理思想的成功应用。 人本管理(Human Capital)和人际关系管理(human relations)是由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于上个世纪30年代根据霍桑实验的结论提出来的。霍桑实验揭示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仅由金钱驱动,个人的态度、心理满足、社会因素等也同样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和人本管理思想。这一管理思想迄今也一直被企业广泛用。

另一位同时代推动人本管理思想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五个层次需求等级理论。根据他的观点,从激励的角度看,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人们需求的不同层次,然后取相应措施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人本管理的精髓是,企业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人是平等的,并非金钱诱惑和老板支配的“奴隶”或“机器”,但存在能级和需求差异,因此,企业组织需要重视人的不同能力和需求,通过利润分享、培训、沟通、信赖和尊重等,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组织的经营目标。实践也证明人本管理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例如,美国惠普公司(HP)1939年成立以来,积极实践了这一管理模式,如通过“让员工分享利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通过“没有门扉的办公室”,建立信任和尊重;通过弹性用工制度,改善员工生活水平;通过重视教育,提升员工技能等。这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实践成就了惠普公司作为电子行业代言人身份的昌盛不衰,使之一直在《财富》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即二战以后,质量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提出了PDCA循环质量管理理论,即通过(plan)、行动 (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一系列工作程序来解决质量问题。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戴明的理论奠定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础,即认为,质量管理必须是全面性的,质量管理不是个别部门的事情,必须由最高层的管理者推动,发挥团队精神,让每一个部门和员工参与其中,才可能产生效果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认为质量是公司的全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每一个员工的中心活动。他一直要求员工要有高标准的生产力,追求“零缺陷”和“六个标准差”。该的实施给通用电气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节约和丰厚的利润,从而成就了通用电气的全球伟业。

另外,这一时期也兴起了数量管理(quantitative manage-ment)的热潮,即私有企业开始使用数量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决策并解决企业扩大规模后面临的复杂问题。 授权管理指下放管理权力给下级,减少管理当局的不必要干预,以便达到“无为而治”,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经营效益。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伊恩·戈登基于大公司面临的等级制度弊端和管理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了这一管理思想。面对以客户为中心和全球市场力量的威胁,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公司,需要减少中间管理层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以便满足客户的需要。

成立于1980年的美国传媒公司CNN,就是实施这_管理模式的成功范例。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奉行一种放权的企业文化。为满足观众对实况新闻快速报道的需要,该公司打破传统集权管理模式,摈弃***作风,授权下级管理者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决策,推行“灵活、快速决策方式”,从而实现了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观众满意度和企业经营效益。 在上个世纪60年代,S&S公关公司总裁乔·马克尼提出了“品牌资本”管理理念,从此品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品牌管理的思想与模式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中“只关一产品和市场”的弊端,实现了从战术管理到战略管理的根本转变。在品牌战略管理模式中,品牌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销售和利润的短期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客户心目中建立企业的品牌识别,以为企业带来长期效益。

品牌的背后是忠诚的客户。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之路都是依靠强大的品牌效应铺垫起来的,如国外的可口可乐、奔驰、迪斯尼、宝马以及中国的海尔等等,均是如此。这些企业的品牌价值连城,成为吸引忠诚客户的重要无形资产。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教授厄威克·弗莱姆兹提出了规范管理的思想,即认为通过规范管理战胜企业增长过程中的危机(如规模不经济),使企业从企业家精神为主转向专业化管理。他认为,小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避免失败的命运,需要顺利完成组织发展的六个任务,即确定有利的市场定位、开发产品和服务、获得、建立经营体系、建立管理体系和构建企业文化,并成功经历生命周期中组织增长的七个阶段,即新建、扩展、专业化、巩固、多元化、一体化、衰退与复苏。这一规范管理思想为“家族式”企业成功转变管理方式提供了专业化的解决思路,为小型企业在增长过程中避免规模不经济或范围不经济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管理思想中的管理专业化与企业家精神下的官僚统治并非同义词。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精神不再可能成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唯一力量,吸取二者之长,走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发展道路,成为企业的必要选择。可以说,规范管理是企业不断发展和走向长期成功的源泉。

与此同时,管理学界也出现了系统管理理论(systemstheory),即认为一个组织是由各个独立单位组成的统一整体,管理者需要处理好各个部分的关系,发挥整体功能优势,才能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主体实现利润的过程。创新可以分为技术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创新不仅仅指技术革新或单纯的生产方式革命,同时更具有体制变革的含义。熊彼特总结出了两个创新模型。模型I是指将外生的科学发明转化成生产力,推动利润增长;模型II是指在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自己投人资金进行研发,以使企业在不断创新中不断壮大,不断创造利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如摩托罗拉、西门子、杜邦、中国奇瑞等,均是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才成为激烈竞争市场中的赢家。

与此同时,应急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的思想也应运而生。这一管理思想认为外部环境变化莫测,企业须时时调整战略来适应环境突变。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创新管理相似,均是为适应外部或市场环境变化所选择的新的不同的管理实践。 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提出了z理论。这一理论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因素,对美国和日本的管理思想取长补短,汲取传统规则的精华,结合现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套系统、明确的价值体系。

上表所阐述的企业文化基本框架体现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价值观,旨在通过为企业和员工创造一种进发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环境来推动企业更快地向前发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精神符号或经营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便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对内形成对员工的向心力,对外形成对客户的吸引力。

另外,这个时代还出现了应急管理的思想,即强调面对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管理者应打破常规,树立新的企业文化,不能保守陈旧观念,应取创造性的思维灵活应变,努力在变革中求生存、谋发展。 1992年美国管理***之一彼得·圣吉因其“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新观念获得了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 (Pathfinder Reward)。这一思想通过“五种修炼技术”体现出来,即所谓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知这个世界,系统认识各种相互关系,看清事物全新的全景,从而为未来发展不断创造机遇,并取具有前瞻性的行动。

这一理论着重强调了管理活动中的系统思考或系统管理思想。人类系统中的结构是微妙且错综复杂的,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变数和相互关系,即需要不断反思自己,扩大思考范围,洞察层次结构,建立共有愿景,才能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已经被许多国家所广泛应用。 面对上个世纪80年代末席卷美国企业的倒闭浪潮和丧失世界领先地位的危险,1993年美国管理学家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克出版了《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一书,提出了“流程再造”这一全新的管理思想。他们认为美国企业需要做一个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才能迅速获得新生。这一理论马上轰动管理学界,在美国和西方经济中掀起一场工商管理的革命旋风。

流程再造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需要对其业务流程、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如通过业务流程再造(BPR)、及时存货体系 (JIT)、扁平化组织(Flatter Organization)、柔性生产系统以及市场价值链等全新设计方案,使企业的生产效率 、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益取得根本性的变化。

在现实社会中,流程再造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许多知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中国的海尔集团通过市场价值链和扁平化组织设计等流程再造管理模式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差距,使其物流管理水平到达世界一流、国内第一,这正是海尔在国内外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恩威道源商城董事长薛永新经典语录

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历史

文章提要:本文在描述管理学发展的三个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钻石模型”,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具体分析了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制度变迁、管理创新者和战争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从而揭示了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管理学 发展 历史逻辑

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管理规律的一些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但牵?芾碜魑?幻畔低车目蒲а芯慷韵蟊蝗鲜丁⒀芯浚?⑶夜芾硎导?芄坏玫焦芾砜蒲е?兜闹傅迹?蚴窃诟崭展?サ?00年中才发生的。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100年中,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这也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1]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一、管理学发展的三个线索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诸多流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面对百年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众多的流派,管理学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归纳出管理学发展的逻辑主线。但是,由于百年来管理经典著作所关心的主题过于复杂,包括管理与管理者、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2] 而从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人力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构成管理学的经典内容,而且这些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新分支还在不断地产生。因此,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主线。

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所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线索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厂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学、消费者理论到战略管理)。[3] 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来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论管理学(以基本的人性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学(以管理案例为主的管理学)。[4] 第三类则是根据管理学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划分。在著名管理史学家雷恩看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紧密相联,管理理论发展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5] 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条管理学发展轨迹,一是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线索,由泰勒科学管理开始,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决策管理理论等;二是建立在对现代人性基础的人本主义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文化主义的线索,由德鲁克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6] 同样基于对于文化环境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另外一种管理学发展的线索的划分,即以资本主义精神为文化基础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以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7]

显然,第三类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管理学发展的线索,与前两类从管理内容和从管理知识产生方式角度划分管理学发展线索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前后继承性,而前两类的管理学发展线索在时间上具有并行性。从管理学发展历史角度考察,无疑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分析管理发展的线索更有价值。但是,仅仅将环境影响因素归结为文化环境是过于泛泛而又不全面的。

二、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

庞大的管理学知识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纵观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史,我们认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持续作用的长期因素,这主要有制度变迁、科技进步与文化传统三方面因素,体现了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8] 另一类是短期作用的临时因素,例如战争和其他重大突发(比如经济危机)。这两类因素作用于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的能动主体,包括企业家和其他管理实践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研究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咨询人员或者团队等,这些人员提出管理理论和方法,创新管理知识,实践新的管理思想,从而促进管理学的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如下图(图1)所示的管理学知识发展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

图1 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试图表明的是,科技进步、制度变迁和文化传统与管理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相互作用最终推进着管理理论发展、管理学知识的创新与积累,而战争和其他一些临时重大对整个过程也有短期的推动作用。这里科技进步因素具体包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改造世界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科学发展不断为人类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而技术进步则不断为人类提供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制度变迁是指有关宏观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微观具体经济组织运行等方面正式规则的变化,这些规则变化会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而文化传统要描述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人们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的非正式的规则,与制度变迁中的正式规则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不同,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变化往往是长期的渐变过程。这里管理理论发展和管理学知识的积累,既包括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等以各种形式体现的管理知识的丰富发展以及管理学的发展,也包括解决各种现实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这对应到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内涵上,包括管理实践层面、管理理论问题研究层面、管理学科发展层面三方面的管理科学化进程。也就是说,上述“钻石模型”既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理论与管理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也是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管理科学化历史进程建立起来的,因此从管理科学化的历史上看,该模型基本描述了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逻辑关系,可以认为是一个管理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图。

三、管理学知识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钻石模型”,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模型中各个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管理学知识发展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

1.科技进步因素

尽管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提高管理活动效率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管理科学化进程却真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组织的结果。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周期可以划分为5个周期,每个周期或者阶段长约半个世纪,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康德拉季也夫长波,伴随着连续的技术进步周期,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1)在第一次(18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和第二次(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长波周期中,与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只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初步实践和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企业管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2)到了第三次技术进步长波周期(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即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以牛顿力学为主题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核心的经典电磁理论都已经建立,这些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前提,尤其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动力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由技术革命产生的社会大生产必然对规范管理提出要求,原来的经验管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化生产和大公司发展的需要,于是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科技进步对管理创新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这方面,还体现在由于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成功产生了的巨大社会和知识效应,使得科学方法在管理问题研究和管理理论产生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泰勒试图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寻求优良的管理方法,把管理提高到科学层次,从而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则是通过对组织管理普遍性原理的追求,把管理提高到理性层次;而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也是以实验方式研究人类管理行为的。(3)进入到第四个技术进步周期(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进步进一步推进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由福特公司开创的流水生产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方式,而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和发展,对管理科学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产生了计算机管理学派。而该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自然科学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为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奠定了方***基础。(4)人类社会正处于第5个技术进步周期中,该阶段主要技术特征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该阶段的管理创新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管理信息化成为该阶段管理创新的主线和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企业、6西格玛管理、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营销等依靠信息技术的新管理思想或方法得到发展和应用,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核心能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广泛传播。归结起来,科技进步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进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产生了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直接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还为管理学理论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的指导。

2.制度变迁因素

没有人会否认,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的前提是以分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在经济学家看来,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制度创新,“产业革命的实质就是用竞争取代以前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9] 工业革命在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工厂中实施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曾详细分析了分工制度(专业分工和职业分工)能够提高企业效率的原因。工厂制度的产生对科学管理提出了要求:如何解决高度分工条件下的协作问题,如何解决工厂制度下工人的培训和激励问题,如何改善由于工厂制度的发展而逐步恶化的劳资关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产生的。制度变迁对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需求牵动”方面,而且从企业制度的演进看,企业制度变迁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谁来承当管理创新主体的角色和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方向和内容。制度创新与变迁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还为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激励约束机制。所有的创新行为都是有风险的,而现代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的产生,保证了承担创新风险的创新者能够获得创新收益。如果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那么可以认为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呈相互“支撑”的三角关系,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形成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而企业制度创新为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不同,提供的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是不同的。总之,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制度变革,对管理创新和科学化进程的影响是全面的,对管理创新主体的选择、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都具有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

3.文化因素

文化传统体现为社会认可的价值信念、规则、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此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又是根深蒂固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具体从管理科学化进程看,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有其文化背景和基础的。具体而言,可以分别分析文化对管理研究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从管理研究层次看,管理科学化进程开始和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流文化,科学主义所包括的逻辑主义、分解思维、规范形式、精确原则和实验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到世界各个领域的问题分析研究中,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管理问题自然也不例外。泰勒首先将科学价值观念和科学主义的研究规范引入到生产作业管理领域中,通过追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来提高人类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而法约尔则试图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寻求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一般性规律;韦伯、巴纳德等人是在探索一般组织和社会领域中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原则;而行为科学是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来分析人的行为的科学规律;现代管理理论则是应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科学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没有追求科学和理性的价值观,没有应用科学原则研究管理问题的信念,没有科学的文化基础,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也就无从谈起。从管理实践活动看,文化可以在民族文化和组织文化两个层次影响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科学化进程。一是在民族文化层次,二是组织文化层次。前者是宏观文化环境层次的影响,而后者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知觉、思想和判断进而影响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各项管理职能执行的科学水平。

4.管理创新者

影响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显要因素。科技进步、文化传统和制度变迁对管理科学化的影响属于环境因素,而直接的管理创新者则在管理科学化进程中,在管理学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这些管理创新者包括从事管理实践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和教授、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团队和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实践者兼管理理论研究者的作用越来越小,专业的学者和管理咨询人员对管理知识的创新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许多著名管理创新者被一些管理史研究者称为管理学***,管理学各个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与这些管理学***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5.战争因素

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孙子兵法》与克劳塞维兹《战争论》中汲取了很多战略管理的智慧,但战争与管理学的发展关系并不仅仅停留在战略管理领域上。在管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管理的科学方法是和战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有关战争对管理学发展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例子。1939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布莱克特成立运筹学,应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城市防卫与进攻、雷达网络的优化配置、轰炸敌方潜艇飞机的有效高度以及配合等问题,这标志着运筹学——狭义的管理科学的诞生;战争与质量管理的发展也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保证军需物资的质量,规定生产军需物资的厂商必须用统计抽样检查方式。美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指导书、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制造工序中的质量控制用控制图)。战后,这些标准被美国工业企业广泛用,质量管理进入了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能够促进管理科学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战争能够彻底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属于一种巨大的临时的突变因素,这种临时的、巨大的、整个环境的突变必然会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战争会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需求。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看,一门科学发展的途径可以划分为互相关联的两类,一是“实践需求拉动”,一是“理论供给推动”。所谓“理论供给推动型”是指研究者在自己的理论王国里按照这门科学内在的理论逻辑进行探索,从而发现和提出一些新的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践去检验,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逐步推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这是一种先有理论,再研究其实际应用,从而推动学科发展的知识创新积累方式。现代科学发展和庞大的科学知识库已经使这类途径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实践需求拉动型”则是指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门学科现有理论和方法无能为力,这促使人们针对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去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这门科学取得了发展。这是一种实践超前理论、先有实际需求、再有理论和方法创新的知识积累方式,这类途径一般比较适合应用学科的发展。显然,管理科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这种“实践需求拉动型”,而战争一旦爆发,往往会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战争就是一场重视管理和不惜一切代价改善管理、发展管理的运动。

bpr是什么意思?

恩威道源商城董事长薛永新经典语录

人生是不容易的,怎样才能有一个欢乐、奋进、成功的人生呢?伟大的老子告诉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之本,要养成清静无私之性,这样才可以了解自然的真理“道”,真正超越自身的局限,成就有益的事业,获得人生的永恒。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才是“无为”。

我们只要能专心于社会利益,专心于公众利益,忘掉自己的得与失,那么,对自己的利益就管都不用管、想都不用想、提都不用提了。因为,一切自然就在其中了。这也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包含的“道”的道理。

做小民百姓,似乎可以随波逐流,不要信仰。办企业则不行,办企业一定得有一个正当的信仰。把金钱当作信仰,只会把人生引向瞎折腾。结果总是过眼烟云。而且这点过眼烟云,也依然是在“大道”的管辖中。君子不可不于此处常怀谨慎之心。

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指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的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较为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市场的真相,是奉献。拿得出奉献,就有市场;拿不出奉献,就没有市场。因为,市场是容纳奉献的法场。要做到这点,首要的是破除我执。

世上没有无根之树,法中没有无因之果;要求善果,先种善因。个人之立命,企业之立业,当作如是观。

企业的天职,就是为众生谋利益。能为众生谋利益的企业,是真企业。不能为众生谋利益的企业,是冒企业。

人生经营,不是要赚取外汇,不是要赚取国钞,而是要“赚取”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其核心内容是:营造美好人生,成就有益众生的事业。前提和途径,是要觉悟成佛。佛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学好得好,做好得好,想好不得好。

我认为,高尚的品德像生命一样贵重。因为没有高尚的品德,宝贵的生命就很容易在人生海洋中迷失、淹没、断送。人生离不开好的品德;就像生命离不开一颗好的心脏一样。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健强的心脏。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人生也就完了。高尚的品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经典语录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经典语录

根据发展阶段调整组织结构

企业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创业阶段、***阶段、正规化阶段和精细化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

海尔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建立了倒金宇塔式的管理体制,通过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更有效地为每一个海尔人提供发展空间。

当需要逆风行舟时,我们只需要调整航向迂回行驶就可以了;但是,当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我们想停在原地的时候,那就要抛锚。当心啊,年轻的舵手,别让你的缆绳松了,别让你的船锚动摇,不要在你没有发觉以前,船就漂走了。卢梭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适时调整船锚对于航船航行的重要性。

这同样可以引申到管理行为中。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管理者需要不断调整组织结构,让航行的船能够找到正确的航向。

大身躯,小单位

与谷歌、微软类似,海尔最基本的创新单元始终保持着规模小、人数少的特点。张瑞敏已带领海尔发展为成长型企业,现在又赋予了它灵活机动的身躯。

万事万物不断发展变化,企业不可能只循着一条道路前进,而必须要随机应变,并且不断地摸索新的道路,这样才能确保规模发展壮大后也能平稳地前行。

企业离不开流程管理。好的流程,可以帮助企业节约,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想实现流程的优化,企业需要改变传统思维,触摸流程本质,找到激活流程的新要素。

市场是导航仪

内外相连实现动态转化

组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不一定要被隔绝开。内外联动,用外部的流通激发内部的活力,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动力支撑点。

行动是原料,智力用这原料塑成华美的物品。

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和变化,有助于企业与市场保持相同步伐前进,这就是张瑞敏的初衷。

让每一位员工能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转变他们在企业中的角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我价值,还可以完善企业的各项流程。

市场是获得利益的唯一决定因素

若员工的利益只由上级决定,那么员工的行动都会只以满足上级要求为中心,这就与企业要迎合市场需求的立足点背道而驰。其实,市场才是员工利益的决定者。

过去,海尔追求的是公司利润最大化,员工的既得利益也就是工资,是固定的;而今,海尔转向以市场为中心,员工的既得利益与市场挂钩,这就是海尔的SST机制。

SST是由索酬、索赔、跳闸三个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成的。索酬是指通过建立市场链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从市场中取得报酬;索赔体现了市场链管理流程中部门与部门、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间互为咬合的关系,如果不能履约,就要被索赔;跳闸就是发挥闸口的作用,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自动跳闸,闸出问题来。

市场是决定海尔人工资的唯一因素。对集团内部的购员来说,材料使用者是他的市场,如果原材料出现问题,购员就会进入被索赔程序;对车间的生产人员来说,检验员是他的市场,如果产品出现问题,生产人员就会进入被索赔程序;对销售员来说,售后服务人员是他的市场,产品出现问题同样会进入被索赔程序。

给员工发放市场工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员工需要一段适应期,而有些员工则能够很快适应向市场要工资。

以市场为导向,管理者通过改进流程管理,帮助员工找到自我价值,焕发了新的活力,员工不仅提高了工资收益,也提升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也为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用市场链串起现在和未来

市场是企业获取各种信息的源泉。管理者做出的决策都是以市场最新而且最准确的消息作为参考和依据的。

以变应变

市场链是指将市场利益机制引入到组织内部的管理,根据集团发展战略,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变为平等的市场合作关系。

变化发展是普遍存在的,为了适应变化,管理者必须学会摒弃已经失效的管理模式,不断调整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市场推动管理者尽快转变管理思路,同样,管理者也可以发挥主动性引领市场变革,做市场的弄潮儿。

仅仅有了高目标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位。

良好的经营需要完善的流程

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超越过去。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只能会让前进的步伐停滞。企业要发展,就要始终保持向上的态势。

万事开头难

成大事者,需要付出常人无法知晓的心血和汗水。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所有的成就都是辛苦得来。

海尔的培训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张瑞敏常常倾囊相授,帮助那些有待提高的经理人消化并吸收流程再造的概念和内涵。

张瑞敏知道,开展流程再造对海尔来说是一个艰难而又痛苦的过程,但是他没有畏惧和退缩,经理人对培训的积极参与和回应就是对他最有力的支持。

慎始敬终,终以不困

张瑞敏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流程再造的帮助下,海尔收获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潜在的社会效益。

无论多么完美的设想方案,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管理者所能做的,就是慎始敬终,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防患于未然,走好每一步。

管理者需要学习张瑞敏到现场和终端的管理习惯,防患于未然,预防管理实践中纸上谈兵的悲剧重演。

打造心连心的物流通道

物流通道,承载着邮寄人和接收者的期盼和希望。将产品安全并且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快速流转仓库物品,让水库水活起来对企业而言,仓库中货物的流转速度是衡量其运转效率的标准,必须要让仓库中货物加快流转,才能减轻企业的压力。海尔对仓库的改革加快了仓库内货物的运转周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运转能力,避免了因库存积压而影响企业整体经营的问题的发生。

没有物流等同于无物可流

张瑞敏一直视物流为海尔的血管。

海尔为订单生产产品,其中牵涉到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化的物流。这,就是现代化物流的意义所在。

打通电商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有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和企业发展,海尔开始着手打造开放式全方位的物流平台。

物流是企业的血管,时时考验着企业的运输和服务能力。打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物流通道,是整个制造行业的当务之急。

有订单就有希望

将员工与订单捆绑在一起企业是一个围绕订单运转的有机体,必须发挥企业中每一位员工的力量,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进而创造效益。

订单就是用户的要求,订单将海尔与用户联系在一起。直面订单不仅使海尔得以更全面地了解市场需求,还使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直接面对市场,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并为塑造企业的形象添砖加瓦,进而为企业发展锚定航向。

不断检验,保证效果

再好的管理创意和思路也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因此,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检验指标,保证管理行为的实施。人单合一的模式同样需要被检验。

在张瑞敏看来,三个零、三个A是检验和考核人单合一模式的标准。

三个零是用来检验人单合一模式是否基本成功的标准。

因此,海尔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三个零。

三个零即零距离、零库存、零逾期。零距离是指企业要直接面对用户,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超前一步设计出产品;零库存和零逾期是指直销和直发。

在三个零方面,戴尔公司可谓是开拓者,它在直销模式的运用上取得的成功直到现在都无人能够超越。在公司接到订单之后,控制中心会将整个订单分解为若干任务,计算出零件数量后,将信息传送到供应商那里。供应商会在第一时间内为戴尔运送零件,戴尔只需将零部件组装成电脑即可。

三个A是指为企业制定的三个零的考核指标都要达到最优的A等级,它用来考核人单合一模式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程度。

在三个零、三个A的检验和考核下,人单合一模式唤醒了海尔人的创业.个个海尔人都变成了自己的老板。

时间会证明一切

等待是煎熬的。张瑞敏曾遭到过无数次嘲弄和质疑,当外界咄咄逼人时,他就像一个失声的巨人,静静等待黎明的到来。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订单,就有底气去面对一切狂风暴雨。

现金流是企业的内在潜力

在企业发展中,现金流是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企业的发展之本。

与企业的脉搏一起跳动

人们常用脉搏来形容现金流,脉搏的跳动情况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健康程度,同样,现金流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运行情况。管理者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必须具备前瞻性思维,确保其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对企业而言,现金流非常重要,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有所变化,就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全局发展。

要确保一定量的现金流,并非易事。最初,张瑞敏也遇到了诸多困难。

海尔通过及时回笼资金,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公司呆账或坏账的产生。具有开拓意义的举动,让海尔从困扰同行业众多企业的现金流困境中迅速摆脱出来。

董事长李开复的经典励志语录

1、本人以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是中国学生最需具备的几个个人素质。

2、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最重要的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谦虚、执著和勇气的领导。

3、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4、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5、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6、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7、乐观、正面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能。

8、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9、学生应该学的七件事: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10、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11、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

12、被动就是弃权,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

13、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石沉大海却不代表徒劳无功。

14、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15、积极主动的步骤: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

16、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17、自觉、同理心、自律和人际关系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18、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19、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20、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21、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

22、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23、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24、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25、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26、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27、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

28、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29、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挫折之后反思,反思之后学习,学习之后你就可能成功。

30、中国人活到老,学到老,美国人认为要求知若饥,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我进谷歌也是为了学习。

31、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32、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会支持你。

33、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创业也需要这样的理念。

34、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35、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36、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

37、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38、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

39、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经典语录

李书福,现任吉利集团董事长。经济师职称,台州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白手起家,创办吉利集团。

1、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作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2、为了拿到汽车生产权,李书福对国家汽车权威部门的领导说。

3、什么叫创新,就是人家都反对你而你还坚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观点一致,这叫创新吗?

4、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技术,买来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我们过去造两轮(摩托车)时,不是没人相信我们能做出来吗?事实怎么样呢?我们不仅做出来了,而且还做的很好。

5、我心意已决,我负全权责任,哪怕是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100年后,人们可以自己买零件组装汽车,就象现在个人组装电脑这么简单,到那时,通用、福特怎么会不关门呢

6、这个社会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欲望,没有个性。这是一个进步的社会,发展的国家,允许人们有个性和不断提高欲望,不断有自己新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如果我不张扬,我没有个性,我不知道吉利集团今天会怎样

7、合资就像是勾引我们抽。品牌掌握在谁的手里,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主动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

8、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9、一辆宾利车的利润大概有80%。也就是说,卖600万元,税收200多万元,还有300多万元,除去成本100多万元,他有200多万元的利润。我觉得这是一种概念,用户买到的实际东西只有100多万元。

10、领衔的吉利收购项目团队,发布会前刚从瑞典飞回北京,一路风尘仆仆,脸上却一直挂着笑容,几乎看不出疲惫。关于未来的策划案,李书福已经成竹在胸。

11、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之间的关系,不是父子的关系。

12、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协议书共有1万多页,不知道在其中,吉利是怎样向沃尔沃承诺的?李书福告诉我们,沃尔沃的问题在于规模太小,吉利要帮她扩大规模,增加产量,还要在两年内扭亏为盈。

13、为什么要卖给吉利,因为吉利研究沃尔沃已经八年多了,正式跟福特讨论沟通这个问题已经接近三年了,对沃尔沃这个企业的理解,和对这个汽车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福特想法的理解,以及吉利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等等,都是福特选择沃尔沃新的东家的重要因素。

14、曾经评价自己,最大的缺点是性格太刚烈,一点也不会柔和。发布会上,对于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他断然拒绝。

15、你提的这两个问题,我都不能回答。(笑声)因为我刚刚讲了,我们只讨论上集,不讨论下集,这个事情是分上下集的,第一集是收购,第二集是落地,所以我们不讨论落地。

16、确实像大家所说的,失败的多于成功的,那问题,zg企业走出去到此结束了还是要继续尝试?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也是一种新的实践和探索,我现在不能向大家保证就能成功,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对此项目充满信心。

17、大家首先关心的是钱的问题,买沃尔沃轿车公司,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也不是没有钱就买不来的,所以钱不重要。

18、吉利花了18亿美元,把沃尔沃“娶”回了家,经过测算,后续运营的流动资金还需要9亿美元,也就是说,吉利一共要花27亿美元才能最终完成收购,典故,可李书福却轻松地说“钱不重要”。那这些资金究竟从哪里来?简单说,一半来源于国内,一半来自国外。国内部分,吉利自己掏了其中51%以上的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从国内***银行融得的收购或并购资金。海外融资获得的资金,分别来自于美国、欧洲和香港等地。

19、吉利要花那么多的钱,买一个世界顶级的豪华汽车公司,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支持,买来的公司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知识产权的内容上,我们是斤斤计较的。

20、现在吉利买的就是100%的沃尔沃轿车的商标,关于品牌,并不是50%,在这里,要向全世界关心沃尔沃的品牌的人讲清楚。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之间的关系不是父子的关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

什么是BPR(业务流程重组)?

BPR到底是什么?按照BPR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Michael Hammer教授的定义,BPR是“追求业务流程变革的根本性和彻底性,希望取得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的显著性改善”,后来经过了不同学者的补充、完善,这种比较激进的管理理念逐渐变得内涵丰富。目前BPR的基本内涵是以流程运作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的束缚,提倡面向客户、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目的,包括不同程度的业务提升、业务优化、业务改造 BPR是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缩写。它的定义有几种,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它的奠基人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的定义:“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这个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性”是应关注的核心内

BPR的几种经典方法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BPR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参与企业信息化的成员在整个BPR过程中,不但应当知道如何进行BPR,由谁来进行BPR,而且还需要了解一些进行BPR的方法和工具。参加BPR的成员们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现代的BPR工具,就可以更有效地对企业中的问题流程进行改造,将BPR的各个阶段的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

在BPR中可以用到的技术和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手法。

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在讨论公司战略远景规划、决定企业再造时机过程中,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是两种有用的方法。在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时,鼓励与会者提出尽可能大胆的设想,同时不允许对别人提出的观点进行批评。运用头脑风暴法有助于我们发现现有企业流程中的弊病,提出根本性的改造设想。一些软件工具也可以用来支持这种讨论,与会者可以同时和匿名地对讨论议题提出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关键字来进行存储、检索、注释、分类和评价。德尔菲法则经常用来论证企业再造方案的可行性。可以将初步的再造方案发给若干事先选定的信息系统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将各位专家的反馈意见经过整理和分析后,第2次再发给专家,让他们考虑其他专家的看法,对有分歧的地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经过几轮征集,最终可获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这对于减少BPR的风险、设置正确的信息化战略是十分有用的。

价值链分析法 在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分析并选择被改造流程时,可以用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是辨别某种“价值活动”是否能给本企业带来竞争力的方法,这一理论最早发表在波特的一篇关于如何将价值链分析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论文中,后来被发展成为企业战略分析的重要手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波特认为: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将企业的活动分为主要活动与活动两种。主要活动包括购物流、生产制造、发货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活动包括高层管理、人事劳务、技术开发、后勤供应等方面的活动。以上各项活动因企业或行业不同而具体形式各异,但所有的企业都是从这些活动的链接和价值的积累中产生了面向顾客的最终价值。因此,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解开来,并分析每一个链条上的活动的价值,就可以发现究竟哪些活动是需要改造的。例如,可以按照某项业务将有关的活动细分为几个范围(如将产品销售分解成市场管理+广告+销售人员管理+……),从中发现可以实现差别化和产生成本优势的活动。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 主要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描述和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法和上述价值链分析法有某种程度的类似,都是将现有的业务进行分解,找出基本活动。但作业成本分析法着重分析各个活动的成本,特别是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工、等。

标杆瞄准法 标杆瞄准法可用在设立改革的目标和远景、确定流程再造的基准等方面。在许多行业都有一些成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做法可以为行业中的其他企业所效仿,因此,也可以将这些企业的一些具体的指标作为其他企业的标杆。丰田汽车的投资回报率(ROI)曾被作为日本汽车行业的标杆。当日产公司发现自己的投资回报率还不到丰田的一半时,他们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自己的业务流程,他们最后决定关闭了这间工厂。

流程建模和仿真 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的分析并提出改造的方案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的方法来进行,这就是企业信息流程建模。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信息流程建模方法和相应的软件系统问世。ARIS(集成化信息系统架构)方法和工具是由德国萨尔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及IDS-Scheer公司总裁Wilhelm Scheer教授所提出。其设计理念是希望提出一个整合性的框架,将描述一个企业流程的重要观念尽量纳入到模型之中。IDEF0方法是ICAM DEFinition Method的简称,是美国空军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ICAM(Integrate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基础上用SADT等方法发展起来的一套建模和分析方法。

1990 初期, IDEF用户协会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学会合作,建立了 IDEF0标准,并在 1993 年公布为美国信息处理标准。目前 IDEF 是多种国际组织所承认的标准。为了减少项目的复杂性,使项目得以顺利进展,项目实施小组可以运用基于计算机软件的建模分析工具,如BPWIN等来建模。使用这些方法对企业业务流程建模后,不但描述企业现行流程,进行流程诊断和设计新流程,还可以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有关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模拟和分析。

在上述的这些方法中,头脑风暴、德尔菲法、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力分析都是经典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而ABC成本法、标杆瞄准法、流程建模和仿真则是比较新的方法、尤其是流程建模和仿真,为BPR项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将上面这些的方法和技术综合在一起,就为BPR团队提供了一整套有力的工具,可以在整个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运用。

提高生产效率方案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

 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持续有效运行,有利于不断规范企业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程序文件体现业务流程处理的思想,而业务流程管理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流程或核心流程,通过一系列的增值活动,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流程效率及企业绩效,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的知识,欢迎阅读。

 1.ISO9000与BPM关系

 (1)ISO9000与BPM关系。ISO9000的文件结构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等,其中,程序文件对业务流程操作有严格的规定。流程管理在业务流程描述阶段可以把ISO9000的程序文件作为重要的参考信息,与通过现场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企业现状及业务流程运作。对于已经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不但有整套业务流程图,而且几乎每一位员工都会绘制业务流程图,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的能力比较强,极大方便企业流程管理。

 (2)ISO9000与BPM的区别。ISO9000重在“规范”。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活动见的等待、活动的重复、内部往返搬运、反复审核、手工匹配来自不同部门的多种表单等做法,按照“做了的一定要写,写了的一定要做”的原则,在ISO9000中仍然可以被“规范”下来,只要不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及危害,都可以在ISO9000中“做”与“写”,将业务流程落实下去。

 而BPM重在“提升”。所以企业组织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以某种服务方式为顾客“增加价值”,通过关注企业现有的关键和核心流程,从“、部门、岗位、制度、绩效、报表、IT”七个方面运作或者优化流程,进而消除非增值活动和调整核心增值活动。通过对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环节”)进行清除(Eliminate)、简化(Simplify)、整合(Automate),即“ESIA”来系统改造现有流程及提高流程效率,使得流程更加合理与容易操作。

 2.BPM是推动ISO9000持续改进的动力

 ISO9000族标准在ISO9000、ISO9001和ISO9004等三个核心标准组成。ISO9001标准时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标准。ISO9004是组织进行持续改进的指南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ISO9000认证的依据是ISO9001,而不包括ISO9004,所以大部分组织仅仅满足于达到ISO9001标准要求,即实施ISO9001标准组织数量远远超过使用ISO9004标准的数量,即要求标准而不是指南标准在企业中起主导作用,而不追求整体业绩的改进,都是未能全面理解ISO9000族标准的反映。所以说,ISO9000在组织的质量工作中只是基础性作用,仅仅为组织架设了一个基础质量管理平台。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反映了企业质量活动的持续发展,是企业管理得客观要求。流程管理从对现状流程进行描述开始,发现问题点,找到改进的目标流程,为企业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给出了方向和手段,它同时关注如何通过岗位职责的合理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切实应用、管理制度的不断规范来保证目标业务流程的真正实现。ISO9000需要持续改进,不断增强顾客满意程度,但更需要流程管理、其他许多管理理论实践的推动,才能为租住带来一个垂直的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发展需要多种管理理论的综合实践,在组织实施ISO9001标准,而未使用ISO9004指南标准时,流程管理是组织确保质量体系得到持续改进和规范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流程管理和其他管理理论在本质上是不矛盾的,流程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有利于不断提升和规范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3.从案例看BPM和ISO9000体系的结合

 第一个案例是福特汽车重建应付款流程。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福特汽车公司位于北美的预付款部门,雇佣员工500余人,负责审核并签发供应商供货账单的应付款项。但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应付账款工作的只有5个员工。5:500,这个悬殊的比例让福特公司的决策层再也无法泰然处之了。福特公司传统流程为:①购部门向供货商发出订单,并将订单的福硬件送往应付款部门;②供货商发货,验收部门收检,并将验收报告送到应付款部门;③供货商将产品送至应付款部门,“订单”、“验收报告”以及“”三者一致时,应付款部门才能付款,实际上盖部门的大部分时间往往都花在处理三者的不吻合上,从而造成人员、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应付款本身不是一个流程,但购却是一个业务流程。公司对购进行流程重组,福特公司重组后的新流程为:①购部门发出订单,同事将订单内容输入连接数据库;②供货商发货,验收部门喝茶来货是否与数据库中的内容相符,如果吻合就收货,并在终端上按键通知数据库,计算机会自动按时付款。福特公司应付款流程重组,不但带来了公司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规范有效运作,而且给公司带来了其他效果:

 (1)以往应付款部门需要在订单、验收报告和中核查14项内容,而如今只需要三项——零件名称、数量和供货商代码;

 (2)现应付账款部门只有125人,节俭了75%的人力;

 (3)福特公司大胆挑战硬度款旧原则“当收到时,就付款”,而其应付款新原则是“当收到货时,就付款”,用的是“无”制度,简化了物料管理工作环节,大大提高了应付款流程工作效率,并使得财务信息更加准确。

 第二个案例是“一卡在手,走遍油城”:大庆油田加油站业务流程再造。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储运销售分公司于1994年已经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对加油站业务过程管理制定了控制程序、作业文件等。储运销售公司所属的加油站是整合了绝大多数油田单位的自主加油站,在实施IC卡加油之前传统的作业流程是:汽车驾驶员根据月定油量领取加油本、进加油站开具加油票、加油站人员核验加油票、手动控制加油。从这一作业流程可以看出,汽车驾驶员从开局加油票到加油站人员核验加油票为串行手工操作,为非增值环节。加油站加油高峰时期,汽车常排长龙,时滞较长,用户抱怨,工人劳动强度大。

 针对这一流程性弊端,储运销售分公司进行了加油站作业流程再造。这一作业流程再造是讲开具加油票及核验加油票这两个非增值环节被清除,与1998年投入使用IC卡网络自动加油系统,加油站由串行手工操作到并行自动加油,加油站加油时滞较短,汽车驾驶员到“加油”这个环节由原来的'几分钟缩短到几秒钟,大大提高了加油工校。

 储运销售分公司1999年已经20个加油站联网加油,经过几年的扩充改造,现在IC卡发行量已经达到7万余张,年加油量已经达到15万吨,37座联网加油站遍布大庆市区,是国内一次性加油站联网做多,卡发行量最大的IC卡网络自动加油系统。

 2002年对原系统进行了税控改造和部分设备升级,使整个系统内的油机都成为了IC卡税控一体化加油机,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用户可持IC卡到任意一座联网加油站加油,实现“一卡在手,走偏油城”。该系统具有加油方便快捷、结算准确、查询方便、计量精度高、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加油站的高峰时期的加油能力。

 储运销售分公司对所属加油站的IC卡加油过程控制程序进行了规范,顺利的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的复审。优化的加油过程流程管理及规范的质量体系有效运作,使分公司成品油销售在大庆所有加油站的业绩名列榜首,并不断开拓国内其他成品油销售市场,提升了储运销售分公司市场竞争力。

 4.结束语

 流程管理与ISO9000无论经营观念还是管理体系,还是管理决策上,二者都不矛盾。对于具体的企业,如何在二者中做出选择,“鱼和熊掌兼得”呢?首先应该看到组织去的ISO9000认证是一种趋势,但是通过ISO9000认证只能证明组织已经具备保证本组织生产或提供服务达到了国际基本标准的能力,但能否长期保持下去,还需要组织用一些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是二者互相补充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依据ISO9000标准建立管理体系,加强组织质量管理,取得认证,进而实施流程管理,不断推进和加强质量管理,如此,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不断规范与提升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成“垂直发展”的愿景

;

1、常用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有哪些? 2、简述企业过程的定义 3、什么是BPR?

 下面是行我整理的关于提高生产效率方案.欢迎阅读。

 提高生产效率方案1

 一个创建已久的企业,在通过多年的改革创新,仍持续保持原来状态。

 重点就是管理和制度的不够完善,其次就是生产运作的环节出现故障。

 具体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方案由如下所述:

 一、主要问题点:员工作业水平,工艺加工意识急需提高。

 如作业速度慢,心态压力等等。

 员工流失率高,新员工多,作业不良、生产改装速度缓慢,生产持续怠慢技术管理着,员工在生产制程中对产品无自检自查的良好习惯,没有更高的意识对设备存在的隐患,互检意识,造成不良品累次发生。

 二、具体改善措施:提高员工作业的熟练度。

 新员工刚来时,必须将其安排在在老员工的带领下熟记操作工艺,经过几天时间培训合格方可上岗.这样才不会给新手造成工作上的压力,对品质和效率的影响也可降至最低。

 三、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

 1激励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表现好的须及时进行奖励,表现不好的须进行口头或物质上的惩罚,不能让员工有一种做的好与不好一个样的想法,并每月进行一次心态方面的培训。

 完成时间:每周进行质量标兵、重点控制工位的评选,每月进行优秀员工的评选,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和处罚,每月由人事部对员工进行一次心态方面的培训。

 四、机器方面:要重点加强设备、工具、仪器的保养与维护,提高其正常使用率。

 技术员和操作员必须随时关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当设备出现对效率和品质有重大影响的异常时,必须作出及时的检测维修处理。

 设备、测试仪器,工具日常的保养,须经常检查其是否工作正常,不可粗暴操作,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责任到位落实到人的管理机制。

 五.方法方面按照?一个流程?作业,保证整个生产的总平衡可以由十二点做起。

 1、坚持车间生产管理制度,发现问题点,并进行持续改善。

 2、对技术员和操作员绩效考核,提高技术员和操作员的工作积极性。

 3、对产量进行目标管理,每天制定相应产量目标并让班组长进行确认,主管及时跟进完成情况。

 4、要求各管理者严格按照制定各生产标准产能及相应周期,进行生产,以保证达到标准产能确保交期。

 5、提高员工的作业技能,减少作业不良;提高直通率。

 6、通过完善的生产,合理安排员工、利用设备优势和行业技能,持续整个生产系统的平衡率和生产效率,减少在制程中的不良,提高产量。

 7、对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机长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品质意识,提高员工的自行检验来达到互检意识,要求技术员、机长准确掌握作业标准和作业要求,培养心态积极的员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8、要求生产技术骨干提出不良改善对策进行改善。

 9、提高生产的均衡性,减少作业员工作时间太松太紧的状况,增加生产活动,提高凝聚力,以降低员工流失率。

 10、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进生产现场的生产,做到马上发现问题就积极解决问题,将异常消除在萌芽状态。

 11、加强对技术和员工在生产管理技能、工作技能、品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要求每月至少培训一次。

 六、环境方面:

 1、做好生产现场的7S管理工作。

 2、加强员工的组织纪律性。

 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得到稳定发展并使之逐渐壮大!

 提高生产效率方案2

 生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工业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以及生产制造行业日益国际化、分散化的趋势。

 随着欧美、日本、韩国、地区以及东南亚制造业的大规模倾斜式转移,中国正在朝着世界制造中心迈进,其突出表现在成本优势的密集型加工上。

 提高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交付期、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这些需求恰恰是工业工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工程是唯一一个解决整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问题的工程学科,也是唯一一个解决企业中与人有关问题的学科。

 工业工程的特点是优化机器系统、物流系统、人力、资金和人组织的系统。

 面向制造业企业,工业工程所追求的可以简化为三个方面:系统化工程、系统的效率以及系统中人的安全舒适性。

 总体看来,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一致性是国内多数制造业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

 因此,如何保证产品制造的生产效率是目前国内企业把握并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

 1、定量化生产效率改善的提出

 生产效率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产出与生产/服务过程中的投入(包括劳动、材料、能量、信息及其他)的比例。

 定量化企业诊断与效率改善方法就是从复杂的制造系统中提炼出一种方法简单、代价极小、周期较短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实现制造企业的性能诊断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使得企业的配置和管理方式合理化,保证各种管理系统和软硬件平台建设的良好效果。

 企业诊断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对制造企业面向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描述、分类、分析和评估。

 也是对企业现有生产效率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进而预测其可以进行改善的空间。

 效率改善则是对生产过程存在并可诊断出的问题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先进管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工具的融合、定量统计与线性回归的实现开展生产过程的定量化效率改善,进而根据企业具体需求恢复企业设计生产潜在能力、缩短产品交货期和降低成本。

 效率改善的关键在于管理与技术的有效融合。

 在实际案例企业实施中,本文所提出的定量化效率改善方法获得极大成效。

 在案例企业现有条件下,不增加任何其他投资,平均3~4个月可提高企业产能50%左右,部分企业月产值提升可达数千万元之巨。

 2、定量化生产效率改善的实施

 2.1 问题分析方法

 传统基础工业工程的改善方法主要集中在流程分析法、现场管理与动作分析法、动作经济原则、时间研究、工作抽样、人机配置法和工作简化法等。

 而现代的效率改善则需在基础工业工程工具之上,建立面向组织内部及组织间基于信息的系统集成方法。

 其首要的工作在于准确定位企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分析是进行企业诊断及效率改善的核心。

 有效的问题分析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实际地找出、描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

 C.Kepner博士提出的偏离标准问题分析方法(KT)中,强调了问题优先次序设定是决定决策质量的关键,但忽略了问题潜在趋势;E.Goldratt教授提出的约束理论(TOC),则把问题分析定位于寻找系统的最薄弱环节,但缺少影响的范围和定量权重。

 面向生产效率的问题分析更应该侧重于对影响生产效率的各动态交叉问题域空间进行映射简化、规定问题求解边界、明确问题求解约束、形成定量与定性并存的问题集。

 基于需求,面向生产效率的问题分析主要包括问题时间定位、问题空间定位、问题定位、问题影响权重、问题结构、问题发展趋势、问题解难约束以及问题分析检验等组成问题分析八维向量空间。

 具体评定则需在问题分析空间确定空间问题锥点,并通过空间顺序映射简化为一维问题集分析流程。

 2.2 生产过程问题分析

 生产过程是围绕完成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产活动的运行过程,是生产管理的对象。

 生产过程最具有潜在改善空间,其问题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许多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理念都是通过生产过程改善得以实现。

 20世纪初,福特汽车厂仅用三年多时间,通过将汽车装配从固定底盘安装改变为移动生产线以及后来的U型生产线,就实现了将一辆汽车的生产时间从728 h缩短为93 min。

 M.Hammar博士提出的企业经营过程再造(BPR),更加强调对经营过程彻底进行重新构思和重新设计,来达到对现有流程的最大改善,并在许多企业获得极大成功。

 生产过程的关键问题在于,所有生产活动的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是否可以均衡满足需求,即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保证。

 从问题分析角度衡量,生产过程的均衡性与企业内部生产物流的合理性相近。

 问题分析能力趋于可近似替换,特别是面向多品种产品生产,生产物流平衡将使得企业不仅仅在效率方面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效益方面得到改善。

 企业内部生产物流伴随着生产加工过程而产生,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以及在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信息流动。

 其运行效率及成本直接影响产品生产的效率与效益。

 狭义的生产过程可以理解为产品全生命周期中,从物料购开始到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及相关服务结束的系列活动***。

 可以按层次分解为各子过程,直到分解到各基本活动。

 而生产过程问题分析也必然相应定位于从过程、子过程到基本活动各个层次。

 生产过程或内部生产物流中与生产效率相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于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信息集成的过程冗余分析、非增值子过程/活动的识别、过程/活动耗用负荷的失衡、过程/活动耗用冲突等。

 具体应用问题分析多维向量空间进行问题空间锥点核定,基于生产过程及物流各层次自上而下确定并简化生产过程特定问题集。

 2.3 面向生产过程的瓶颈问题评估

 面向生产过程的瓶颈问题评估具有三个层次:特定问题集的问题关键实现性评估、特定问题集的问题相关子过程/活动关键冲突性评估、特定问题集的问题相关关键失衡性评估。

 问题关键实现性评估面向问题自身的特征要素,即问题时间、空间、影响权重和解难约束;问题相关子过程/活动关键冲突性评估则面向问题结构、问题影响权重和问题发展趋势,尤其面向在信息集成环境下的生产物流平衡;问题相关关键失衡性评估重点则在于问题定位、问题解难约束上。

 特别指出的是,生产过程中瓶颈问题可以动态转移。

 而且,一个瓶颈问题的解决必然带来另一个新的瓶颈问题,也相应导致问题的循环评估与效率改善活动的螺旋式进行。

 2.4 数据集与统计方法

 由于制造系统的复杂性和生产现场的随机性,各种问题分析仅仅定位于定性分析远远不能保证评定的质量,而且难于评定关键性因素。

 因此必须要引入定量化方法进行测量,而这些都源于生产现场数据实时有效的集、统计和分析。

 数据集是进行定量化调研的必要手段。

 数据集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定量化问题分析、企业诊断与效率改善的实施成效。

 作为分析与决策的主要依据,数据集还需具有与问题分析相对应的层次性,即数据源应具有层次性,而数据粒度应具有相关性。

 在进行现场调研前,应确定好数据的层次结构和相关程度,并预先设计可行的数据准确度和精确度。

 如果允许,应进行预试验。

 首先要预先设定和事后分析数据的准确度,包括数据主观评价、抽样准确度、检验准确度和结构准确度等。

 允许时,可用现场远程监控系统代替手工统计作为有效周期内数据统计源。

 其次要预先设定和事后分析数据的精确度,包括数据的时间稳定性精确度、代表性精确度和等价性精确度。

 当然出于简化性需求,实际统计中可以允许现场专家知识的介入。

 由于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为了确保参与调研人员的工作质量,有必要在集样本的变量设计、抽样规模、抽样误差等事情的设定时根据对象的特征调整匹配,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数据集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网络、控制系统和监控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手工操作。

 同时,要确保现有企业的数据源标准变化需求,做好数据整理,并能有效对数据进行校验,保障数据集质量。

 2.5 生产能力测量

 生产能力是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在正常的技术和管理组织条件下,经过综合平衡后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产品的产出量,一般分为理论生产能力和标定生产能力。

 本文所提出的生产能力测量主要是面向标定生产能力,即按实际产出效率计算的生产能力。

 各类型制造企业的标定生产能力参数有所不同,测量时应重点考虑多品种产品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测量是制造绩效测量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更是效率改善的基础,但也是最难以定量化描述的部分。

 尽管许多研究很容易给出简单的度量公式,特别是面向单个设备更容易以产出率进行计算。

 但实际上,由于管理方式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生产过程中各个设备设施的产出能力,同时还存在着设备故障、非正常停工等随机因素影响。

 因此,准确有效地定量化评估当前生产能力并给出生产能力潜在空间,是效率改善过程的最重要突破。

 现有研究工具主要包括标杆管理、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多元统计回归算法等实现定量化生产能力度量。

 但对于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具体操作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

 标杆管理的数据集较为困难,且实施中企业间经常不具备可比性;而数据包络分析、多元统计回归算法等面向设备或设备组等可能集、生产可能集等作为评估单元进行相对效率评估,多依赖于历史数据,较难在短期内实现利用和方法实施。

 本研究则在当前数据集、统计和分析基础上,引入专家知识并逐层设置生产可能集或可能集负荷参数分配表。

 通过由上至下的生产过程子过程/活动冲突消解,结合作业测定方法,反方向自下而上逐层简化可能集或生产可能集参数值,达到对当前生产能力的定量评估和潜力预测。

 2.6 现场生产管理

 作为效率改善的起始点,现场生产管理已经证明是极为有效的现场改善方法之一。

 从科学管理之父Taylor的时间分析、动作研究,到上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准时生产、现场改善、5S管理等日本制造业核心管理模式,都集中体现在现场生产管理的实施和应用上,其中多数管理理念和操作工具都可以成为效率改善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场生产管理是指对生产作业现场,包括与生产作业有关的物流现场、质量现场、设备现场、运输现场、试验现场和安全现场等企业所有现场的管理。

 效率改善更加强调对于现场生产管理的系统优化,即系统化考虑生产作业现场以及与生产作业相关的所有现场的要素并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控制。

 基于现场生产管理,效率改善可以有效引入全员生产保全(TPM)制度。

 利用两个工作班次的间隙进行设备预防保全,强调设备? 零故障?,减少因设备故障等突发引起的生产能力受限概率。

 同时,效率改善中需强化作业研究。

 重点设计生产准备作业与生产作业的并发进行流程,减少在线产品切换作业,即设备停顿下才能实现的产品切换作业,增加产品切换作业的离线能力。

 2.7 生产与业务流程优化

 生产与业务流程优化是从系统角度对生产过程中所有现场进行系统化均衡、合理配置和有效控制的有效工具。

 生产能力的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考虑产品的经营效益,可以从内部生产物流入手,按层次划分为功能优化、结构优化和参数优化。

 在生产过程问题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目标,选定特定问题集中的.实现性关键问题、活动冲突性关键问题和失衡性关键问题,在三个层次上进行流程优化。

 功能优化主要考虑以生产物流为主线,将生产/业务流程进行功能性划分。

 重点搜索基于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信息集成的过程冗余点集以及非增值子过程/活动,保证生产/业务流程的功能性优化。

 结构优化同样依赖于生产物流为主线,识别瓶颈活动集,选取瓶颈问题相关的生产/业务活动,确定具体改善指标,包括成本控制、作业时间缩短、劳动强度降低、作业质量稳定等。

 并建立作业动作库,分析其中活动/子过程的合理性,从而简化生产过程,达到作业方法的改善,实现结构优化。

 参数优化则是建立定量化测度指标体系。

 按照生产可能集或可能集的过程改善近似方向和改善步长进行试运行,在生产/业务流程空间域中进行效果评估,确定各参数优化值。

 具体应用包括设备运行指标、标准工时调整、工艺参数调整、检验时间的比例等。

 2.8 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效率改善的落脚点在于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员工工作业绩。

 员工作为一种最具创新潜能且具有技能和知识的,对其实施有效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是实现企业效率改善的重要保证。

 企业经营流程再造在许多企业失败的原因,主要应该归咎于其方法对于员工的激励性不足,没有妥善处理已有职权员工的利益转换,导致既得利益者的抵触心理,最终使得该方法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员工配置、人才培养、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既是人力管理的四个关键系统,又是效率改善的必要保证。

 这四个系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作为效率改善的研究内容,员工配置本来包含在生产/集里。

 人才培养又是企业长远战略。

 本文将面向效率改善团队和日常员工重点讨论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的设计。

 员工绩效考评应结合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综合评估,提倡团队精神,强调组织目标,并尽可能使得各个团队和员工在同一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下进行工作。

 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要重点使员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提高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过程,并有效设置定量化和定性化考核指标。

 另外,还要重视对效率改善项目小组成员的特殊绩效考评。

 由于小组属于临时性组织,成员业绩直接影响到效率改善的效果。

 但由于小组成员还隶属于某个部门纵向管理体系,绩效考评存在实际上双重领导,因此,需要在权限分配和绩效考评中给予充分重视,同样保证考核的统一标准。

 绩效考评要与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取行动的过程。

 激励有助于企业吸纳外部人才,促进企业内部员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业绩。

 作为效率改善目标中,激励是短期内影响人的动机强度的有效工具,提高工作业绩,进而影响人自我激励,在长期内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效率。

 激励机制中需要调整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例、正向激励和惩罚激励的比例以及素质激励和制度激励的比例。

 特别是面向不同类型员工人群,如管理者、技术人员、操作工人设计不同的适用比例。

 2.9 完善的项目组织与管理

 企业诊断与效率改善是一个系统的项目,其实施的效果依赖于科学合理的项目组织与管理。

 良好的项目管理能缩短项目实施周期,使得企业内部人、财、物、信息等协同合理地应用,在短周期、低投入条件下实现高效率高效益改善。

 与其他项目管理类似,效率改善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组织、制定项目目标、设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实施项目成本核算和及时开展项目评估。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效率改善项目小组的有效运行。

 如果条件允许,应将项目小组细化分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实现合理的人员调配。

 3、结束语

 制造型企业其真正创造价值的环节是在其产品的生产阶段,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却普遍存在着增值环节的时间比例过低的情况。

 生产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制造企业当前最为核心的竞争要素,定量化企业和效率改善法从平衡企业的出发,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短周期、低成本、高效率并且能够重复进行的生产管理工具。

3、BPR (业务流程重组) 也译为: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该理论是当今企业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BPR理论是于1990年首先由美国著名企业管理***迈克尔.汉默先生提出,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IBM、科达、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纷纷推行BPR,试图利用它发展壮大自己,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实施BPR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标签: #管理

上一篇买汽车保险买什么保险最好,买汽车保险最好最划算的险种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