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人工智能机器人-特斯拉智能机器人多少钱

tamoadmin 0
  1.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
  2.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明年就能上线?专家:马斯克想的太简单了

当地时间9月30日,特斯拉人工智能日(AIDay)在美国加尼福尼亚州帕罗奥图开幕。

这是特斯拉历史上第二个AI日活动。特斯拉特意将今年的AI日延迟了一个多月,主要是为了能向大众展示其能够运转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

就这点而言,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Musk)确实说到做到了。

特斯拉人工智能机器人-特斯拉智能机器人多少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活动现场,擎天柱的原型机在万众期待下走上舞台,其内部构造一览无余,关节、骨骼、线路等都清晰可见。它向观众挥手,并在空中挥舞着胳膊。马斯克表示,这是机器人首次在没有系绳的情况下运行。在现场展示的中,擎天柱还可以在办公室内用喷壶浇花、双手搬运物料等等。

但机器人的这些能力并没有打动业内专家。

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一篇评论员文章直言,特斯拉未能通过其新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展示任何独特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特斯拉人工智能机器人-特斯拉智能机器人多少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特斯拉AI日活动截图

IEEE:量产和价格预期“毫无意义”

IEEE的文章称,去年8月特斯拉2021年AI日结束时,马斯克提出了“特斯拉机器人”概念,一种机电驱动的自主性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机器人的原型将在2022内完成。在2022年的AI日上,特斯拉机器人原型确实有登场亮相,但事实证明,之前的炒作过度了。

特斯拉人工智能机器人-特斯拉智能机器人多少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几乎没有看到有迹象表明特斯拉会比其他任何人更擅长解决这个问题。特斯拉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或令人兴奋的东西能为马斯克超越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公司的愿景提供任何独特的基础。我将重申我一年前说过的话:困难的部分不是建造机器人,而是让机器人做有用的事情。”文章如是写道。

对于擎天柱原型机当天在现场的行走演示,IEEE文章的作者评论称,他并没有感到特别印象深刻,只是感到一些困惑。在展台上,“擎天柱”做的动作做得很少,步履还有些蹒跚,动作僵硬。这意味着它所做的“动作”很可能够是完全脚本化的,所以并不知道这个机器人能在多大程度上自行平衡。

实际上,马斯克当时也介绍,为保持安全,他们不想让机器人在舞台上做太多的动作,让它“摔个狗”。

不过,对于现场展示的浇花的能力,IEEE文章指出,抓住喷壶有些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使机器人抓住纤细的喷壶手柄看起来不那么容易。另外,对于机器人拾取物体并试图将其放入垃圾箱的动作,但由于放置成功之前,被剪切了,IEEE表示,这让他们认为这个是特斯拉精心策划的方案。

在AI日现场,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有信心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量产,最终产量将达到数百万台。据马斯克预计,擎天柱的售价将不到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元)。

对此,IEEE直言,在目前看来这些“预期”和数字毫无意义。

TechCrunch也评论称,除非特斯拉的AI团队在让机器人如人类般执行任务方面取得了非常快的进展,否则消费级产品似乎不太可能在明年推出。

而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名誉教授、英国学会科学媒体专家PeterJ.Bentley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邮件访时评价称,只要投入的资金足够,要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并不是没有可能,但机器人能不能按设计预期那样完成工作,还是另外事。

来源:特斯拉AI日活动截图

专家:没必要开发双足,应专注手的研发

对于擎天柱未来的发展,IEEE文章认为,在中短期内,特斯拉很难找到擎天柱在独特用途方面的定位。

SRIInternational的机器人临时总监亚历山大·克恩鲍姆(AlexanderKernbaum)向CNBC表示,要创造一种可以在工厂中发挥作用的机器人,特斯拉真的没有必要开发双足机器人。他解释说,“对于工厂环境来说,移动性应该尽可能简单,这意味该用车轮走路,而不是腿。”

一方面,机器人的腿需要大量的动力,这会给特斯拉专门为机器人开发的电池带来更多负荷。此外,双足机器人就像人一样,容易被绊倒和摔倒,而轮式机器人就不太可能翻倒。克恩鲍姆建议,安全问题标准应该对标工厂机器人。

克恩鲍姆认为,特斯拉更适合专注于研究机器人手。他说:手就像终极的多功能工具。灵巧性和手持物体操作是10年来的巨大挑战之一,它将对所有精密制造产生明显影响。

“实际上,人形机器人能够做多少是移动性和人工智能能力的复合问题。”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助理教授、研究人类运动的研究员埃尼·哈利拉杰(EniHalilaj)对CNBC表示,模仿人类移动性将受到限制,部分原因是目前人类对自己的移动性知识的掌握也有限制。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我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哈利拉杰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对它进行逆向工程,这使得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具有挑战性。例如,我们仍然不明白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如何选择特定的肌肉协调模式来执行日常任务,这是生物力学和神经控制的巨大挑战之一。

仿生学的成功取决于我们对生物系统的理解。哈利拉杰解释称。

“人类所做的很多事情对机器人来说非常非常困难,这点并不会因为机器人是手臂状还是人形状而改变。”人形机器人公司AgilityRobotics的首席技术官赫斯特告诉路透社。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

2021年8月消息: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AI Day上宣布,可能会在明年“某个时候”推出机器人Tesla Bot。据悉,它的外形与人非常接近,身高5英尺8英寸(约合1.73米),重125磅(约合56.7千克)。带有一张面部屏幕,用来显示有用的信息。

此外,该机器人拥有人类级别的双手,四肢使用40个机电推杆进行操作,可以抱起45磅(约合20.4千克)重的货物,也能够通过举重硬拉姿势举起150磅(约合68千克)的重物。通过力反馈感应系统来实现平稳和敏捷双脚行走,最快移动速度可能为5英里/小时(约合8公里/小时)。

马斯克表示,机器人对未来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款产品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替代人类去做危险的、重复的、无聊的任务。“大家看我们只是在造车,但其实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因为特斯拉的车就像是轮子上的机器人,所以我们就造了真正的机器人。”

特斯拉机器人让市场产生了无限遐想,但从概念到量产再到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很多,失败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今年6月底就有媒体报道称, 软银集团 正重整其全球机器人业务及战略。曾经被日本首富寄予厚望的人形机器人 Pepper ,由于库存堆积已于去年8月停止生产。

时间回到九年前, 孙正义 以1亿美元收购了法国人形机器人公司Aldebaran Robotics,并以此为基础成立软银机器人公司(SBRH)。紧接着相继收购或投资了机器人相关产品如表情云、表情传感技术的若干家公司。

软银机器人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包括NAO、Pepper、Romeo,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Pepper。这是以著名家手冢治虫笔下的“铁臂阿童木”为原型创作的,身高接近低年级小学生。它使用了语音识别技术和专有算法,能够从人类的面部表情和语气中分析情绪,也可以和人类进行简短对话,被称为“第一个可以读取人类感情的机器人”。

六年前,阿里联合富士康向软银机器人公司注资145亿日元。强强联合,更是让孙正义信心倍增,“致力于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产业公司。”由此开始,Pepper正式面向普通消费者发售,第一批1000台在1分钟内便被抢购一空。

每台机器人售价19.8万日元,在购买后36个月中还要分期支付82.08万日元的服务费用,总计101.8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万元)。然而客户购买回家后才发现,花这么多钱买回来的智能机器人,根本不智能。

因为Pepper只有20个电机,只能做一些简单动作,稍有难度的家务就完成不了。即使最引以为傲的 情感 交互体验,其实是预先设定的程序,例如读取到脸上的笑容后,挥舞一下机械手臂。刚开始可能会有惊喜,等到新鲜感消退过后,它就成了一个人形玩具,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没有达到预期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售价低于***,相当于卖一台亏一台。软银机器人公司持续陷入亏损泥潭,2019-2020财年亏损3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6亿元),过去三年亏损额累计超过1.19亿美元。

据悉,Pepper机器人推出七年来仅仅生产了2.7万台。最近几个月销量已跌至不足100台,基本都是用老部件拼拼凑凑的过时产品。除了软银,本田、丰田也曾开发出复杂的人形机器人,但没有一家成功地将其商业化。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一些缺乏劳动力、危险或无人值守的场景下,例如养老院、餐厅等,人形机器人存在着不可替代性的未来市场空间。特斯拉能成功吗?我们且拭目以待。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明年就能上线?专家:马斯克想的太简单了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小米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身高 177cm,体重 52kg,艺名为“铁大”。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1

 雷军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了本人与CyberOne的合影,表示:CyberOne第一次登台,有点小紧张。

 据悉,CyberOne是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它高1.77米,重52kg,狮子座,他在人形机器人界算是大个子”,工程师给起了个小名,叫铁大”。

 他有聪明的大脑,能感知45种人类语义情绪,分辨85种环境语义;小脑也特别发达,小米自研全身控制算法,协调运动21个关节自由度;视觉敏锐:Mi Sense视觉空间系统,三维重建真实世界;四肢强健:全身5种关节驱动,峰值扭矩300Nm。

 雷军指出,CyberOne背后的智能、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背后有无数的软件、硬件、算法的开发工作,投入巨大。

 CyberOne的研发涉及包含仿生感知认知技术、生机电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视觉导航技术等各领域的尖端技术。

 各领域的技术突破也将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例如以机械性能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以情感识别技术为核心的家庭陪伴机器人、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机器人等。未来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小米产品上看到CyberOne的影子。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2

 小米分享了在智能机器人探索方面的最新进展,小米首个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正式亮相。

 小米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身高 177cm,体重 52kg,艺名为“铁大”。

 小米表示,“铁大”用了多种技术,能感知 45 种人类语义情绪,分辨 85 种环境语义;搭载小米自研全身控制算法,可协调运动 21 个关节;配备了 Mi Sense 视觉空间系统,可三维重建真实世界;全身 5 种关节驱动,峰值扭矩 300Nm。

 小米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演示:

 小米表示,CyberOne 的智能与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自研完成。这背后有无数的软件、硬件和算法的开发工作。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智能机器领域,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最大的挑战,小米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Cyberone 每天都在学习新技能。小米相信,智能机器人将来一定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3

 自马斯克为了人形机器人,特意将 8 月 19 日的特斯拉 AI 日改到 9 月 30 日,谁也没有想到,业内第一家推出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居然会是小米。

 8 月 11 日晚间,小米举办了秋季新品发布会,除了传统的数码产品,小米 MIX Fold 2 折叠手机、小米 Watch S1 Pro、Redmi K50 至尊版等,本次发布会最大亮点来自于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或是为了凸显权重程度,小米将这款人形机器人放在了压轴发布。

  " 铁大 " 亮相

 CyberOne 是继去年小米仿生四足机器狗 Cyberdog 后,小米机器人 Cyber 家族的新成员,在内部,CyberOne 昵称为 " 铁大 ",高 1.77 米,重 52kg。雷军说,人形机器人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每台的成本高达六、七十万元,目前还不能实现量产。

 官方把 CyberOne 称为 " 更像人的机器人 ",具有高情商、可感知人类情绪,视觉敏税、可对真实世界三维虚拟重建," 小脑 " 发达、可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四肢强健、动力峰值扭矩 300Nm 等能力,支持多大 21 个自由度,并能实现各自由度 0.5 毫秒级别的实时响应,模拟人的各项动作。

 相比之前的 Cyberdog,CyberOne 的研发难度更高,以上肢关节电机为例,小米自研了一枚重量仅 500 克,额定输出扭矩达 30nm 的电机,保证上肢灵活性。它的髋关节主要电机瞬时峰值扭矩可达 300nm,配合自研的人形双足控制算法,行走姿态更加平稳。其他方面,CyberOne 支持单手握持 1.5 公斤重物、反向拖动上肢复现运动等功能。

 除了机械部分,CyberOne 搭载小米自研 Mi-Sense 深度视觉模组,结合 AI 算法,使其巨头完整的三维空间感知能力,更能够实现人物身份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功能,雷军在发布会上说 " 不仅看得到也能看得懂 "。

  千亿市场正待开启

 在小米之前,马斯克在 7 月初,将原定于 8 月 19 日举办的特斯拉 AI 日,改到 9 月 30 日,届时将发布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Optimus(擎天柱)。

 海内外当时一度为之振奋,在 A 股市场,人形机器人也成为近期的热门概念,相关概念股已经先 " 燥热 " 了一番。

 产业链上的公司,如减速器龙头中大力德半个月内录得 8 个涨停板并创下历史新高,近两个月股价最大涨幅超 260%。6 连板的鸣志电器两个月内股价最大涨幅超 200%,绿地谐波 6 月以来最大涨幅超过 170%,埃斯顿、禾川科技、汉宇集团、巨轮智能等相关概念股均有不错表现。

 民生证券预计,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630 亿元,到 2030 年达到 3720 亿元。

 民生证券机械行业首席研究员李哲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相比工业机器人,首先是应用场景更加通用,因其人形造型更易于接受,有可能打破工厂、商用和家用壁垒,成为一个真正通用的产品;其次,可作为天然的商业入口,之后很多商业价值,会从人形机器人身上得到反应。

 但是李哲也强调,从技术难度上来讲,相比传统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体积、重量和散热的难度都要大很多。" 如果从执行机构来看,主要是在伺服驱动器和斜坡减速器," 李哲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除此之外,像手指的运动,空心杯点击,以及散热系统,都是比较难突破的技术。"

  行业仍在起步期

 但是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千亿市场,国内的玩家却是屈指可数,目前仅有一家公司优必选,国际上,则以软银开发的 Nao 和 Pepper、波士顿动力和本田 ASIMO 为代表。

 李哲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称,人形机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运动平衡性、智能水平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综合难度是最高的,所以进入的公司也不多。

 雷军在发布会上也坦言,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也最大。

 作为一款服务产品,人形机器人最终需要结合场景做落地应用。小米表示,自动驾驶部门的很多技术,也应用在 CyberOne 上,又构成了仿生机器人的大脑。据了解,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已经实现了纯视觉的解决方案,相关 FSD 系统可以直接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机器视觉领域。

 从产业进程来看,李哲表示,总体来看,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仍然都还处在相对较低、实用性不强阶段。

 发布会上,雷军说到,小米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CyberOne 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技能," 我们相信,未来智能机器人一定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

选自IEEE

作者:Evan Ackerman

机器之心编译

「它会被用于处理无聊、重复和危险的工作,那些人类最不愿意做的事情。」特斯拉 CEO 伊隆 · 马斯克说道。

人形外观,FSD 芯片加持,马斯克的特斯拉机器人在昨天的 AI Day 上出尽了风头,也刷新了人们对于未来机器人助手的认知。

马斯克在活动中并没有提及机器人的售价是多少,只是说最迟明年会有原型机问世,到时它的脸上会装备一块屏幕,以显示「有用信息」。

如果人类 社会 真正进入高度自动化时代,体力劳动将是一种选择而非必须,全民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将成为常态,也就是说,机器人将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还不行,现在这台机器人还无法工作,」马斯克说道。

这个上台跳舞的显然是。

最近几年,我们似乎很少看到 科技 的大跨步前进,电动车和手机都受限于电池技术的发展,连屏下摄像头也是反复首发,最近刚刚「实用化」。马斯克的一通发布让人们高呼看到了希望,不过在惊艳的开场过后,也是时候冷静下来思考了。

这件事真的有可能成功吗?

昨天,来自知名学术期刊 IEEE Spectrum 的 Evan Ackerman 就对此进行了一番批判。作为一名资深编辑,Evan 自 2007 年加入之后已经发表过超过六千篇有关机器人和 科技 领域的文章。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Evan Ackerman:做人形机器人?马斯克似乎想得太简单了

在 Tesla AI Day 行将结束的时候,伊隆 · 马斯克突然放出了「特斯拉机器人」(Tesla Bot)概念,这是一个重 57 公斤,高 152.4 厘米的电驱动「通用」人形机器人。

「概念」是指除了模型以外,马斯克只展示了 PPT 并谈了谈他对机器人的看法。这让我觉得,坦白地说,有些天真。根据六分钟时长的演示内容,马斯克似乎突然认为特斯拉已经准备好去制造自动人形机器人了——就像是在说,技术已经出现了,为什么不去做呢?

公平地说,马斯克在可回收火箭和电动 汽车 等领域的成功确实值得赞赏,但人形机器人大不相同,而且要复杂得多。在航天领域,SpaceX 成立之时我们已经有了火箭技术,以及前沿领域的 探索 。而对于电动 汽车 ,我们已经有了 汽车 、电池、传感器和 DARPA 自动驾驶竞赛。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要贬低马斯克对于 SpaceX 和特斯拉所做的事情,而是在强调人形机器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挑战。

与火箭和 汽车 不同,人形机器人不是一项已有技术,需要远大的理想、高水平的团队和持续的资金投入。有了人形机器人,还有更多、更难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距离实际解决方案还很远。

几十年来,许多非常聪明的人一直在积极 探索 这些方向,而且在软硬件,尤其是软件方面,仍然有很多非常基本的技术挑战,这些突破可能是实现马斯克愿景所必需的。

这些基础突破对于特斯拉来说是不可能的吗?当然不是不可能,但看看马斯克所说的话,我不认为他对于「让机器人做有用的事」有着深刻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看看马斯克说了些什么。

我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半智能?我猜按照这种理解蟑螂也可以被划分为半智能的,但暗示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直觉的一部分是荒谬的。此外,自动驾驶 汽车 运行在高度受限的环境空间内,而且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目前还面临着很多众所周知的问题。

这确实是特斯拉目前研究的方向。但是,特斯拉 汽车 的神经网络是以 汽车 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它们寻找 汽车 需要理解的东西,对其他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这会给 AI 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导航 APP 相同的是,自动驾驶 汽车 在一个由道路和相关事物组成的世界中运行。你不能只是把它「放在」一个人形机器人上,就期待它能管用,除非你想要它做的就是走在街上并遵守交通规则

这里马斯克的意思好像是通过足够强大的算力来通向「通用的机器人 AI」,据我所知这和机器人领域的思路大相径庭,尤其是对于物理机器人来说。

通过足够多的资金投入,特斯拉可以构建一台马斯克所说的人形机器人,这是合理的。那么明年能做到吗?当然可以,但问题不在于构建一个机器人,而是让机器人做有用的事情,我认为马斯克在这里进入了自己的知识盲区

没有足够机器人技术经验的人似乎常常认为,一旦你构建了机器人,你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所以他们专注于机械方面的东西,比如执行器,它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它的反应速度,力量跟能耗。但这只是一小部分,更难的问题出现在你拥有一个机械功能强大的机器人之后。

这句话道出了开发人形机器人为数不多的理由之一,我甚至不确定这个理由是否真的足够充分。人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环境类型,到处都是对机器人不友好的东西。而且一个 125 磅的人形机器人天生就是不稳定的,面临各种安全问题。

为了让机器人在人类的环境中自由行动,波士顿动力和敏捷机器人公司已经努力了几十年。这是一个超级难的问题,我不知道马斯克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做到更好。

波士顿动力前段时间放出的失误 demo。

马斯克在演讲中提到的「人类水平的手(human-level hand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我觉得马斯克没有意识到这个机器人背后的工作量。「人类水平的手」是什么意思?如果这里指的是有五根手指,能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那么这种手其实已经有了,只是比较脆弱、昂贵。从硬件的角度来看,要想把这种手做得实用,背后涉及巨大的工程量,这也是大家不愿意这么去做的原因。多数机器人用的是更简单、更稳健的方案,即只安装两三根手指夹持器。

特斯拉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我相信他们完全能做到。但这个做到了,机器人的其他部分呢?硬件足够强大了,软件呢?这里想说的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一个大问题中的大问题。至于整个问题有多大,马斯克似乎并没有考虑。

这句话说得好,这也正是机器人该做的事情。但马斯克自己也知道,让机器人去做这些事情很难。这并不是因为机器人不够有能力,而是人类的能力太强大了。我们为各种能力和能力的多样性设置了很高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这些标准很明显,机器人也可能无法有效地***它们。

其实,当机器人清楚地知道环境中都有什么的时候,它们已经能够脱离逐行指示在环境中导航了。如果这里的环境指的是「道路」、「我的公寓」或「购物中心」,这就是一个解决程度高达 95% 的问题。但真正令人头疼的是剩下的 5%。如果你说的是「我的公寓加上附近的任意一家食杂店再加上公寓和食杂店之间的一切」,那整个环境就变成了一个很难结构化或预测的空间。

如何在这些空间中移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里面有楼梯吗?有很重的门吗?有斑马线吗?有很多人吗?对于那些背后有人监控的轮式送货小机器人来说,这个环境已经够复杂了,更别说一个拿着东西的人形自主机器人了。走进食杂店,从架子上取下东西放进小推车,然后还要安全地推着小推车,这些都是尚未解决的前沿机器人问题。即使是在有机械臂的轮式工业机器人身上,我们也很少看到这种成果,甚至在研究中都很少。当前的情况是,如果没有针对任务进行专门设计,让机器人「拿起那个螺栓」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如马斯克所说,特斯拉明年有可能造出某种 Tesla Bot,但我认为不会是概念图上展示的这种。或许它可以站起来走两步,承受一两次撞击,还能识别并抓取一些简单的物体。但在完成这些之后,他们的进程会慢下来。我不认为特斯拉能赶上波士顿动力或敏捷机器人公司。或许他们最终会开发出一个类似 ASIMO 的东西,只能贡献令人印象深刻的 demo,但实际上什么都做不了。

马斯克此举还有一个让我比较不安的地方:他所描绘的关于 Tesla Bot 的愿景似乎在暗示,他轻而易举就能超越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努力了几十年的机器人专家。马斯克似乎觉得,他能完成前人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构建一个有用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他似乎在暗示,通用人形机器人其实没那么难做,只要有更聪明、更勤奋的人,投入更多资金,我们可能早就把它攻克了。

我觉得他错了。但如果特斯拉真的投入时间和金钱去解决一些机器人领域的难题,或许他们真能取得一些成果,进而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算得上成功了。

原文链接:s://spectrum.ieee.org/elon-musk-robot

标签: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