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黑匣子-电动汽车黑匣子是什么

tamoadmin 0
  1. 新能源汽车能安装行车记录仪吗
  2. 无人车是怎样上路的?
  3. 特斯拉的刹车竟能意外变“油门”?专家66页报告深挖真相
  4. edr是什么意思
  5. 汽车自动驾驶,真撞了谁来理赔?
  6. 1月这些新车/大值得关注 新版“汽车三包”政策将实施

能买,具体原因如下:

2021年全中国汽车交通事故发生了15万6,901起。需要注意的是,这组数据是不包含摩托车也不包含拖拉机,只有汽车交通事故就有15万起。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汽车品牌到底发生了多少交通事故,这个是没有统计的。而特斯拉又从中占了几个呢,可以说非常少。

特斯拉2021年全球销量94万辆。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卖得最多的汽车品牌之一。特斯拉2021年在中国的销量是48.41万辆。而这其斯拉是主要责任的引发交通事故的案例 又有多少呢?没有统计,但占比也非常的低。

电动汽车黑匣子-电动汽车黑匣子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在特斯拉发生交通事故之后,我看到很多网友都说 要调查特斯拉,不让特斯拉在中国继续销售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斯拉引起的交通事故,依然是个例。它不是大范围发生的。因此也只能针对个别的交通事故进行事故责任的调查。

特斯拉事故避免方法如下:

首先,在驾校的时候,增加关于电动汽车相关的操作和学习。但是目前全中国的驾校,包括驾照的考试。几乎都没有包含电动车的内容。

电动汽车黑匣子-电动汽车黑匣子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目前国家已经强制汽车在出厂的状态搭载EDR,也就是黑匣子。但是关于EDR数据的读取,不应该只有厂商自己能读取。第三方监测机构也应该方便地读取。以避免厂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

第三,第三方测试机构,比如说中汽研,中保研。都应该 加强 对汽车驾驶系统的耐用性,可靠性,以及使用操作是否对驾驶者造车干扰的测试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汽车厂商改进。

第四,各个汽车品牌不仅要在销售过程中给用户传达如何安全驾驶的注意事项。在售后之后,也应该加强回访。不定期举办下线活动,邀请车主参加,进行安全教育。

电动汽车黑匣子-电动汽车黑匣子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能源汽车能安装行车记录仪吗

“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上面这句,关于“上汽是否会和华为合作自动驾驶”的回答最近火了。但随着话题的发酵,讨论中也出现了诸多不理性的声音,有的将华为与上汽对立起来,也有的质疑上汽的研发能力,甚至还有些上升到了民族情绪。

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祖似杰在接受Dante Tech访时解释,“上汽一直坚持开放创新及自主创新,也是第一家与华为合作5G车量产的整车厂,上汽在传统车的核心电子架构与智能车电子与软件架构上必须自主掌控,并投入大量自主研发。博世的执行机构(不含电子架构)解决方案与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含电子及软件架构)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整车企业在智能车时代不能建立此核心能力,则其产品智能升级就不自主(传统车无需升级),变为了代工厂。”

可以看出,上汽集团仅仅是拒绝含电子及软件架构的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在与华为等 科技 公司的合作上,态度依然是很开放的。那含电子及软件架构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什么?为何会让上汽无法接受呢?

整包方案的硬件选型及数据***问题

现阶段很多车型装载了100个以上的ECU,运行着上亿行的代码,而随着车上的ECU和软件代码越来越多,高效可拓展的底层操作系统,电子架构和软件架构变得愈发重要。

电子电气架构决定着车辆的整车布置,ECU的选型,甚至是转向、制动等核心模块的选型,而这些ECU和关键执行模块的成本,要占到了整车成本的40%以上。华为HI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核心便是提供一个取代传统EE架构的计算与通讯CC架构。

选择了打包的整体解决方案,意味着整个电子架构得向CC架构切换,对主机厂而言,不光是在自动驾驶相关的芯片和传感器上,失去硬件选型的话语权,连底盘、转向、制动等 汽车 的核心零部件选型上,也得为了配合整包方案而失去话语权。

一位某一线零部件厂商工程师向Dante Tech透露,华为与某车企的车型项目上,转向系统的选型都是与华为的工程师对接的,连项目组的微信群名称都是“X华为”。整个执行机构都得服务于自动驾驶整包方案,接受整包方案便要让渡核心零部件选型能力,从而失去对整车成本控制的能力。

硬件如此,软件亦是如此。虽然众多车企,对每个ECU中内置的软件了解有限,只是把这些ECU作为实现特定功能的“黑匣子”去使用,但对于软件架构或操作系统,车企们无疑都想握在自己手中。车企作为软硬件集成和整合者,软件架构就如同一根指挥棒,通过制定标准管理协调不同厂家提供的ECU和代码。

在整包方案下,车企也将丢失软件标准的话语权,这使得车企无法向自己的用户,做软件迭代升级规划的承诺。蔚来、小鹏可以清晰地告知自己的用户,系统将维持怎样的频次OTA升级,智能驾驶将在什么时间点上推出什么功能,但对于选择整包方案的车企,在OTA上并不能掌控节奏。

对于自动驾驶整包方案而言,还多了一层数据***的问题。华为ADS总裁苏箐在媒体沟通会上曾清晰表示,“ 汽车 摄像头、激光雷达集到的信息,只能算是素材,只有经过算法处理过的素材才能算作数据,华为对这些算法拥有知识产权,数据就自然也是华为的”。

如果车企失去软件架构这根指挥棒,也不对自动驾驶的长远发展做规划,那智能 汽车 产生的数据将无法挖掘其价值。这意味着车企必须和整包供应商充分信任,建立长久的绑定关系,让渡数据的***换取智能驾驶系统的进步。

选择整包方案就如同接受了一个更大的黑匣子,对车辆智能硬件、执行机构硬件失去选型的能力,对车辆的整车成本控制失去掌控,对自动驾驶系统的迭代节奏失去掌控,用数据换技术应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就沦为了代工厂。

上汽拒绝的底气

拒绝整包方案是需要底气的,对上汽而言,必须得拥有自研电子电气架构,自研软件架构,硬件选型,测试验证,自建私有云服务等诸多能力,才拥有这样的底气。

对主机厂而言,只能拿用户可以体验到的产品来说话。而往往一款产品承载的技术,从立项到上市要经历3到5年的时间,而且受制于法规和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很多前瞻的技术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和消费者见面,这就导致其在研发上做的努力,很容易被人忽略。

上汽集团这几年在智能 汽车 研发上的布局,主要依靠投资和自建团队两条腿走路。在投资上,上汽布局了国内领先的 汽车 边缘计算芯片厂家地平线和黑芝麻,目前是地平线的最大机构股东,而地平线最新的征程5芯片,算力接近100TOPS ,满足高等级智能驾驶的算力需求。黑芝麻发布的华山2号A1000系列,单芯片算力也达70TOPS,支持L2+/L3级智能驾驶系统。

此外上汽还投资了自动驾驶 科技 公司Momenta,后者拥有计算机视觉算法技术积累,与智己 汽车 合作的L7 IM AD系统,不久前发布了在上海城区+高架全程无接管的,表现相当惊艳。此外,上汽还有旗下控股公司中海庭,拥有甲级地图测绘资质,以及高精地图,众包视觉高精地图的制作能力。

此外上汽自建研发能力的动作也比较频繁,上汽先后成立了智能驾驶中心、零束软件分公司、软件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等,致力于软件和算法的研发。其中零束软件分公司负责自研中央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和软硬件高度解耦灵活升级的SOA软件架构。

上汽总工程师祖似杰在2021中国 汽车 重庆论坛上表示,“上汽零束开发面向服务架构的SOA软件平台,要打造 汽车 行业的安卓系统。目前已有1900多项上线开发可供调用,能为不同开发者提供专属开发环境和工具,通过SOA平台,使用户、供应商、OEM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来打造我们的下一代 汽车 。”

上汽通过自建团队开发全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以及软件SOA架构,旗下的智己和R 汽车 将应用这两个全新的架构。而通过这两个架构,上汽可以有效协调软硬件供应商的产品,将成本控制住在自己手中。如果选择华为的整包方案,则意味着上汽要否定自研的电子电气架构及软件架构,这显然是不划算的。

此外,还有声音拿合资的事情质疑上汽,这类盲目的攻击完全忽视了中国 汽车 行业过去30年所做的努力。30年前我们的 汽车 工业一穷二白,合资是那个年代的最优选择,但在合资企业中,中方和外方对技术学习的博弈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上汽与GM合资的泛亚 汽车 ,通过雪佛兰赛欧、别克GL8等项目,改变了合资研发中心只能做标定和意见收集反馈的状态,也为中国 汽车 工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被称为中国 汽车 的黄埔军校,这些奋斗史都是不可诋毁的。

Huawei Inside模式改变了Tier 1和OEM关系

“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华为进入 汽车 行业本身就是带着赋能和改造 汽车 行业的目的而来,因此华为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给人的印象,必然是强势的,但这也是迎合需求而已。对部分主机厂而言,使用华为的整包方案,确实能为市场带来更好的产品。

实际上华为HI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本质上和车企牵头的自动驾驶生态圈没有太大区别。搭载HI的 汽车 ,实现了不同品牌不同车型在硬件选型上的统一,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硬件购成本。搭载HI的车型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共享共通,也能够帮助自动驾驶系统更快速的迭代升级,这些是单一车企单一车型所无法实现的。

华为在智能 汽车 硬件上的布局非常全面,在自动驾驶上拥有高精地图制作集、MDC计算芯片、域控制器、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在智能座舱上,华为拥有5G T-Box,车载智慧屏、AR-HUD。在电动领域,华为拥有超融合电机、车载充电器、充电桩等产品。如此庞大的产品矩阵,也能为加入生态圈的企业,一定程度上降低智能 汽车 增量元器件的使用成本。

这种 Inside 的模式此前存在于手机和电脑领域,电脑中的inter inside和手机里的“Qualcomm inside",两家厂商在各自领域都有着几乎垄断的市场占比,通过Inside的模式能够降低下游厂商的推广成本。 汽车 作为更为复杂的设备,加之自动驾驶系统的涉及交通安全,Huawei Inside的路要困难很多,同时也在所难免对OEM有更深的渗透。

Inside战略让华为必须走到台前,成为生态圈的中心,这也无可避免遮挡住背后OEM的光芒。此前的 汽车 行业中,即便强大如博世和大陆的Tier 1,也不会走在台前,去抢主机厂的风头,而且即便是提供整包方案,例如大陆向大众MEB提供的ICAS1车身控制和电子通讯系统,也是按照主机厂的需求来定制。

综合来看,Inside方案是难度非常大的一次尝试,它需要技术足够的领先且无可替代,而且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推动规模效应帮助合作伙伴发挥成本优势。正如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接受Dante Tech 访时表示,“面对终端客户,供应商永远不能站在主机厂的前面,抢主机厂的风头,除非你干的东西,别人不能干,否则就不行。华为试图创造一种新路,但很可能没有能力垄断这个市场和技术。”

例如选择华为Inside的北汽极狐,还在与百度Apollo展开合作,长安也同样选择华为Inside+自研两条腿走路,广汽埃安在华为之外,也选择和滴滴接洽。如果华为的解决方案不是领先且唯一的,Inside的路线就注定更为艰难。

EV+AI+IoT时代,躺平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自动驾驶、电动化、万物互联, 汽车 行业正在面临的巨变,并不是每一家车企都能轻松应对的。庞大的软件算法开发需求和软件管理需求,给主机厂带来的挑战非常大,自研和接受 科技 公司的整包方案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无需上纲上线。

自研本身成本非常高,对部分车企而言几乎不存在可行性。首先得是研发的投入,华为每年在智能 汽车 领域的研发投入是10亿美元,这种规模的资金投入,对于上汽、长城、吉利等盈利状况不错的车企而言压力并不大,但对于销量不高盈利状况不好的车企而言,如此高的研发投入,风险是很难承担的。

其次是人才,对整个行业而言,自动驾驶人才需求都是难以满足的,而在这轮人才争夺大战中,主机厂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是排名靠后的主机厂,就更是身处选择优先级的末端了。一位从某央企车企跳槽到自动驾驶 科技 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告诉Dante Tech,其之前所在的车企并没有好的研发氛围,到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后,学习和成本速度会更快,工作的成就感也更高。

这种现象我们从一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的HR处也获得了印证,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非常难招的,但是他们显然比车企更有吸引力,很多软件工程师都是在车企做了一段时间后,认为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而跳槽到 科技 公司,毕竟氛围会好很多。

组建软件研发团队对车企而言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即便花费大价钱从其他公司挖了高管和团队,也面临组织结构难以适配的问题。目前最常见的做法,是成立单独的软件公司,薪酬体系完全独立,业务协作上也类似于供应商与车企的相处模式。国外的车企,如GM和福特,更偏向于直接收购一家软件公司,国内目前只有上汽通过投资建立与Momenta的深度合作关系。

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以及电动化,都对应着无数的软件研发需求,但是很显然,国内能做这些工作,特别是能做视觉算法研发的人才是很稀缺的。这意味着,不是所有车企都能选择自研,而所谓的全栈自研,更只能当做噱头听听就好了。

相比之下,接受华为、百度的“躺平方案”,能够最快速补齐自身的短板,也是成本上能够量力而行的一种选择。对消费者而言,能够用更低的成本体验到好的产品就行,至于是不是自研,并不重要。耳机充上电就行,就别管电是风电还是火电了。

选择自研的上汽,还是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的华为 Inside,以及接受躺平方案的极狐,都是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向市场推出先进的智能 汽车 ,都是 汽车 行业的奋斗者,并不存在优劣与对立。

无人车是怎样上路的?

新能源汽车能安装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的主要作用是,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和声音,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

新能源汽车是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喜欢自驾游的人,还可以用它来记录征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开车时边走边录像,同时把时间、速度、所在位置都记录在录像里,相当“黑匣子”。

也可在家用作DV拍摄生活乐趣,或者作为家用监控使用。平时还可以做停车监控,安装行车记录仪,资料不可以裁剪,如果裁剪,在责任事故发生后则无法提供帮助。

(图/文/摄: 问答叫兽) 小鹏汽车P7 Model Y AION V 理想ONE 蔚来EC6 Model X @2019

特斯拉的刹车竟能意外变“油门”?专家66页报告深挖真相

我们对国际规定进行了调查,挑选出一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正在适应公共道路上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并对其进行部署。

撰写 Tony Peng(彭君韬)

如今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和交付系统领域点燃的革命之火迟早会成燎原之势。虽然迄今为止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多来自 Google Waymo、福特、通用汽车和特斯拉等明星巨头,但是立法者和地方在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仍然不容忽视。

没有的许可,在公共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基本上在各个国家都属于违法行为。1968年通过的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是一项管制国际道路交通的国际性公约,公约规定驾驶人必须始终充分掌握并对他们的车辆在交通中的行为负责。

美国和德国、英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是为自动驾驶汽车颁发许可的先驱国。这些国家引入了公共道路的自动驾驶汽车法规并颁发自主测试许可证。而亚洲国家在过去的三年中也迅速赶上并制定了类似的法规。

机器之能对国际规定进行了调查,我们挑选出了一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正在适应公共道路上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并对其进行部署。

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大规模生产的 Model T Ford 时,美国就成为了第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汽车的国家。如今,这个山姆大叔仍然是整合自动驾驶技术的先驱。

美国的每个州都自主对自动驾驶汽车立法进行规范。去年,美国有33个州通过立法、发布行政命令或是提出倡议等不同方法纷纷在公共道路上适应自动驾驶汽车。

毫无疑问,加州是自动驾驶汽车开放性以及准备状态最好的一个州。加州于2014年 9月推出了自动驾驶测试法,法律要求自动驾驶汽车中必须有一名随行的人类驾驶员,时刻准备好接管车辆的控制权。最近,加州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可以不用人类安全员随行即可在道路上运行。

据Fortune报道,有50家自动驾驶公司都在加州测试他们的技术。Google 的 Waymo 和通用汽车在自动驾驶汽车英里数上领先:截止到2017年 11月之前,12个月内 Waymo 在自动驾驶的公共道路上共积累了352,545英里(共计567,366公里),而通用的自动驾驶汽车则在2017年共跑了131,676英里(共计211,912公里)。

与此同时,亚利桑那州也移除了部署自动驾驶汽车的障碍,培养了一个对自动驾驶汽车友好的环境,如今可以与加州的环境相媲美。2015年 8月,亚利桑那州州长 Doug Ducey 签署了一份行政命令,指示各机关取必要的措施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在亚利桑那州公路上的测试和运行。今年3 月,Ducey 对行政命令进行了更新,进一步允许了没有安全员随行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公路测试。现在有超过600辆自动驾驶汽车奔驰在该州的公路上。

佛罗里达、密歇根和宾夕法尼亚等地同样是适应自动驾驶汽车速度很快的几个州。

中国离成为一个适应自动驾驶汽车的法规国家还很遥远。虽然中国拥有很多如百度的 Apollo 、景驰科技和小马智行等在内的多家著名自动驾驶公司,但是立法和许可仍然起步缓慢。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线城市尤其如此。本月早些时候,上海首次颁发了自动驾驶汽车牌照,允许两家制造商在公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虽然测试被限制在嘉定区5.6公里(3.5英里)的一段公路中,但是上海是中国第一个智能网络和自动驾驶试点城市。

今年1 月,北京市交通委宣布将在郊区亦庄修建全市首个自动驾驶测试点。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的故乡杭州也将开设一条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距离阿里巴巴主园区仅1.4公里。中国自主汽车产业枢纽广州最近也允许小马智行和景驰科技在特定区域进行车辆测试。

去年12月,重庆市宣布在2019年之前指定一个大型开放的道路测试区域,区域内包括城市、山脉、高速公路、隧道和桥梁,并且要实现地域5G 信号的覆盖。当地还出台了《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在地方公路上的测试。

去年12月,深圳巴士集团在福田保税区1.2公里的道路上引入了智能驾驶巴士系统。

尽管北欧在自动驾驶方面没有美国或是中国那样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比起其他国家,荷兰和瑞典等国家更有可能实现全国范围内交通系统的自动化。

2018年毕马威发布的全球自动驾驶汽车成熟度指数报告列出了20个自动驾驶汽车成熟度最高的国家。荷兰位居榜首,远超位于第7 的美国和位于第16位的中国。毕马威对荷兰高度利用和维护良好的道路网络赞誉颇佳。荷兰还建有近3 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点并且拥有高质量的无线网络,便于与自动驾驶车辆之间互传数据。

2015年,荷兰的部长理事会首次批准了自动驾驶车辆的道路测试,并于去年2 月更新了法案,允许在没有人类驾驶员随行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荷兰花费了9 千万欧元对国家超过1000个交通信号灯进行了调整,让这些信号灯与自动驾驶汽车互相通信。

2016年,荷兰在荷兰的中心城市部署了 Wepods。这是世界上首个电动无人驾驶巡回车,Wepods 可以容纳6 人并在城市固定的车道上运行。

瑞典在毕马威2018年的报告中排名第三。这个诞生了宜家家居(IKEA)、Spotify(音乐服务网站)、爱立信和沃尔沃的国家在过去几年里加大了对自动驾驶的支持力度。

2015年,瑞典率先进行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可以在瑞典公路上进行各级自动化的测试。从2017年 7月开始,道路运输管理局可以依法授权许可并监督自动驾驶实验。

去年12月,沃尔沃推出了 Drive Me 项目,该项目在哥德堡给许多人提供了自动驾驶汽车用以日常使用。这个项目旨在收集用户的反馈从而进一步打磨公司技术。

去年11月,沃尔沃与 Uber 签署了一项价值3 亿美元的协议,为这位打车巨头提供24,000辆自动驾驶 Volvo XC 90 Suv 旗舰车型。

德国议会去年5 月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公司在公共道路上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现在德国已经成为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温床。驾驶员可以把手从方向盘上拿开让车辆自行驾驶,在此过程中驾驶员可以用手机来打发时间。但是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好接管车辆的控制权以处理可能的紧急情况。

新法规还要求自动驾驶汽车要使用黑匣子——一种自动驾驶汽车的对应数据记录仪,用于记录系统数据和行动以备之后的事故复查。

英国同样正在逐渐完善自动驾驶汽车政策和法规。虽然大多数欧洲国家都遵守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但是英国并非缔约国之一,所以英国被认为在通过立法吸引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初创公司方面占据优势。英国到2021年前要在道路上广泛用自动驾驶汽车。

2013年,英国交通部允许半自动汽车在车流量较少的农村和郊区道路上运行。三年后,女王在年度演讲中谈到了颁布新法律的重要性,让英国为成为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开拓者做好准备。

去年,英国通过了一项法案,制定了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责任和保险政策。

新加坡可能是亚洲甚至是世界上首个广泛用自动驾驶的国家。新加坡拥有世界第三高的人口密度,面临重建运输系统的巨大压力。

毕马威2018年的报告在自动驾驶汽车和法规方面给予新加坡最高的分数。2015年 7月,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批准了一条6 公里长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路线,并在一年后将长度增至一倍。2017年,LTA 将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平台扩展到临近区域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科学园1 &2 以及 Dover 和 Buona Vista 等地,为现有的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线路新增了55公里的长度。

去年,新加坡通过立法,承认机动车辆可以不需要人类驾驶员,并且在公共道路上调节这些车辆的运行。这些规则豁免了违反现有法律的自动驾驶汽车和操作员,现有法律要求人类驾驶员必须在道路上对机动车辆的安全使用负责。

新加坡的支持性环境吸引了波士顿的自动驾驶汽车软件公司 NuTonomy。这家公司被 Delphi 以4.5亿美元收购,于2016年 8月推出了免费试用自动出租车的服务,并且希望能在今年第二季度结束前在城市开展自动出租车服务。

韩国可能是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投资最积极的国家。这个三星、现代和 LG 的发源地允许获有许可的自动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上行驶(两段高速路和四段常规线路,共计320公里),并且韩国正在建造一个用于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人造小镇

去年11月,韩国国土交通部宣布开放 K-City,这是目前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的试验城镇模型。K-City 耗资110亿美元,提供了35种不同的驾驶条件,包括收费站、行人、火车过境点甚至还有坑洼的公路和建筑工地。

在近期结束的冬季奥运会上,韩国方面展现了自己自动驾驶的优势,现代汽车公司部署了自动驾驶车队而韩国电信公司则提供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接送服务。

新西兰在早期就积极用自动驾驶汽车,根据毕马威2018年度的报告来看,新西兰在具体政策和立法方面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

新西兰鼓励对半自动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并积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早期用。该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汽车一定要配备人类驾驶员。

新西兰最近批准了一项由硅谷初创公司 Kitty Hawk 提出的自主飞行出租车试验,Kitty Hawk 由 Google 创始人 Larry Page 建立。

edr是什么意思

车东西

作者?|?James

编辑?|?晓寒

在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可谓是当红车型,从销量上看,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共交付汽车13.95万台,得到了美、中、欧三大汽车消费市场的高度认同。

特斯拉红遍全球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营销助力,但同时也放大了负面新闻,国内外多家媒体都曾报道特斯拉出现“意外加速”事故。

但特斯拉一直坚称,车没问题,驾驶员可能把油门当刹车踩了。

特斯拉官方对“意外加速”的回应

一位在电子行业拥有40多年从业经历的美国工程师Ronald?A.?Belt博士自2011年从霍尼韦尔退休之后,一直在研究车辆的意外加速,先后发表十余篇报告,找到了丰田、三菱部分车型意外加速可能的原因。

近日,Belt博士针对特斯拉Model?3“意外加速”情况进行调查并形成了一篇长达66页的调查报告,得出特斯拉Model?3意外加速可能的原因。

在Belt博士的论文中,一共罗列了102起特斯拉“意外加速”造成的事故,其中70起在停车减速或低速转弯时发生,静止时发生有27起,高速路上发生共有5起。

这些事故都是因为驾驶员把油门当刹车了吗?带着这个疑问,Belt博士集了车辆的EDR数据(Event?Data?Recorder,相当于车辆的黑匣子)、驾驶员证词、特斯拉的事故报告,发现了事故中的诸多矛盾之处,根据特斯拉的电机、制动系统的详细剖析,最终推测出停车减速或低速转弯时发生“意外加速”现象的可能原因。

不过,这一结论暂时没有得到特斯拉官方或其他机构的证实,但也为外界提供了一种分析这一现象的方法。

一、三种数据对不上号?特斯拉真的意外加速了?

2019年,一位特斯拉Model?3驾驶员在进入***前踩下刹车停车,等待***门完全打开。但就在这时,她所驾驶的特斯拉Model?3突然启动,并向左行驶。虽然驾驶员再次踩下制动踏板,但最终车辆还是撞上两个***之间的墙壁,造车车辆部分损坏。

这就是人们之前所看到的“意外加速”现象。

实际上,特斯拉“意外加速”现象不止这一次,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地区,都曾发生过类似。但特斯拉坚称,这不是车辆的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在哪呢?

这辆特斯拉Model?3为2019年制造,发生事故时行驶还不到一年,为单电机后驱动力系统。整个发生过程中,这辆Model?3都处于标准驾驶模式下,且处于HOLD状态。

在调查过程中,当事驾驶员否认自己油门、制动踏板踩错导致车辆加速,加上特斯拉坚称没有问题,此时只有借助车辆的EDR数据说话(Event?Data?Recorder)。

EDR相当于是特斯拉的“黑匣子”,当系统检测到碰撞或类似碰撞的情况时,EDR会记录下车辆动力学与安全系统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存储在车辆的限制控制模块(Restraints?Control?Module,即RCM)当中。

EDR数据可以由用户自行读取,满足一定条件就能从车中导出数据进行分析。

Ronald?A.?Belt就导出了涉事车辆的EDR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他收集了事故发生前5秒钟的车辆的加速踏板使用率(%)、后电机转速(RPM)、车辆速度(MPH)、横向加速度(g)、纵向加速度(g)、方向盘角度(deg)、横摆角速度(deg/s)、横滚角速度(deg/s),?并以这些数据,还原出了事故发生时车辆的行驶轨迹。

根据现场情况和EDR数据总结的车辆行驶轨迹

在研究过程中,Belt博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EDR数据和特斯拉官方发布的事故报告、当事驾驶员口述三者之间互相矛盾。

三方数据互相矛盾

1、碰撞前制动确定启用?但EDR数据恰好相反

具体来说,Belt首先发现,在碰撞前5秒的时间内,EDR数据显示加速踏板启动,在碰撞前1秒达到最大值,加速踏板大约踩下80%,电动机转速与车速的变化稍有延迟,电机转速在碰撞前0.8秒达到最大1700转/分,速度在碰撞前0.4秒达到最大14MPH(约合22.5km/h),意外加速前,驾驶员一直保持6MPH(约合9.6km/h)的速度前进。

碰撞前5秒的速度变化数据(来自EDR)

如果只看加速阶段,基本反映了事实,驾驶员感受到车辆加速,EDR数据也记录了车辆加速。

在减速阶段,车辆的加速度大约是4m/s?。此时,加速踏板显示使用率为0,且电机转速也逐渐降下降。车辆EDR数据中,纵向加速度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事故发生前5秒车辆纵向加速度

按照驾驶员的驾驶模式设置,车辆此时应该进行能量回收,车辆速度表现为减速,且能量回收时的加速度为0.2g(大约1.96m/s?),通过2018年10月的2018.42?v9软件更新后,能量回收的加速度提升至0.3g(大约2.94m/s?),皆低于车辆实际表现的加速度。

另外,事发地路面平坦,并非因为上坡或有其他障碍物造成车辆减速。同时,加速、制动踏板同时被踩下也不太可能,因为特斯拉的操作逻辑中制动等级更高,如果踏板同时踩下,制动优先介入。由此推断,车辆在减速阶段,制动系统已经介入,EDR数据自相矛盾。

将时间倒推,在碰撞前4.4秒到碰撞前1.4秒间的3秒时间内,车辆都以6MPH(约合9.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且在此期间加速踏板的使用率始终为0(加速踏板踩下后,延迟0.2秒电机启动,延迟0.6秒速度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在碰撞前4.4秒到碰撞前1.4秒,以及碰撞前0.2秒,在加速踏板未使用、车辆速度不为0的情况下,车辆能量回收系统没有工作。

2、ABS系统是否介入?EDR数据再次自相矛盾

从车辆横向运行数据来看,EDR数据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根据方向盘角度变化数据,车辆加速开始后,方向盘向右最多旋转了76°,随后向左回正。

同时,EDR数据中的横摆角速度与方向盘转动基本重合。但是,在方向盘转动趋于平稳以及向左回正的过程中,横摆角速度仍在快速增加。这表明车辆出现了转向过度的状况,此时ABS系统应该介入。

一旦ABS系统介入,就会在转向较快外侧车轮取主动制动措施,扭转转向过度的情况。

事实也是如此,当车辆突然加速前进,驾驶员向右转向避免撞墙,但车辆检测到向右转向过度,因此ABS介入,左前轮制动,驾驶员在车内感受到车辆向左转,最终撞向两个***之间的墙壁。

由此推断,碰撞前ABS系统确实有介入车辆控制,这一点和特斯拉官方事故报告相同。但EDR数据显示,ABS系统未介入,与现象不符,还是自相矛盾。

基于以上事实和矛盾之处,Belt一共提出了8个问题:

1、为什么能量回收系统失灵?驾驶员自述在HOLD模式下且未踩下加速踏板,车辆为何会突然加速?

2、为什么在刹车踩下的同时,电机转速开始升高?

3、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为什么车辆仍在加速?如果加速、制动踏板同时踩下时制动的优先级更高,是否意味着车辆确实存在意外加速?

4、EDR数据中,当加速踏板读数为0,为何电机仍在加速?

5、为什么驾驶员向右转向,车辆会向左偏移?

6、在驾驶员证词、特斯拉高精度日志数据都显示,驾驶员当时踩下了刹车,但为何EDR数据没有记录?

7、如果驾驶员没有踩下加速踏板,为何EDR数据会有加速踏板被踩下的记录?

8、加速度数据和特斯拉高精度日志数据都能证明当时ABS系统已经启用,为何EDR数据没有记录?

二、“意外加速”可能是错觉?但不会失控

要回答以上8个问题,就要搞清楚特斯拉的加速、制动系统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首先是特斯拉的加速模式。

特斯拉设计了“单踏板驾驶模式”(即OPD,One?Pedal?Driving)。根据车辆的速度、加速踏板的使用率,仅用加速踏板就能让车辆加速、匀速滑行、减速停止,以此达到更加充分的能量回收。这样一来既节省了能源,又能延长续航。

特斯拉单踏板模式解读

此时,车辆的制动踏板只有两种情况能用上:第一,让车辆完全停下来。第二,让车辆以0.3g以上的加速度紧急制动。

说到这里,其实大多数人应该都认为能量回收是个特别简单的过程,人们的感受也只有车辆在减速。

如果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情况可能确实如此。但在雨、雪、坡度较大的路段、颠簸路段,情况不太一样。

在雨雪天气条件下,路面变得湿滑,摩擦系数更小,表现为车辆容易打滑。当车辆在高速运行中,能量回收系统介入,以恒定加速度控制车辆。

这样一来,很可能车轮速度低于车辆速度,即车轮并非滚动前行,而是滑动前行,也就是出现了轮胎抱死。前轮抱死导致车辆失去转向,后轮抱死车辆会侧滑,非常危险。

特斯拉用的车身稳定系统是博世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hev?II,这是博世ESP?9.0?ABS调节器的特殊版本,专用于电动汽车。

从拆解图来看,博世ESP?hev?II包含12个电动电磁阀、2个液压泵、包含PID反馈控制和高功率驱动的晶体管、蓄电池、压力传感器、全局电子控制模组。

其作用共有两个:一是为前后轮分配正确的制动,二是提供车身稳定功能。

博世ESP?hev?II

车身稳定系统主要包括7个:ABS防抱死制动系统、DTC动态牵引力控制、DBC动态制动控制、AEB自动紧急制动、CBC转弯制动控制、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DC发动机(电动机)阻力扭矩控制。

为前后轮分配正确的制动力这一过程稍显复杂,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首先控制模组通过高速串行CAN总线接收来自智能助力器iBooster的指令,响应速度为1ms,确保紧急情况下不会有延迟。

从运行流程图中可以看到,智能助力器iBooster将电信号指令传输给博世ESP?hev?II(图中绿色线条),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就能将制动信号传递给每个车轮,实现制动。

博世ESP?hev?II运行流程图

同时,除了驾驶员踩下踏板这一个操作之外,系统还允许关闭智能助力器iBooster液压缸的隔离阀,启动压力泵向车轮传递制动信号(图中红色线条),独立于制动踏板激活制动。

这里可以对日常行驶的特殊场景进行简单区分,在转弯、颠簸路段,为避免对车辆稳定系统造成干扰,车辆会主动关闭能量回收。在湿滑路面直线行驶时,如果车辆正在进行能量回收,车辆稳定系统会主动调节回收力度,向车轮施加正向扭矩。

1、转弯、颠簸路段能量回收主动关闭造成错觉

在日常行驶过程中,车辆进行较大转弯、颠簸行进的过程中,能量回收不会启用。如果车辆检测到轮胎可能出现抱死,也会关闭能量回收,车辆稳定系统对前后轮的扭矩重新分配,让车辆平稳前进。

也就是说,在能量回收突然消失时,人们会感受到从负向0.3g的加速度减小到0,会有“突然加速”的感觉,但此时车辆只是没有继续减速。

2、湿滑路段主动减弱或抵消能量回收造成错觉

通过博世ESP?hev?II,在其控制的后轮处就能产生必要的能量回收制动,与道路摩擦力混合,最大可以达到0.3g。

也就是说,如果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产生打滑的现象,车辆为取消能量回收让车身稳定系统介入,会让电机加速,以抵消能量回收产生的制动。

这里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便电机为控制制动产生一定的加速度,最大也就0.3g,此时车辆由减速变为匀速,车内乘员出现加速的错觉。

并且在以上两个现象中,如果驾驶员踩下刹车,车辆速度会降低,并不会出现踩下刹车后速度加快的现象。

这里还要说明,博世ESP?hev?II的算法由博世提供,出厂即写死,整车厂无法修改。

并且,这种能量回收取消时“突然加速”的错觉发生在所有使用博世ESP?hev?II的电动汽车上。

三、有种特殊情况:刹车=油门

前文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还原整个事故,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从车辆纵向加速度数据中可以发现有一段负向加速度,可以判断,此时发动机(电动机)阻力扭矩控制(EDC)被激活。

但是,EDC并不知道制动究竟是来自驾驶员踩下刹车还是能量回收。因此,EDC检查制动灯是否开启,判断车辆的制动来源。

Belt设,在这起中,特斯拉Model?3的刹车灯开关可能出现了故障,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产生0.5g的负向加速度时,制动灯开关并没有显示制动踏板被踩下。

此外,由于系统已经知道能量回收已经在转弯前消失,因此得出错误结论:电机应该产生正向0.5g的加速度平衡后轮扭矩。

更加危险的是,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越深,车辆产生的负向加速度越大,EDC判断需要平衡的加速度越大,相当于此时的刹车就是油门。

四、还原事故发生过程?解释三者数据为何自相矛盾

基于“刹车灯坏了”这一设,我们基本能还原当天事故发生的全过程。

在进入***前,车辆保持6MPH(约合9.6km/h)的速度前进,由于车辆正在转弯,博世ESP?hev?II将能量回收关闭。

在驾驶员向右转向时,车辆识别到车辆出现转向过度,导致博世ESP?hev?II的ESC电子稳定控制功能启用。此时,左前轮减速,随着后轮的加速,车辆向左偏移。

此时驾驶员意识到车辆实际转向不足,因此向右转向,并踩下制动踏板。

由于车辆刹车灯开关损坏,最终导致意外加速撞墙。

驾驶员证词、特斯拉日志都显示驾驶员确实踩下了刹车,但EDR数据没有显示,这恰好印证了设:制动灯开关存在故障。

但是,还不能解释为何EDR数据显示加速踏板被踩下,另外也不能解释为何ABS没有启动。

1、加速踏板数据收集位置不恰当导致数据有误

根据此前的分析基本已经可以确定,驾驶员踩下了制动踏板,即便此时再踩下加速踏板,由于制动踏板权限更高,加速踏板也不会起作用。显然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矛盾。

如果为整个画一个流程图就能发现,加速踏板数据获取可以在图中1、2两处进行。在1处进行时,驾驶员踩下踏板才会被记录,但是在2处进行则不相同,EDC传递正向扭矩信息,在此次中,集的读数不是0。

整个的流程图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EDR数据会有加速踏板被踩下的记录。

2、ABS指代不明确

EDR数据中的“ABS系统”系统实际上有两种理解方式,广义上讲,它指博世ESP?hev?II的所有功能,包括ABS、DTC、DBC等。狭义上来讲,它仅指代ABS一项功能。

如果EDR数据中“ABS系统”仅指代ABS一项功能,在整个过程中,由于ABS未启用,因此EDR数据是正确的。但是,在整个发生过程中博世ESP?hev?II中有三个模块功能确定被激活。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8个问题的推理基于同一个设:刹车灯开关缺陷。因为开关出现问题,博世ESP?hev?II中的EDC作出错误判断,导致电动机产生正向扭矩,最后车辆加速前进。

这一设得到两个观点的支持:第一,驾驶员证词、特斯拉的调查报告都显示,驾驶员踩下了踏板,EDR数据恰好相反。第二,在过去的十年中,确实有不少汽车制造商因为刹车灯开关的缺陷召回车辆。

回到最初的102起特斯拉意外加速事故的记录,在停车减速或转弯离开车位时发生的事故共有70起,其实都能用前文的分析来解释,这些意外加速事故的占比达到70%。

而另外30%的意外加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统计结果:其他车辆也有类似情况

既然特斯拉意外加速和博世ESP以及刹车灯可能有一定关系,那么使用博世智能助力器iBooster的其他车型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从统计结果来看,全球电动汽车基本都用了带有博世ESP?hev?II与智能助力器iBooster制动模块,与特斯拉所使用的制动模块完全相同。

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电动车制动组件供应商一览

统计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只有后轮驱动的电动汽车、前轮驱动的混动汽车出现过意外加速,而前轮驱动的纯电动车没有发生过意外加速。

并且,其中前轮驱动的混动汽车可以证明其燃油发动机导致意外加速,与制动系统无关。

Belt博士得出结论:电动汽车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加速的现象,以下三个前提同时满足会让意外加速概率更高:用了博世的制动系统、用后轮驱动或全轮驱动且制动灯开关有缺陷。

从宝马i3的一次事故中也能证明这一点。

2019年8月,一辆宝马i3在美国檀香山的Kiamuki购物中心停车时突然加速撞进了墙内。

2019年8月宝马i3意外加速事故

这辆宝马i3的三电系统与特斯拉完全不同,但二者用了相同的博世制动系统。这起事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证明意外加速和博世ESP?hev?II可能存在关联,同时两款车的刹车灯可能也存在缺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自动驾驶,真撞了谁来理赔?

edr指的是汽车的行车记录仪,它与我们传统的行车记录仪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行车记录仪只能记录图像和声音,而EDR可以记录碰撞前、碰撞中和碰撞后的所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行驶的一些关键数据。

比如可以记录车辆的实时速度、油门/刹车踏板行程、车辆转向动作、ABS状态和安全带情况,然后通过这些数据分析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和驾驶员的操作问题,所以EDR可以提供比传统行车记录仪更全面的信息,是汽车行业的黑匣子,强制安装EDR主要与两个原因有关。

随着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自动驾驶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因此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加深,很难判断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还是车载电脑造成的,这时候,如果车内配备了EDR,就更容易确定事故造成的原因。

行车记录仪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是被禁止的,因为涉及到侵犯别人的肖像权,虽然国内没有这样的强制性规定,行车记录仪确实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但是车辆需要一套EDR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硬件设备,随着汽车智能系统的逐步完善,车辆全面配备EDR,必然指日可待。

1月这些新车/大值得关注 新版“汽车三包”政策将实施

汽车自动驾驶,真撞了谁来理赔?

英国能在自动驾驶车上看电视

日前,英国通过的交通法规修改方案,英国司机在车辆自动驾驶期间可以在汽车内置屏幕上观看电视和**。如果车辆在自动驾驶期间发生事故,由保险公司而不是个人承担责任。前提是司机保持在一条车道上且时速低于60公里/小时,司机必须做好准备,在需要时收回对车辆的控制权。当汽车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时,保险公司将对事故负责,司机无责。但使用手机仍将是非法的。

其实,英国通过这样的修正案,我们也有一定的预期。在今年一月,英国法律监管机构提议,自动驾驶汽车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车内的驾乘人员将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而事故责任方将是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企业或车企,并由它们承担交通事故的法定责任。法律监管机构认为: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发生自身的技术错误导致交通事故,车主理应受到法律保护,这还包括超速和闯红灯等违章行为。

这样的提议有利于提升公众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接受度,提议的重点是在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同时确保安全和问责制。这一点对于自动驾驶的落地,十分重要,责任划分清楚,让车企和消费者都能明晰各自的责任划分界限。而这一次允许在自动驾驶过程中看车机的电视和**,若出事保险公司负责的法规,进一步让公众提升了对于自动驾驶接受度,但也对车企和保险公司带来了新挑战,在一定风险和可能面临巨额赔付的可能性下,有可能会使得保险公司倒逼车企,禁用这样的功能。目前,英国道路上还没有被批准的自动驾驶车辆,这些措施是为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的早期部署而取的临时措施。虽然有法律法规,但如若车企端就把这种情况下出问题的可能性掐灭,那么对于车主来说一样是一种权利的受损,这样的法律可能会使得车企逐渐偏趋于保守,来规避风险。

欧洲国家对于汽车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一般都有着牵动整个汽车市场的作用,所以它们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导向性,欧盟曾在2020年投票通过了修改《1968年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的提议,建议新增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的部分。按照欧盟交通委员的预计,到2030年,欧盟地区将全面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社会,而已经脱欧的英国的步伐好像要慢一些,德国的自动驾驶车辆已经上路了,英国还在进行前期立法工作。

奔驰:在德国,L3出事儿,我负责

德国作为汽车的诞生地,自动驾驶的试点实施也走在前列。去年五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自动驾驶法》草案。该法律草案于7月生效。根据该法,自2022年开始,德国将允许自动驾驶汽车(L4级)在公共道路上的指定区域内行驶。德国由此成为了全球首个允许无人驾驶车辆参与日常交通并应用在全国范围的国家,但是,要注意一点,并不是我们理解的L4级小客车,而是以下这些车辆:

在德国,距离我们常见的那些车辆L4级上路,还有一段时间,但L3级可也已经属于自动驾驶,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车型,已经允许在德国上路行驶,在预定的公路路线上以低于40英里/小时(约64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在这个速度之下,自动驾驶技术将完全控制汽车的速度、转向和制动。打消了大家在德国不限速高速上,以200-3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自动驾驶的想法。

至于责任划分问题,奔驰在今年3月23日称:当配备 Drive Pilot 的奔驰汽车驾驶者打开车辆的高级驾驶员系统后,奔驰对于汽车的运行将承担法律责任。这意味着只要 Drive Pilot 处于活动状态的车发生,奔驰将承担相关责任。

奔驰能站出来拦下责任,遵照的是德国在2017年通过的《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根据“黑匣子”数据记录,如果事故发生在人工驾驶阶段,则由驾驶人承担责任;如果发生在系统运作阶段,或由于系统失灵酿成事故,则由汽车制造商承担责任。

同时遵照以上法规,奔驰也给予了补充条款:驾驶员在开启Drive Pilot后可以不用目视前方道路,甚至可以玩手机、看**,但限制条件规定,驾驶察觉到异样时会提示驾驶员接管,若驾驶员不接管造成后果,将由驾驶员承担责任。也就是说,驾驶员虽然可以在开启驾驶功能后稍作放松,但仍需做好随时接管车辆的必要性,否则责任仍需驾驶员承担。只有系统未提醒驾驶员接管时发生事故,才可由奔驰承担责任。

在现阶段条件下,这样的补充条款很有必要,看了之前我们那么多文章的朋友们,应该也很清楚,目前尽管有这么多种方案,有相当多的硬件配置,但依旧无法做到万无一失,人机共驾是这个阶段的主基调,真正到了L4向L5阶段,取消方向盘驾驶位,去除掉人类参与驾驶的成分之后,车企或保险公司才会无条件的进行责任担保。

美国各州自动驾驶法律不同

号称人类文明“灯塔”的美国,在自动驾驶领域,就像美国各州关于刑事犯罪的法律量刑标准都有较大出入一样,在自动驾驶领域各州法律出入很大:部分州允许在开放道路上真正的无人驾驶;部分州要求上保险超过500万美元;部分州要求自动驾驶车辆出事故,车辆自己报警;部分州对于自动驾驶车辆不再受普通车辆的法律约束。如果把它们总结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但各州法律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性,施行起来会弊病丛生。

对于我国:西学东渐,不失为一计

我国作为自动驾驶领域,起步早,投入大,技术数据扎实的国家,经过多年的道路测试和技术验证,我国高度自动驾驶的头部企业技术成熟度明显提高,正处于向商业化探索的阶段。而我国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相关法律法规都以驾驶员为主要管理对象,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有些已经走在了立法的前面。

虽然在2021年3月份,公安部发布《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明确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进行道路测试和通行的相关要求,以及违法和事故责任分担规定。

具有自动驾驶功能且具备人工直接操作模式的汽车开展道路测试或者上道路通行时,应当实时记录行驶数据;驾驶人应当处于副驾驶座位上,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或者交通事故的,应当依法确定驾驶人、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单位的责任,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其中,我们目前依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是在传统机动车阶段的法律支撑,而自动驾驶与传统机动车最大的区别在于,汽车运行到底是人支配还是机器支配。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民法典中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是以人类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驾驶过错为基础构建的,自动驾驶取代人工驾驶后,现有的责任划分需要继续细化。

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学习如今已有立法国家的自动驾驶相关法规,法律法规提前进行铺路,提前为科技发展和交通规划指明方向,并且划清底线。特别是对于划清自动驾驶事故责任方面,这是目前的一个关键点,在现行交通事故归责的基础上,增加由系统控制智能驾驶汽车时认定交通事故的有关法律规定,明确智能系统责任由生产者(车企或软件开发者)承担,同时增加智能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保险纳入强制保险的范围,解决目前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以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

面对我国复杂的交通环境,自动驾驶是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范围铺开这样一个过程,就像其他领域的法规或者行政手法铺开的方式一样,我们不妨从一些省市,或是一些自动驾驶测试地区开始试点新法规,就像进行自动驾驶测试一样,以点及面,随着自动驾驶范围的扩大,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也跟进过扩大,最终实现整体效果的最大化。

我国目前自动驾驶的事故一般是在L2级驾驶阶段所发生的问题,也就是人机共驾的初步阶段,这一阶段也需要更新更细的法律法规,随着黑匣子以及云端数据技术的普及,在这一领域率先划分事故责任,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这一领域人和机器依然彼此界限分开,同时需求量与日俱增,需要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今年两会上,关于自动驾驶立法方面的议题不断,可见这方面对于企业和交通参与者们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法律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细化目前法律规定,让自动驾驶领域出现的问题有法可依,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自动驾驶+电动化,继续双剑合璧,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继续保持在第一梯队。

易车原创 每月1日,易车都会为您带来当月上市新车的展望,不过由于2022年1月将迎来春节期,因此国内上市的新车并不多,不过仍然有丰田锋兰达、广汽埃安AION LX Plus等高关注度的车款。

而除了将上市的新车外,2022年1月起也有不少关于汽车的“新政”即将实施,因此本期展望除了新车外,也将带来更多2022年需要了解的车圈大事。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也就是最新版“汽车三包”,其中明确了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电动车的核心零部件的三包规定。

新的三包政策中规定,家用汽车产品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7日内,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或者其主要零部件的,可免费更换或者退货。

家用汽车产品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因质量问题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燃油泄漏或者动力蓄电池起火的,可免费更换或者退货。

家用汽车产品在三包有效期内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消费者凭购车、三包凭证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者退货的,销售者应当更换或者退货:

(一)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2次修理,但仍未排除该故障或者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

(二)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三)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传动系统、污染控制装置、车身的同一主要零部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四)因质量问题累计修理时间超过30日,或者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4次的。

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的更换次数与其主要零部件的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

2022年1月1日起 新生产乘用车需配备汽车“黑匣子

根据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要求,自2022年1月1日起,新生产乘用车需配备EDR即Event Data Recorder(汽车黑匣子)。

汽车黑匣子又称汽车工作信息记录仪、汽车安全信息记录仪,它能完整、准确地记录汽车行驶状态下的有关情况,能将汽车行驶轨迹完整地记录下来,并通过专用软件在电脑上再现。

汽车黑匣子是创新的录影系统,全面地记录下事故发生时的汽车数据。当有意外发生时,汽车黑匣子内置的G-Sensor便会感应到紧急煞车、突然加速、急速转弯或突然撞擎等情况,记录发生意外时前后20秒的情况。另外,汽车黑匣子还可以记录语音、地点及速度等数据。

2022年1月1日起?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解除

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第47号令和第48号令,分别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同时废止。

在汽车制造领域,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

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31条、27条,压减比例分别为6.1%、10%。

早在2018年,国家就表示将在制造业已经基本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的开放要求,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2018年将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将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并且取消在华设立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

广汽埃安AION LX Plus将于1月5日上市

广汽埃安AION LX?Plus可以视为AION LX的改款车型,新车换装了全新家族式设计,CLT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达到1008km。

新车造型上主要变化来自于前脸,用了最新的家族式“Plus”设计语言,利用更简约的设计打造出运动与时尚的风格。车身尺寸方面,车长增长了46mm,达到了4835mm,而其它长度则保持不变。

内饰方面,广汽埃安AION LX?Plus与AION LX基本相同,最明显的变化就更换了中控屏幕,由12.3英寸升级为15.6英寸,科技感更强。

更换中控屏也就意味着车机系统有所升级,其搭载了ADiGo4.0智能物联系统,显示效果更清晰,界面更易操作,当然功能也更多。除了一些常规的功能以及互联功能以外,它还支持很多第三方的应用。

动力方面的升级是这次广汽埃安AION LX?Plus的核心提升点,它搭载了海绵硅负极片技术的锂电池,电池能量密度从广汽埃安AION LX的180Wh/kg提升到了205Wh/kg,电池能量从95.8kWh(最大值)提升到了144.4kWh(最大值)。而电机依然用了180kW的永磁同步电机,极速可达170km/h。

在电池包尺寸、重量、电机功率都没有太大变化的前提下,电池能量的提升也就代表了续航力里程的提升,广汽埃安AION LX?Plus的CLT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达到1008km。

丰田锋兰达将于1月6日上市

丰田锋兰达定位紧凑型SUV,此前公布的车辆预售价区间为13.5-17.5万元,新车预计将于1月6日上市。

<

标签: #驾驶

上一篇奥迪a4l2020款钥匙-奥迪A4L2024款钥匙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