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未来发展战略-长安汽车2021年战略

tamoadmin 0
  1. 一汽、东风、长安160亿组建中汽创智,细数巨无霸背后的关键人物
  2. 顶级玩家游戏: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一同造车,谁将是那块短板?
  3. 长安“怒告”吉利,这事可能有续集
  4. 谁将来会是国产车之首?
  5.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在2013中国汽车论坛上作专题演讲

备受全球瞩目的2013中国汽车论坛于4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隆重召开!论坛主题为“新增长形势下中国和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品牌、国际化”。论坛全面探讨当前汽车行业最关心的问题和国内外各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应邀在论坛上作题为“长安汽车集团发展战略及零部件产业布局”专题演讲。

长安汽车未来发展战略-长安汽车2021年战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向左转|向右转

张宝林客观分析了中国汽车市场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增速的平衡化。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超过20%,产销跃居全球第一。当前,由高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增长期,各大企业进入拼实力、比耐力的阶段。

长安汽车未来发展战略-长安汽车2021年战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是竞争的国际化。自2002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便成为跨国汽车企业及零部件巨头角逐的焦点,成为吸引投资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3年已占据全球总投资的50%以上。

三是产品的蓝海化。随着汽车消费需求的差异化和竞争的多元化,每个车企都努力向蓝海迈进。跨界车的不断涌现,使很多原有对汽车分类的标准已不适用。长安逸动、CS35、CX20、欧诺、欧力威以其蓝海优势迅速占领市场,销量持续上涨。

四是技术的智能化。近五年来,汽车领域超过90%的创新都与汽车智能化系统相关。

长安汽车未来发展战略-长安汽车2021年战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本占比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占比能达到20%~40%,有些甚至达到50%。未来,自动控制车辆足够智能感应周围环境,并能够安全有效地在交通中进行导航,最终将实现人们从车内生活到车外生活的完美转型。

五是用户的专家化。未来的汽车消费者将非常明智、要求更多,且更具挑剔性,对汽车各方面了解得更加透彻、专业。中国汽车保有量已占到了世界的1/10,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人们对汽车认识和了解大幅提升。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交流变的方便、快捷、准确、迅速,让每一个用户都可在短期内成为“汽车专家”。

张宝林指出长安汽车未来的战略思考。未来,长安汽车将坚定不移坚持走自主创新与合资合作共同发展之路。公司确立了发展的愿景和目标以及行动方略。愿景,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目标:3个200万辆。自主乘用车200万辆,自主商用车200万辆,合资品牌200万辆。自主创新行动为“3+1”战略行动,“3”即自主研发、自主管理、自主品牌。“1”即打造一流的零部件体系。

张宝林强调,长安汽车将强力推进实现愿景目标的具体举措。

一是自主研发。

不断进行科技投入。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自主创新领域,“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160亿元。“十二五”时期将投入257亿元用于自主创新,包含研发能力、乘用车、微车、轻型车及发动机技术。

提升试验验证能力。已建立涵盖碰撞安全、NVH、底盘、电器等14个领域的国际化、高标准试验室,掌握国际公认292项核心技术中的272项,掌握了除风洞试验外所有的试验验证能力。特别是正在建设的垫江综合试验场,预计今年6月建成,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国际一流的汽车综合试验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放眼全球,为我所用”的人才观,通过“内培外引”,致力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已打造出一支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2万人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将突破3万人。

二是自主管理。围绕“效率倍增、价值创造”,推进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专业化、细致化建设。通过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对的利用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三是打造自主品牌。长安汽车品牌价值346.3亿元,位居行业第九。公司将持续完善品牌DNA,通过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富有创造性和人性化的产品,成为全球消费者的首选品牌之一。同时公司将努力坚持把长安汽车打造成为中国第一自主品牌。

四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零部件体系。长安汽车的自主创新需要一流的零部件体系进行支撑,我们具有中国最强大且持续领先的研发实力,零部件水平也要与之匹配。为此,长安结合“愿景2020”战略规划,建立了自身的零部件发展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发展一批、规模一批、引入一批最具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带动和支撑自主创新的发展,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汽、东风、长安160亿组建中汽创智,细数巨无霸背后的关键人物

放心吧!下个十年纯电动车也替代不了燃油车。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技术够利害了吧!比中国还先进几十年呢,你看他们有多少纯电动车在路上跑,大部分都还是燃油车呢。其实纯电动车也不是真正做到全环保,驱动电池也会污染环境,全部都用电发电厂排出的废气也会污染环境。按照国内目前的技术,纯电动想替代燃油车的路还远着呢。

预测:五年后可以完成转型·全面替代还要很久

内燃机车的普及虽然跨越了三个世纪,然而大规模成为交通工具其实才不过百年。在 历史 长河中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就是这“一挥间”将数十亿年缓慢形成的石油消耗到不足使用35年,产生的排放(综合工业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以说燃油车必然会带来灾难,至于工业的排放又因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不能停转;所以节油减排只能从 汽车 着手,目前进行到哪一程度了呢?

很多人认为禁售燃油 汽车 不现实,然而完全不用基于环境保护、能源储备、排放危害、转化效率等等专业领域进行分析,各大车企公布的停产燃油 汽车 规划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印证。

似乎合资品牌的中的普通中低端选项,以及豪华品牌 汽车 都做好了转型的准备。自主品牌中长安北汽均为国营车企,民营车企中的比亚迪长城吉利三强随时可以转型(长城 汽车 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综上所述,燃油动力 汽车 未来的停产停售已经是板上钉钉,而且时间节点很有正是2025年。这与过去两年中风传工信部释放的信号相吻合,其实在长安 汽车 「香格里拉」公布之后就基本得到印证了。

所以燃油动力 汽车 成为过去式不用十年,只要主力车企抱团走完第一步,剩下的燃油动力 汽车 反而成为了“异类”,消费观念的扭转其实只是一瞬间。

电动 汽车 在2020年基本解决了动力电池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全新的LFP磷酸铁锂电池实现了体积能量密度与传统NCM相当,安全等级倍数级提升、使用寿命达到百万公里SOC≥80%;更重要的是制造成本只是NCM的「?~?」,也就是说相同的电池成本投入可以让容量翻倍,续航能力再也不用存在焦虑了。

混合 汽车 会分为两大类型:PHEV并联式插电混动系统会保留内燃机驱动单元,车辆的性能能够以内燃机加电机实现“1+1>2”的标准。对于追求低能耗的普通快销车还有REEV可选,这种增程式电动 汽车 的制造成本更低,等效能耗即使在不充电的前提下也能比同级燃油 汽车 低一半。

目前需要等待的只是全面转型的开启,届时超长续航的电动 汽车 、超低价格的增程式电车,以及超高性能的混动 汽车 会陆续等车,到这时候即使有低价格的燃油车也会显得黯然失色了。

从 科技 发展的角度看,液体燃油动力车及飞行器被“纯电”动力能源取代是必然趋势,不是“石油”枯竭原因,而是人类 科技 文明的智慧。

“纯电”能源动力与现有“电池”构造也将不同,它是由新型“磁”材料“喷涂于车与飞行器外层进行光合”及“摩擦运动和“波”“射线”转换电能量而驱动车与飞行器的纯电能源,这一 科技 将使人类宇宙天际航行不再受燃油承载量的局限,所以说“纯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纯电动车会替代燃油车,但是做不到全面替代的。分步走,在主要城市实施,在到2030燃油车退市。

纯电动车适合短途交通,轨道固定路线交通。复杂道路和长途运输交通用不了。替代汽油车是要一步一不走的,实施到那一步,发现不行了,就会停住。如果技术解决不了,那么就要停止不前了。

纯电动车电池能量密度是关键,性能提升可靠性也要赶上。安全可靠的技术才能普及。

电动车续航里程一直在进步,价格后期也会便宜下来。能量密度电池价格成本在下降,电动车市场占率越多,就越有成本优势。厂家赚钱了才能继续投入研发,加速技术产出,推动电动车占领市场。才能确保全面替代燃油车。

所以电动车厂要在用户需求上下功夫,了解市场的需求。盲目跟风,没有发展。

再过一百年也不会。

纯电动车是个伪命题,在下一个十年纯电动车不会取代汽油车。因为发电还是用的煤,同样有污,另外废旧电池产生的污染比汽油车更大。

科技 在发展,一切都有可能。

替代不可能,但是非燃油车的市场推广会越来越被重视,以减免为空气污染环境,今后不只是电动,其他能源的也会陆续登场,如今的 社会 发展快速,下一步替代燃油车的不一定就一定是电动车

关于电动 汽车 的发展,我是非常乐观。

未来5年,家用电动车必将达到15%

未来10年,家用电动 汽车 将达到40%以上,

未来15到20年,将会超过80%

到2050年,燃油车将测底退出 历史 舞台,

成为博物馆里的纪念品。

电动 汽车 占到市场主流以后,

我们的交通将会更安静,更迅速,更安全,更高效。

但是未来究竟用哪一种能源,是电池,还是氢能,还是燃气,都是先转换成电,由电来驱动电机。

因为电是目前为止,最清洁,最高效,最安全,也是传输成本最低的能源。

并且获取方式众多,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我是绿色小蜜蜂,传播绿色能量![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顶级玩家游戏: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一同造车,谁将是那块短板?

一汽、东风和长安三大车企联手打造的 T3 科技平台终于落地。

6 月 2 日,一家注册资本高达?160 亿人民币的「巨无霸」企业——「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市江宁区成立。

「中汽创智」的诞生,也意味着三大车企集团没有像外界期盼的那样实现合并重组,而是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大联合

这 160 亿元注册资本中,一汽、东风以及南京江宁经开科技三方分别出资 40 亿元,长安及其实际控制方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两方共计出资 40 亿元。

根据今年 1 月的官方介绍,T3 科技平台(也就是中汽创智)将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技术趋势,重点研发电动平台及先进底盘控制、氢燃料动力平台、智能驾驶及中央计算平台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其规划的研发人员规模将达到?5000 人。

2019 年三大「国字号」车企的总销量加起来超过?800 万辆,三大车企总市值超过?1400 亿人民币,背靠三大车企,160 亿元注册资金、5000 人的投入,含着金汤匙而生的「中汽创智」,能否成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零部件巨头?

1、谁来领导「中汽创智」

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上,「中汽创智」是新进者,但是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其背后的核心管理层,都是平均有超过 20 年的汽车行业经验的「湖」。

「中汽创智」的工商管理信息显示,公司的董事长为王国强,总经理是李丰军。

此外 8 名董事分别为李红建、尤峥、刘国元、朱勇、刘卫东、李伟、董扬、薛洪波。这些人共同组成了「中汽创智」的未来指挥军团。

我们逐一来看看到底是谁在决定「中汽创智」的发展方向

作为「中汽创智」的董事长,王国强自 2017 年起担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至今。

在此之前,他历任一汽转向机厂副厂长、富奥公司转向机分公司副总经理、天津一汽丰田第一品质管理部副部长、一汽发展部副部长等职位,在车辆生产制造以及质量管理领域经验丰厚。

「中汽创智」总经理李丰军是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兼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

在今年的 4 月 9 日,一汽集团斥资 5000 万元同样在南京市江宁区成立了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李丰军是该公司的执行董事。

「一汽南京」和「中汽创智」之间的地利人和,很有可能在未来推动双方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汽创智」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出自一汽,这一定程度说明一汽推动新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将是主导力量。

这也容易理解,毕竟一汽集团是共和国汽车长子,整体市值也是三大车企中最高的。

在「中汽创智」的另外?8 大董事中,一汽占有 1 席、东风占有 3 席、长安占有 2 席、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占有 1 席,还有 1 席给到了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董扬。

董扬曾主持过全国汽车电子项目技术攻关和引进组建联合电子公司、电动汽车及车身开发项目。

一汽占有的 1 席董事给到了李红建,他是一汽集团新技术及创新业务管理部副部长。

东风的 3 个董事席位分别是尤峥、刘国元以及朱勇。

其中,尤峥是东风公司副总经理,还是东风高端新能源乘用车 h 品牌的负责人。

刘国元则是东风汽车科技工程部总经理,同时担任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勇是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车辆试验部专家主任工程师,曾经荣获「东风公司十二五优秀科技人才」的荣誉称号。

尤峥

长安汽车获得了 2 个董事席位,由现任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东以及长安汽车副总裁兼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经理李伟担任。

今年长安 U-NIT 车型上市时,李伟对这款车型上的智能化技术如数家珍,他是长安智能化技术开发的重要推动者,也是长安「第三次创业」的核心成员。

最后,薛洪波作为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代表,加入「中汽创智」的董事会。

从「中汽创智」的治理结构来看,一汽、东风以及长安拥有绝对控制权,站在三大车企身后的,依然是国资委。

所以,「中汽创智」依然是一家「国字号」企业。

但是,这样一种合资的形式更加灵活,新公司有更强的自***,这些灵活性将有助于其未来的人才招聘以及吸引外部投资。

放眼全球范围,「中汽创智」的组建形式,与历史上从通用分拆的德尔福、从丰田分拆的电装、从福特分拆的伟世通等传统零部件巨头相似,只不过「中汽创智」的野心是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2.合资是三大「国字号」车企合作的最好归宿吗?

在「中汽创智」之前,一汽、东风和长安之间的缘分可称得上是剪不断、理还乱,从 2017 年起,关于这三大车企合并重组的传闻甚嚣尘上。

从 2015 年到 2018 年,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大车企之间进行了多轮高层管理者互换。

2015 年 5 月,在东北工作了 30 多年的竺延风接到了高层调令,南下武汉出任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而他的前任徐平则离开东风汽车,北上长春接管一汽集团,任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7 年 3 月,安铁成从一汽轿车总经理的位置上被调到东风汽车出任副总经理兼东风汽车集团副总裁。而邱现东则与安铁成互换,从东风汽车集团副总裁转任一汽集团副总经理。

2017 年 7 月,又发生了汽车行业著名的「双徐对调」,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徐留平与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平进行了对调。

徐留平去长春出任一汽车集团董事长;徐平赴北京任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董事长。

往后是 2018 年 5 月,刘卫东从东风汽车调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更早入局的还有已经在长安汽车开展工作的一汽集团副总经理董春波。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雷平则进入一汽担任副总经理一职,助力一汽集团改革;一汽集团总经理助理尤峥转战东风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职,进一步推进东风公司的人才年轻化战略。

3 年时间的密集高层互换只是三大车企之前缘分的部分写照。

事实上,在 2017 年「双徐对调」完成后,当年的 12 月,一汽、东风和长安达成了战略合作,徐留平、竺延风和徐平当时齐聚武汉,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三方将在前瞻共性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联合出海「走出去」、新商业模式等四大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三方共同围绕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等领域,对战略性核心技术、平台进行联合投资、开发,并共享技术成果;其次,在汽车全价值链运营领域,三方将重点加强传统整车平台和动力总成等方面的协同,开展生产制造领域的合作以及协同购,并深化在物流领域的协同合作;此外,探索在海外产品、海外终端网络、海外商业伙伴、海外制造、国际物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三方还将共同探索新商业模式,加强汽车共享、出行服务、汽车产业新生态的前瞻性研究与合作,探讨在金融领域的协同,共同谋划参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建设。

频繁的高层互换以及当时浩大的战略合作规划,让很多人对三大车企合并产生了非常高的期待。

而三年后回过头来看,那次战略合作中「围绕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等领域,对战略性核心技术、平台进行联合投资、开发,并共享技术成果」如今已经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落到了「中汽创智」肩上。

2019 年 3 月?T3 出行平台的成立的,则落地了三方战略合作中涉及汽车共享、出行服务的布局。

T3 出行背靠一汽、东风、长安三大车企,苏宁、腾讯、阿里巴巴等共同参与打造,投资逾百亿元,同样落户南京江宁开发区。

按照规划,T3 出行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约用车,汽车融资租赁、大数据运营、智能驾驶等业务。

这两年,一汽、东风、长安三大车企在 T3 出行以及「中汽创智」身上从汽车智能化、电动化以及共享出行三个方向发力,总共投入了接近?200 亿人民币的资金。

依靠这两大合资公司,三大车企将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大展身手。

3、南京能否成为中国的「底特律」?

从地理格局来看,一汽总部设在长春、东风总部在武汉、长安总部在重庆,而技术平台公司「中汽创智」以及出行平台公司 T3 出行都在南京,形成了西部、中部、东北以及东部的联动。

实际上,面对「中汽创智」这种投资规模的「巨无霸」项目,很多城市都参与了竞争,最终南京在与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众多周知,南京的汽车产业在 90 年代就风生水起,南京依维柯、南京跃进成为当时流行品牌。

现在的南京江宁区,汽车产业链很完整,集聚了上汽大众、长安马自达、福特汽车等整车企业,这些年还引入了新造车项目长安蔚来以及自动驾驶项目中兴英博超算、驭势科技等。

更早之前的 2016 年,台积电投资 30 亿美元在南京建设 12 寸晶圆厂和 IC 设计中心,已于 2018 年正式投产。

未来的智能汽车,半导体将扮演重要角色,而台积电在南京的工厂和研发中心对于「中汽创智」来说,是非常好的地利。

而后的 2018 年 7 月,南京江宁与韩国 LG 化学举行签约仪式,总投资 20 亿美元的 LG 化学动力电池项目正式落户。

作为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凡此种种,都侧面反映了「中汽创智」落地南京江宁的合理性。有理由期待,南京能否成为中国智能汽车的「底特律」?

4、「中汽创智」:智能汽车零部件巨头?

变革和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但不变革必然意味着消亡。

在全球汽车行业不景气的当下,越艰难则越要进行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代表车企,一汽、东风以及长安一口气掏出了 200 亿人民币投入到未来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中,这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

汽车行业的抱团取暖已经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国际车企巨头的福特通用合作,还是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上广合作」,亦或是这一次成立的「中汽创智」,都在诠释着这一行业趋势。

作为变革创新和抱团取暖最典型代表的「中汽创智」,未来是成为摆脱传统车企体系的桎梏、进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还是最终沦为三大车企规避创新风险而组建的松散联盟,一切皆是未知,一切又都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长安“怒告”吉利,这事可能有续集

或许受到了一汽红旗、东风岚图、北汽ARCFOX、上汽"L"等友商向高端化进阶的撩拨,长安汽车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想要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迫切心情。

11月14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登上首期央视《第一发布》节目,并在节目中正式宣布:长安汽车将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此时,距离长安发布"第三次创业"以来,已经时隔两年之久。

这家拥有将近160年历史的车企,在经历了第一次创业"***民",第二次创业"转向乘用车"之后,?如今正在经历第三次创业阶段中新能源造车浪潮的冲击。

创业江湖,非死即生,"长治久安"的表象下,存着一颗"忧患"的心。

外忧有特斯拉、宝马、大众;内患有传统车企比亚迪,新势力车企蔚来、理想、小鹏。再加上众多传统国企的新能源规划轮番发布,逼迫长安不得不以最高的姿态入局,并寄希望于"后来者居上"的发展规律。

于是,代表了中国ICT(信息通信技术)顶尖水平的华为,作为智慧能源产业头部企业的宁德时代,通过资金实力雄厚的长安牵线,让三个"顶级玩家"坐到了一起。

既然是要在"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游戏专区里新开一局,就要求三位玩家扮演起不同的角色?。虽然目前各自的分工以及在新项目中的出资占比暂未得知,但是打赢一场高端局游戏的前提是:谁都不能出差错。

可是,游戏中无法避免出现"短板"选手。那么,谁有可能会拖累整个团队?

会是华为吗?

此前,关于"华为造车"的传闻不绝于耳,每每传出,总会有华为高管出来否认。

导致诸多捕风捉影消息出现的原因,是业界媒体对华为在汽车领域频繁动作的关注:华为与20多个汽车厂商签署战略合作,在欧洲、国内招聘大量汽车制造专家……

种种迹象都指向了一个争议的话题:如果不打算造车,华为想做什么?

2019年,中信证券研究所部绘制了一张华为同多方开展车联网深度合作的表格。从表格中显示的信息来看,华为所有在汽车领域的动作都是围绕车联网技术开展。

再结合***息显示的内容,就梳理出了华为开展车联网技术的链路。

2013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2016年,华为首次公开与车企合作,与ABB、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共同组建"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组建全球首个着眼于5G车联网的产业联盟。

在2019世界移动大会伦敦预沟通会上,华为正式发布"自动驾驶移动网络"系列化解决方案。

此后,?随着中国5G产业开启商用元年,包括车联网行业在内的跨产业协作迎来应用爆发期。今年,华为先后发布了5G车载模组MH5000,以及新一代HiCharge直流快充模块。

紧接着,华为联合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广汽新能源)、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宇通(客车)、赛力斯、南京依维柯、T3出行等首批18家车企,正式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

这其中,华为经历了"造车传闻"到"建立生态"的过程。换个角度来看,就是从可能"树敌"的零和博弈转向了"结盟"的正和博弈上。

这个结果建立在时代的背景之下:5G时代,华为的参与度会越来越深入。主机厂不擅长的ICT业务,恰好是华为擅长的。汽车接入5G生态,成为新的移动终端,这个产业的朋友圈越大越好。

由此可见,华为大概率不会是长安的联合造车伙伴,而是以Tier1(Tier?One,意为给设备厂商供货的一级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到长安全新高端智能汽车的制造中。

但是,这种参与又不仅限于长安。毕竟华为作为车企的供应商,一定是对所有合作伙伴均开放最新的技术成果。这就意味着,长安将要制造的全新高端智能汽车,仅依靠华为的加持,是无法与另外17家同盟成员出现明显的"智能"差异化。

另一方面,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曾在今年北京车展上透露,今年华为将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投入超过5亿美元(约合33.4亿元人民币),并且目前不考虑盈利。

这就意味着,拥有技术积累和充裕研发资金的华为,非但不会是游戏的"短板"选手,还会是决定游戏开局的关键角色。

会是宁德时代吗?

毋庸置疑,这家来自中国福建的动力电池制造商是成功的。

据动力电池研究机构SNEResearch的数据,2017-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20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作为锂电池龙头,电池装机量达到16.75GWh,市场份额近50%。

即便排名靠前,也没能阻止下滑。从宁德时代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来看,企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22亿元,同比下降4.06%;归母净利润33.57亿元,同比下降3.10%。

虽然财报中并未披露前三季度业绩下滑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疫情的冲击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严重下滑,从而导致公司动力电池销售收入减少。

除了不可控的疫情导致市场刚需下滑,宁德时代的销售收入减少让人联想到了今年上半年,由于特斯拉上海工厂下线车型不再用松下电池而是"移情"韩国LG化学,使得后者一度超越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不少日韩电池正在回归市场,开始频繁在华布局,拉拢新的合作伙伴。

这种回归让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着利益的博弈。

譬如,此前吉利曾宣布,其间接拥有99%股权的附属公司上海华普国润与LG化学将成立合资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电池;丰田与松下宣布成立车载电池合资公司;大众在德国下萨克森州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又向瑞典电动车电池生产企业Northvolt注资等。

而上文所提到的企业,均同时也在与宁德时代合作,而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将宁德时代作为唯一电池供应商,多数是想通过捆绑多家不同的企业,来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话语权。

何况之前就有先例。2018年,大众集团就曾因受LG化学供应掣肘被迫限制奥迪E-tron产量,随即寻求SKI供应北美市场,结果招来LG化学断供威胁。

这就可以从另一方面来验证长安高调宣布和宁德时代共同造车的深度合作可能性。如果宁德时代只是以供应商的方式参与进来,那么长安一定会为动力电池及时供应留足"后手",不排除选择多个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可能性。

那么这个"顶级玩家游戏"的噱头就远大于实际。

如果宁德时代以合伙人的角色加入到这一场造车中——根据长江证券曾发布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的存货和应付款项周转天数远低于竞争对手公司,这意味着其对于下游厂商强大的谈判主导权——这或许会让造车主导角色长安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影响整个高端化进程的节奏。

不过,按照当前市面主流新能源车型选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情况来看,长安能够保证高端化造车进程顺利的前提,就是"和大家一样"。至于自己和宁德时代的容错率,另外需要发展中的磨合。

这就意味着,拥有市场口碑和装机量基础的宁德时代,也不会是游戏的"短板"选手,只是游戏开始前必须有的角色。

会是长安吗?

此前,长安向高端化的发展转型一直不怎么顺利,曾经尝试过由品牌高端化向车型高端化转变,于是就有了CS95这款车的出现。

但是,CS95虽然补足了长安汽车SUV产品矩阵,却没能成为长安汽车迈向高端化的试金石,从最初的月销4000辆下滑到月销不足一千辆。

今年,UNI-T车型正逐步得到市场认可。虽然UNI系列在长安内部被定为于高端系列产品,但是首款车型UNI-T接近十万元的起售价,无疑在价格上给这一段高端化进程盖上了天花板。

而长安真正称得上向高端化迈进的一步,应该是此前与蔚来合资成立的长安蔚来。相关报道显示,当时长安内部也曾有表态:"长安中高端品牌由长安蔚来团队负责"。

遗憾的是,在长安汽车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中显示,长安汽车在长安蔚来的持股比例,已由原先的50%上升至95.38%。这意味着,另外一股东蔚来汽车实质上已经退出了双方所组建的合资公司。

此时,对于长安汽车"要不要"做高端品牌的争议,仿佛也变成了"能不能"做高端品牌的质疑。并且,在品牌向高端化转型的过程中,长安也凸显出一个问题"慢"。

去年年底,长安新能源引入南京润科、长新基金两江基金和南方工业基金4家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的股权比例将由100%稀释到48.95%。

但是,引入新资本后,长安新能源的动作像突然停滞了一样。对比国内其他汽车集团,北汽旗下的新能源板块已经独立上市,并推出高端电动车品牌ARCFOX;广汽与蔚来合资成立的新能源品牌HYCAN合创,首款量产车HYCAN?007已经上市;东风也推出了高端电动车品牌岚图;上汽全新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L"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意识到了自身"慢"的长安,或许正是期望通过这一次与华为和宁德时代两家在细分领域里领先的公司合作,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高端梦"。

在这个梦里,包含了一个全球领先、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方舟架构",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和一个超级"人车家"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

而在梦或将被实现的终点,是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所表示的:"预计2025年,将有百万台级的车辆接入方舟的自动驾驶世界,实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技术。"?是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描绘的,未来5年发布的105款产品中,包括了23款新能源产品。

且不论这个梦境有多大,单从"5年105款产品"的新品超高频节奏,就能看到长安对高端化的渴望。并且,也能从三方合作中读出长安的别有用心——"既然打不过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所以,游戏中的"短板"选手会是发起者长安自己吗?

现在不好下结论,只是看上去,长安的确像是发挥最不稳定的那个角色。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谁将来会是国产车之首?

2月28日,网传一封长安汽车委托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函称:吉利汽车“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相关知识产权。

同日,吉利方面也在微博对此事进行了快速回应:“该律师函的内容严重失实、对我司的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对我司品牌和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吉利是吉利一周前刚刚推出的一个中高端新能源系列,是吉利汽车非常重磅的全新产品序列,在规划中未来两年内要推出7款产品,长安突如其来的一纸律师函让整个汽车圈发生了震荡。

但是单从此事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只要是车辆的角度、面积、造型稍有不同,长安就很难赢得这场官司,所以,两家车企虽然在当天都快速的进行了反驳,但是谁都没有接下来的动作,让这件事情的后续进展和最终结果变得扑朔迷离。

在新能源产品如此泛滥的情况下,很多车型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些相似之处,这次长安对吉利发起的律师函很有可能让其他车企的设计部门警醒,让自家产品设计能更有特色。

事出有因

不论是吉利汽车还是长安汽车,在如今的市场上都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也是两个极具号召力的品牌,车主数量和市场基数也是巨大的,所以双方这次的不止汽车圈的人极为关注,即便是普通消费者也是略有耳闻。

所以,这次的重点就在于“吉利到底有没有抄袭长安”,但如今谁都没办法对此事盖棺定论,毕竟关于设计细节,要参与的太多。其中,很多人认为吉利之光原型车与长安深蓝SL03在大灯、车灯下方进气口等多处造型也较为相似。另外,之光与长安VISION-V概念车在尾灯、前脸设计等方面也相似。

两款车型在前脸矩阵的设计上确实有相似点,但我们也发现,此次主导吉利车型的设计师陈政曾有长安汽车的工作经历。

公开资料显示,陈政2002年开始入职长安,先后担任了长安汽车创意设计师、长安汽车全球设计中心全球设计总监、长安汽车造型设计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职务,在职期间,完成了长安逸动、CS35、悦翔V7、CS75、UNI系列等量产车型的设计工作。

2021年9月,陈政对外表示,由于家庭和个人原因已经离任长安汽车,并暂时告别汽车行业。但在2022年2月,陈政入职吉利出任吉利汽车集团设计副总裁。

如果说陈政在设计产品时一直会保持同一种设计风格,那么在不同的产品中出现设计语言相似,可以理解,但是他却在任职不同车企的时候出现设计雷同,这就不太应该了,毕竟这不符合一名设计师对于产品的理解和设计能力。而他此前在长安设计出的UNI系列车型最终的设计归属权是由长安来掌控的并不是陈政个人,所以如果此次因“设计”出现问题的话,陈政在吉利的未来肯定不明朗了。

长安真的急了

在发生后,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转发声明并表示:“要良性竞争,不要内卷内讧;要转型发展,不要同室乱战: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汽车维基认为,杨学良的言外之意就是大家以和为贵,无需对铺公堂。

的确,在如今的市场长安与吉利都在飞速的发展中,即便大家都在为市场争得头破血流,但也不应因一款车型而闹得“老死不相往来”。在汽车维基看来,长安的这番操作显然没有在私下与吉利沟通,而是直接对外界放出了不服的态度,一纸律师函更像一种***。

首先,令长安方面不爽的应该就是相似的造型,在两款车较为相似的情况下,吉利的这场发布会直接请到了约3000家媒体+达人的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市场投放,声势浩大,这很容易让市场的消费人群了解到吉利的全新产品,这对于长安来说,是一个打击。

其次,设计产品的设计师又是一名有着深厚长安背景的资深人士,虽然是正规流程的正常人事变动,但是做出和自己产品相似的竞品就确实有些“不厚道”,这次双方的闹剧其实也有很大的关系是因陈政而起的。

除此之外,吉利从2021年开始,就不断侵入重庆、成都等市场,在收购了重庆本土企业力帆汽车后,又将换电市场布局到了长安汽车的腹地重庆,甚至还将此前保留的枫叶汽车作为了拓展租赁市场的主力军,多个组合拳共同发力,让重庆俨然要变成了吉利的主力市场,这能不让长安眼红吗?

同质化严重

时间来到2023年,在资本的狂热和市场的讨喜之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开始进入了从产能扩张到品类扩充的新阶段,传统车企业纷纷调整战略,上汽、东风、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布局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新品牌也开始涌向了市场。

在这场以产品为主导的市场竞争中,各个车企的设计师也在大显神通,用新的设计和造型来应对着市场。但是,快速的产品迭代和内卷让一些产品在设计上同质化严重,虽然自家品牌“套娃”能够理解,但如果和其他品牌的产品相撞,就确实有些尴尬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新能源轿车产品中, 新势力的大部分轿车甚至都极为相似,智己L7、蔚来ET7、威马M7都在主打中大型轿车时,尺寸、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有相似之处,但是三家车企也都相安无事,没有因一款产品而引起***。

或许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同质化严重就是时下的一种现象,因为在此方案之外,做出更怪异的造型很难符合主流审美,用另类的造型去收获一片小众市场也并不是这些车型的方案,所以他们也都互相默认了这些做法。

对于设计来说,需要走量的产品就需要符合市场审美,另类的“非主流”方案或许能赢得声量,但真正付出金钱去购买的不一定多,所以低风险的同质化设计就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案。至于吉利与长安最终到底会因此事纠缠到什么地步,就要拭目以待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维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

国产车之首,这个答案应该是没有争议的,然而我发现下面竟然没有人答对。这家车企堪称 汽车 界的华为,市值超过5000亿,超过了现代、本田、通用、宝马等知名国际品牌,位列世界第四。仅次于特斯拉、丰田和大众。这家车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掀起了一场 汽车 产业革命,让各大国际车企瑟瑟发抖。它的名字听起来很low,很多人对这个品牌都不屑一顾。提它的名字就跟骂街似的。说到这,应该猜到了吧?

以前和大家聊国产车品牌,我很简单的分成了一二三线。一线品牌包括 吉利、长城、奇瑞、比亚迪、红旗 ,这些都是我认为未来会有不错发展的。二线则以老牌国企为主, 上汽、一汽、长安、广汽、东风、江淮 等等,基本上都能达到合资车的水平,生存下去不成问题。三线则是其他品牌,或许也有珠玉蒙尘,但是恕我水平有限,不能面面俱到。

另外我知道红旗是一汽的,但还是把这个品牌单拿出来了,因为红旗的品牌价值和奔腾、森雅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不过这样分很多人都不服气,按照销量来看,吉利、长城和长安应该是一线,他们应该是国产车销量的前三。比亚迪、奇瑞还是略逊一筹,比销量的话,红旗可能都上不去场。其实一人一个想法,不同标准的分法也不同。如果是按照未来发展潜力和现在的企业底蕴和技术积累来看的话,应该是 一超多强

先从三线说起:北汽、东南、众泰、猎豹……

不是说国产三线品牌里就一定没有好车,这未必。但这些车企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过硬的研发能力 。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们都还在用三菱的发动机。说是造车,不如说是“攒”车。东拼西凑弄出来的东西,核心都不是自己的。

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世界分工合作,这样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储备不足,处处受制于人,未来难有太好的发展。

像是一些造车新势力,包括 小鹏、威马、蔚来、理想 ,因为没有自己的三电技术,电池还需要在外面买,所以我觉得大多可以归为三线。这其中蔚来的市值几乎都要超过比亚迪了,不过我依然不太看好。纯电车是未来的趋势不,但是存在很大变数,一旦电池技术出现突破,到时候慢一步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二线底:北汽、东风

这里只说乘用车, 东风 在其他领域倒是颇有建树,但是乘用车领域,什么东风风神,东风启辰,东风风行,一个个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而且也还在是用着三菱发动机。其实和三线并没有明显差距,只是家大业大而已。

北汽 则有点扶不起的意思。为了扶植北汽新能源,插混车在北京都不能享受新能源的政策。然而结果显而易见,北汽全系没有一个热卖的品牌,发动机甚至还买哈弗的,BJ40用的和H9都是同款发动机,几乎全靠合资那边输血。

二线中:一汽、江淮

江淮 虽然市场表现不太好,其实人家底子还是有的。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反应迅速,已经算是走到了很多车企的前面。工业底子还是非常不错的,否则蔚来也不会选择江淮来代工。但是比起一线品牌,产品力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而且品牌力实在是惨不忍睹。很多未来车主都把蔚来后面的江淮扣掉。在沈阳,干白事,扎白花的灵车十个有八个江淮……

一汽: 把红旗拿出去不算,旗下就只剩下森雅、奔腾,森雅应该算合资品牌了吧?毕竟是一汽和合作的。不管算什么吧,销量和市场表现都不算好,如果单拿出来的话,也就是个随时可以放弃的三线品牌。奔腾能好一些,感觉一汽是下了功夫的。感觉战略布局学的是大众和奥迪,红旗作为高端品牌,往豪华车的方向走,像奥迪一样,而奔腾则是比较亲民一些,像是大众一样。虽然销量表现一般,但是产品力还是不弱的,发动机热效率接近40%,完全达到了合资车水平。像是奔腾T99,和红旗一样都是终身保。

二线顶:上汽、广汽、长安

上汽 旗下的品牌主要有: 大通、荣威、名爵 五菱 宝骏 我觉得算合资,毕竟人家叫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五菱宝骏。

大通 人家主要玩轻客、微面、皮卡,甚至是校车和房车,本来算是商用车领域,但是人家也生产SUV和MPV,其实产品也都还行,尤其是MPV车型。不过营销方面不到位,而且感觉企业重点还是在商用车领域,并没有在乘用车领域发力。

名爵和荣威 一起说吧,都脱胎于英国罗孚 汽车 ,Rover这个名字熟悉吧?再加上一个词,Land Rover,这次认识了吧?本来挺牛的,后来经营不善破产了,当时南京 汽车 和上海 汽车 。两家竞标收购,南汽花了5300万英镑拿下MG实体生产厂,上汽6700万英镑拿下购得Rover 75车型技术资料和生产权。不过rover商标使用权在宝马手里,宝马不放,上汽就只能改名荣威(roewe)。后来南汽和上汽打官司,争谁才是英伦血统,后来上面调节,两家这才合作,最终上汽收购了南汽50%以上的股份,两家从此就算一家了。

简单说这就是国外破产倒闭的车企,咱花大价钱买回来了,技术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其实实质帮助非常有限,感觉就是套了个外包装,似乎换一个外国的车标车就能卖得好一点。这也是上汽给我的感觉,营销不错,可是车呢,不能说不好,但是也没有出类拔萃。和通用合作研发的发动机热效率在37.5%,可以说是主流水平,还算不错。像是名爵的运动风格还是继承下来了,外观设计也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不过初期用干式双离合把口碑给干崩了,现在也只能屈居二线。

广汽: 广汽的自主品牌传祺和埃安(原来的广汽新能源)在销量上比上期还有差距,不过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则是一流的,甚至堪比一线。矩浪动力的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2.1%,是目前国产车的巅峰水平,超过了丰田、本田、大众等一线合资品牌。说本田没发动机送车,咱广汽的2.0T发动机不次于本田了,而且送的车更好。

另外,矩浪动力主打的7速湿式双离合也很拿得出手,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平顺性、使用寿命以及传动效率,都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今年好像还拿了个世界十佳变速箱。目前在燃油车领域,几乎已经没有短板了。

另外,广汽埃安的新能源车也很能打,自动驾驶技术据说已经达到了L4级别。哪怕是独立运营,人家这么多年造车的经验和底蕴还是有的,相比一些需要代工的造车新势力,优势明显。只是广汽在早期也是被菲亚特的双离合给坑了,传祺GS4一度杀到了月销排行第二的水平,结果因为双离合的问题口碑直线下滑。后来不得已换上了AT,可是口碑崩了,给人留下了故障率高的印象。现在产品力上来了,可是要重新树立品牌形象仍需时日。

说实话,我都想把广汽放在一线了。

长安 :说长安是二线,很多车友表示不服。过去我也是长安粉,也为蓝鲸平台感到振奋和自豪。从销量来说,长安是妥妥的一线品牌,一点毛病都没有。轿车有长安逸动,SUV有CS75,都是热销品牌。产品线也较为齐整,从CS15、35、55,到75、85、95,基本上没有漏网的。高端品牌UNIT,UNIK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至少颜值很吸粉。低端品牌的欧尚也堪称物美价廉。

销量上是一线,技术上,在国内也算一线。之所以把长安放在二线,是因为虚标减配的问题。像是CS75plus,实际表现其实是够用的,而且咱家用车你也不上赛道,动力差个几十匹,扭矩少个几十牛米无所谓。但是虚标参数我有点接受不了,这归根结底属于虚宣传,关系到企业诚信的问题!

另外,懂车帝做过一期CS75plus和H6的对比拆解,CS75plus减配明显,后防撞梁跟纸糊的一样,起不到一点保护作用!

我之所以喷日系德系,不在于它出自哪里,而在于他们减配无良!在这个问题上我很难说服自己双标。

其实二线顶和一线已经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改为“一超多强”更合适一些。

一线品牌: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红旗

红旗:可能是中国第一个豪华 汽车 品牌

红旗自带豪华基因,而且明显能感觉到,人家就是奔着打造豪华品牌的方向去的,不要求走量。轿车都是B级起步,SUV也就只有一款紧凑级E-HS3,还是新能源。红旗的售价一点都不亲民,如果说产品本身的话,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发动机表现只能说一般,用料扎实,似乎并没有太看重轻量化设计,所以油耗略高。这也符合红旗的品牌定位,走高端,油耗不是重点。

我一直持这样一个观点:超过30万,你买的就不是车了,更多的是选择圈子和人设。红旗有这样的文化底蕴,也有这样的用户基础。开红旗,其实无须在意车如何,百公里加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油耗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都不是重点,在意这些你不用选红旗。30万也好,40万也好,你买的是一个人设,成熟稳重,事业有成,而且不忘本。

红旗有打造豪华品牌的文化底蕴,而且现在看来,路走的也没错。可能在硬件上并不是那么强,但是也不算差。而且现在红旗旗下所有车型都提供了首任车主不限里程不限年限的终身质保。

奇瑞:踏踏实实造车,品牌低端又如何?

奇瑞是国内第一家正向研发的车企,37.1%热效率的发动机一度领跑全国,直到今天仍不过时。旗下万里扬CVT,表现不输日系。虽然目前主要还是1.6T+双离合一套动力组合,但是对于家用车来讲,这套组合十分能打,也非常耐用。

日系三杰,2.0L+CVT的动力总成吃了多少年?大众靠EA211+DSG造了多少款车。据说奇瑞代号为F4J20的2.0T发动机已经点火成功了,有望在明年1月份实现量产,预计最有可能搭载在其旗下的高端品牌星途上。

奇瑞在国产车企里也算是命运多舛,不过也相当有志气,给人以脚踏实地的感觉。发动机保10年100万公里,不少车型都承诺发动机终身保。旗下的低端品牌捷途也都质保10年20万公里,而且没有首任车主的限制。在低价位车型中算是难能可贵了。

吉利:收购得到的技术和研发得到的技术有什么不同吗?

收购了沃尔沃之后的吉利发生了质变。之前我觉得吉利从福特手里买的沃尔沃,并没有拿到核心技术,而且沃尔沃除了安全性方面,三大件技术也没有特别出色。不过事实证明,两者的确激发出了化学反应。吉利并没有直接把沃尔沃的东西拿过来自己用,否则只会毁掉沃尔沃。李书福先让一批吉利的核心成员去了沃尔沃,然后又让沃尔沃的一部分核心成员来吉利,从设计理念到品质把控,这样吉利的企业文化也随之得到了一次提升。双方诞下的子品牌领克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前发动机是吉利的短板,那个1.8T动力差油耗高,好在吉利的装配工艺和NVH做的都不错,像是博越,也能在SUV领域有一席之地。不过现在部分车型用上了沃尔沃的发动机之后,最后一块短板也被补上。像是新推出的吉利星瑞,用的是和沃尔沃同款的2.0T发动机,售价只要12万左右

另外,旗下子品牌领克和红旗一样,全系终身保。

长城 :靠 H6打天下,靠技术坐江山

早年的哈弗H6,表现并不能算出色,动力一般,油耗不低,好在皮实耐用。正好赶上国内SUV车型的走俏,H6凭借还不错的外观和比较稳定的质量,在风口上起飞。一款H6,连续十多年销量第一,哈弗为了保住SUV销量冠军的宝座,常常几十款车型同堂销售,要的就是消费者的这种从众效应。

过去长城销量好是因为定位准确,会营销,但是现在产品力也有了质的提升。历时5年,耗资200亿打造的柠檬平台已经让长城产生了质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仍旧在发酵中。柠檬平台包括438个基础模块、113个标准模块,具备覆盖A0、A、B、C、D级车型的延展性。传统的七速双离合表现已经几乎完美,而全球首款9速双离合也指日可待了。

除此之外,越野专用的坦克平台也值得期待,坦克300未卖先火,号称四驱三把锁,可玩性极高。高端品牌WEY系列,一直在和领克分庭抗礼,产品力已经远超同级别的合资品牌了,目前也推出了整车5年,发动机变速箱终身质保。

H6完全可以当做是国产车质量的标杆。我们看车质诉,最近一年,H6的投诉仅仅排在SUV的第9位,还要低于荣放、逍客、途观、CX4、奇骏等合资车型。这里统计的是绝对投诉量,销量越大,意味着基数越大,哈弗H6是十几年的销量冠军,市场保有量是最多的,然而全年只有372例投诉,而且大部分都是小毛病,和三大件无关,足以说明H6的质量可靠,远超大家公认皮实耐操的日系车。

比亚迪:新能源领域之王,未来的国产车之首。

如果你同意新能源 汽车 是未来的趋势,那么将来的国产车之首,非比亚迪莫属。

其实这一点已经从股票市值上反映出来了,比亚迪市值超过5000亿,位列世界第四,仅次于特斯拉、大众和丰田。现在已经是国产车之首了。

从技术层面看,43%热效率的骁云发动机是目前世界量产车之最,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打平。三电技术独步天下,DM3.0技术,明年要上市的秦Plus超级混动就是DM4.0了,至少领先其他车企两代。百公里加速7.9S,亏电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到百公里油耗3.8L,据说价格也就是普通燃油合资车的水平,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电池领域,比亚迪具有100%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刀片电池的安全性业界领先,而且体积密度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电机领域,永磁同步电机最高效率达到96%,让王朝系列新能源车都拥有了跑车一样的性能。电控方面,自主研发的IGBT芯片已经是4.0了。

从燃油车的三大件,到新能源的电池、电机乃至ECU设计,比亚迪都不需要手于人。我们总说弯道超车,弯道超车,其实比亚迪早就已经做到了。如果说国产车之首的话,比亚迪当之无愧。

就现在局面来看,吉利目前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国产老大,但后续其他厂商的跟进,比亚迪应该是最大的赢家,自主研发谁投入的大,后续谁的回报最高,未来新能源车比例越来越大,自然而然比亚迪优势也越来越大,5年后现在车企排名一定会重新洗牌。

首先感谢平台的邀请,国产车目前来说一下几个品牌还是可以,长安、长城、吉利、奇瑞、红旗,那么以后谁会成为国产之首呢?答案其实没有很大的疑问,我个人觉得应该会是红旗,长安加加油也是有可能的,至于长城产品单一,只有SUV基本就可以排产了,吉利我个人一直不看好(不喜勿喷),奇瑞肯定是没希望的,具体咱就不分析了,懂的都懂

个人认为,吉利或者长城将来会是国产车之首。

吉利 汽车 不用多说,目前是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的冠军,并且已经连续3年是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了,并且吉利还有一个成就很厉害,乘用车最先实现产和销突破1000万辆的厂商。

吉利 汽车 在产品上的布局也比较合理,在轿车、SUV、MPV、新能源、高端车型序列都有布局,代表车型有博越、博瑞、星瑞、帝豪及高端车型领克。

吉利也是目前国产 汽车 品牌销量最高的车企,有数据支撑。我们且看一下乘联会发布的1-11月份的厂商销量成绩,我们看到吉利 汽车 本年累计已经超过了100万辆,在厂商排名中第四名,前面的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都是 汽车 集团。吉利在与合资品牌厂商的较量中,也不落下风。

吉利 汽车 在沃尔沃的加持下,依然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

我为什么会说长城 汽车 也可能会成为国产之首,长城 汽车 向来以“稳健”著称,手里的牌不多,但打的不错。虽然剑走偏锋,以SUV为主,却引领了一股潮流。并且长城 汽车 的产品口碑也很不错。

当然长安 汽车 、奇瑞 汽车 也都有后来追上的可能。

红旗,因为红旗品牌是其他品牌无可代替的品牌

国产车之首,让我大胆的预测一下。

传统车企:长安

别急着喷。长安车子质量可以,服务也比较好。本人河南所有地级市的长安店基本都去过,在郑州,漯河,周口,濮阳,安阳,许昌,开封都带客户买过车。服务挺不错的。对比一下,长城的虽然不错,但是总觉得少些啥,吉利的也很热情,但是吉利的造车理念技术可能不是第一位。奇瑞的就别说了,我带着亲戚买个车给吵架一样,还好我们都是农村滴,车价好我们也忍了买了。比亚迪就不说了,专搞新能源了。至于江淮,广汽乘用车上汽乘用车,我觉得没戏,就不谈他们的服务态度了。

造车肯定技术第一位,但是卖车就不一定了。作为奇瑞粉,我也觉得奇瑞不太可能重现之前的荣光的。

像一汽,东风,这样的,你相信国足能踢进世界杯吗?他们的难度比这都高。

新能源:比亚迪

冲着王传福的狠劲,比亚迪登顶的可能性非常大。无论是最新的刀片电池,自研芯片,自研系统,延续着比亚迪的传统。

传统车企方面,倒是广汽的埃安表现不错,但是面临比亚迪这个大山。

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定位太高,不太可能成为老大。小鹏,理想等等更不用提。哪吒,零跑等,倒是和欧拉,奇瑞新能源打的火热。至于长安新能源,嗯,五菱趴着都比你跑的快。吉利新能源目前还是一片混乱。北汽新能源呢,骗补骗的贼爽,可惜了。

虽然,我不知道其他品牌车的性能,所以也不便于评价,但我对我十一月份刚入手的比亚迪送plus次顶配做一个简单的讲述,刚刚开了一个月,就一句话,没毛病,就一个字,“爽”,就一个词,“舒适” ,就一个感觉,“方便”,就一字评价,“值”。

当前,在中国,比较看好的国产车有哈弗,长安, 奇瑞,比亚迪 ,吉利等 汽车 制造厂家。谁将是国产车之首,那得从它们的质量,销量以及性价比多方面进行比较才知道。目前,销量最高的是哈弗系列,质量过硬的应该是奇瑞 汽车 ,新能源发展前景美好的是比亚迪 汽车 ,长安 汽车 的优势是它的动力和品牌,毕竟有军工的影子,吉利注重外观设计和宣传。我认为,未来比较看好的 汽车 应该是奇瑞,比亚迪,长安。

吉利吧毋庸置疑

红旗

汽车电动化,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在三十几年前很难想象新能源汽车的产生,那个时候中国轿车不足5000辆,甚至不足一个外企汽车一天的产能。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最大的市场之一,同时也是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

一、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当初,提倡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一个理由是世界上石油不够用了,说的是最多还用40年。但是快过去20年了,世界石油会很快会枯竭的说法,慢慢消停了。后来在世界级自然科学杂志上有文章说,伊拉克的石油是内生的,即原油抽出地球表面来以后,地深层的石油会自动“长”出来,好比“野火烧不尽,春风催又生”。当然“石油要枯竭”是专家说的,伊拉克的石油会自动“长出来”也是专家说的。

另外还有一个理由,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温室气候”有关,即世界平均气温在慢慢上升,主要是与汽车排碳有关。但特朗普当了,美国却退出了有关碳排放的国际组织了。美国是汽车强国,称自己是最负责任的国家,也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先进的国家。以上实例说明,美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与“石油不够用”和“温室气候”即使有关,不是必要的理由,当然也不是充分理由。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是:汽车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国不能落后。中国近代历史告诉中国人,“落后要挨打”。中国在传统燃油车技术落后,要借新能源这一波发展趋势实现弯道超车,以实现汽车强国。

当然,从国家能源安全与转型的大环境来说,在可持续发展需求下,社会必然会选择更加低碳环保的方式。中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其中汽车就是油耗大户,节能减排也是对环境的一个保护。

因此,国家层面上,中国则是更为主动、更积极、更为系统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国家政策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最大驱动力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期的时间之内,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很多原因是政策的驱动和支持。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推进政策体系。

当然财政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划,2020年之际新能源补贴政策将会完全取消,为了避免新能源汽车出现断层,2017年9月份开始实行双积分政策,对于车企油耗水平和新能源汽车产量进行严格要求。

根据政策规定,针对燃料消耗量如果是负积分的企业,将会收到高耗油产品的申报,并且会面临暂停高油耗的处罚。新能源汽车积分负分的企业,也会受到处罚,也是因为这个政策,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开始了新能源的转型之路。

标签: #长安

上一篇南充建国汽车装饰好不好-南充建国汽车地址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