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购买者的画像-小米汽车定价目标

tamoadmin 0
  1. 教你搭建用户运营4大体系和3大经典增长模型
  2. 如何做好用户运营?
  3. 95后男性最爱手机品牌,苹果第四,华为和小米谁更受追捧
  4. 2020年为什么用户突然不爱用小米手机了?

关注小米手机的朋友知道,小米过去一天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redmi note9系列正式发布,取代K30系列成为了新一代的千元拍照之王!另外一个就是,小米集团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为“得***丝者得天下”言论致歉,小米公司批准王嵋的请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会把小米理解为“低端”手机品牌,为了摆脱用户对小米的低端看法,雷军决定独立了redmi品牌,这被认为是近三年来小米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独立redmi品牌之后,小米有了更多精力打造高端机型,小米10至尊版、小米10系列已经逐渐缺货下架,成功站稳高端手机市场的C位,加上小米Alot生态链产品的口碑优势,小米开始走向中高端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小米重回世界第三大手机品牌,市场份额达到13.5%,那么买小米手机的用户到底是哪些人呢?企鹅调研发布的《智能手机&智能硬件:2019中国网民购买力报告》显示,小米手机用户画像出炉,大数据显示,小米用户超60%是男性,女性偏爱苹果

从小米手机的用户性别画像来看,男性用户占据主导位置,占比到了小米61.8%比例,女性用户则是占据到了38%,反观苹果、华为和三星等手机,年龄分布还是较为均衡的,唯独小米手机用户性别比例失调。从年龄段来看,小米手机更受年轻用户喜欢,尤其是19岁及以下用户比例达到20.4%,这些用户大部分都是学生群体,喜欢玩游戏上网,加上预算有限,他们大概率会优先考虑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小米手机!

小米汽车购买者的画像-小米汽车定价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城市分布规律来看,小米手机在各大城市的分布较为均衡,一二线城市均超过了20%,但相对比苹果手机一线城市占比30%来说,小米手机数据要逊色不少!小米手机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比苹果手机更受欢迎。从以上小米用户画像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小米手机受众人群还是偏于年轻化群体,收入偏低人群。可能最让小米感到无奈的是,大部分用户女性用户偏爱入手华为和苹果手机,小米无法捕获女性用户的味蕾!

笔者身边也有很多女性朋友,她们对小米手机的评价普遍不高,差评主要集中在手感不好、发热严重、品牌争议大等,对手机性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女性用户要么选择华为nova、OPPO和vivo手机,要么就是换到iPhone机型,大部分还在坚持用小米手机的女性用户集中在学生群体。从产品本身角度来看,笔者对小米和redmi还是持认可态度的,同价位下配置几乎最高,但决定销量的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说品牌形象、售后和外观设计等!

在所有手机品牌之中,只有苹果是女性用户占比大于男性的,因此女性用户还是偏爱买iPhone,对此你们作何评价呢?

小米汽车购买者的画像-小米汽车定价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教你搭建用户运营4大体系和3大经典增长模型

想要做好百万用户产品运营,就是与核心用户谈恋爱:你只需要找对人,并发自内心的去爱。

不论是网站还是APP,当用户数累积到百万且稳定增长时,拉新已然不是难题,盘子大了如何进行产品有效运营才是重点。

那么百万用户运营与百级、千级用户运营有何区别?百万用户运营的目的是什么?今天就让祥慧带您一一找到答案!

小米汽车购买者的画像-小米汽车定价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定义:百万会员运营指以在百万级别的用户中,找到核心活跃用户,并以核心活跃用户为中心,围绕自身产品核心价值,制定针对目标用户需求的运营战略,控制实施过程与结果,以达到预期产品运营目标。

目的:让目标用户对产品保有粘性,持续活跃并输出利益。

如何从产品角度玩转?让我们进行以下产品运营四步走:

明确目标用户,从源头知晓产品出发点确保目标用户与核心用户的一致性,使得产品迭代或升级均满足用户需求打造完善需求场景,让产品与用户形成有效沟通保持粘性围绕核心服务进行产品延展,打造从点至面的产品惯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百万用户运营最重要的中心是什么,是用户,是核心活跃用户!

所以产品运营的第一步,是要找出百万用户中你真正服务的人到底是谁?

第一步,对核心用户画像,找到核心活跃用户

对于百万用户来讲,用户基础过大,用户行为偏好众多,产品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服务好每一个用户,将服务重心向核心活跃用户倾斜是必须的。

如何寻找核心活跃用户呢?用大数据来画个像吧~

让我们如下图所示,根据用户属性、用户行为、用户类型等信息,为服务人群打标签,找出核心用户及共性。从而确保我们进行的每一次的产品升级与迭代均是围绕服务核心用户进行,而非闭门造车。

第二步,判断核心活跃用户与目标用户是否一致

百万级用户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时间,那么在用户达成百万后,产品随着时间、市场定位和行业发展逐渐调整演变的过程中,目标用户与产品核心价值是否契合?现有产品服务的核心用户与定义的目标用户是否保持一致?是运营百万用户的核心!

当我们通过用户画像找到核心活跃用户后,要进行最关键的一点判定,那就是你的核心活跃用户是你的目标用户吗?

核心活跃用户与目标用户的区别是,目标用户是产品自主设定的服务人群,而核心用户是你产品真实的使用者。找到核心活跃用户并以超出用户预期的体验服务好他,才是产品经营的重点!

如哔哩哔哩网站,就是核心活跃用户与目标用户一致的代表。

哔哩哔哩网站的目标用户标签是:推崇弹幕文化+互动分享+潮流时尚,它的核心活跃用户是完全满足目标用户设定。

在地域分布上,东南沿海省份城市名列前茅,如广东、浙江、北京等大省市是哔哩哔哩用户核心分布区,这与大部分App和网站的地域分布也是一致的。物质和基建高度发达地区,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产品消费能力。

在年龄分布上,用户集中分布在10-20岁和20-30岁两个年龄段。20-30岁这个年龄段的用户算是哔哩哔哩站早期用户群体,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10-20岁是互联网的新生代小学生,更加活跃。

当确定目标用户等于核心活跃用户后,哔哩哔哩为了更好的服务两大核心用户群,避免发生核心用户群因文化碰撞产生流失,对核心功能“弹幕”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和引导,保持核心用户的粘性,超预期的服务好核心人群。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即核心活跃用户与目标用户暂不一致。那么到底是改变现有产品目标定位向核心活跃用户靠拢,还是坚持以目标用户群为导向引导现有用户,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不管选择哪个方向进行产品调整,最终目的还是要保持核心用户与目标用户一致性。

第三部,用沟通黏住核心活跃用户

百万用户是由真实的百万个真实个人组成,而与人的沟通是需要温度的。百万级用户产品必然已完成交互场景、需求场景等搭建,产品结构趋于稳定。在产品框架成熟的基础上,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才是产品运营的重点!那么你的产品,沟通渠道畅通吗?沟通有温度吗?

用户与用户间的沟通

用户与用户间的活跃是提高用户粘性的核心,现今社会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平台不论多好,是否有用户在活跃才最重要的。

如新浪微博,你会看到当你首次使用的时候,新浪会默认给你推荐关注大V,与好友相互关注后会提醒共同关注对象,推送他在关注的目标,背后的原理就是如此。用圈子打造用户间的关系网,用媒体属性提供内容。

如慧聪的微信公众号产品,当有买家在PC端留言咨询卖家,卖家PC不在线的情况下,会将买家留言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至卖家微信上,提醒卖家查看询盘,,防止买卖双方沟通断链,增加买卖双方交易机会。

平台与用户间的沟通

人工客服

人工客服是网站或APP与用户沟通最直接的品牌名片,它区别于即时通讯等线上沟通,人工客服是产品温度的直接传达,它更加有针对性和人性化。所以对于人工客服话术与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的规范与培训是品牌传输的重中之重。

海底捞就是把客服服务打造到了变态的极致的代表,扭伤送红花油、单身狗送玩偶陪吃,被蚊子咬给买风油精等,促使用户愿意为了这种有温度的服务进行产品消费。

线上客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沟通已成为成本最低的沟通方式。而在文字沟通的冰冷中,如何体现温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京东的在线沟通工具JIMI,在输入框里默认出现的六个字“有JIMI,没问题”。是对咨询者来说最安心的温度。

产品交互

产品交互也是沟通的一种,它的温度是品牌记忆的输出。

酷狗音乐开机时那句问候语:哈喽,酷狗。既可爱又俏皮,每每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打开音乐放松,这一句温暖的问候,总会让人觉得不再孤单。

第四步,基于核心功能的延展用延伸产品形成滚雪球式粘性

当我们培养出核心活跃用户,且用户对核心功能已产生依赖与认同后,围绕核心功能进行产品延展,可以加强用户对产品的进一步依赖。

如小米公司,当铺天盖地手机饥饿营销牢牢捆绑住用户的同时,小米推出的基于手机延伸出来的小米手环、充电宝等产品,让小米进一步占领消费市场。而在使用过这些延伸产品,对小米品牌形成信任度的基础上,小米又捞到了一群可能购买小米手机的潜在客户。

再比如刚刚上面举例的哔哩哔哩,在用弹幕文化提升用户粘性后,同时进行产品延伸,推出0.5倍播放、1.5倍播放等功能,交互配合弹幕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培养用户产品使用惯性

我们要基于婴儿看到奶嘴会不自觉做吮吸动作的本能,总想掏出手机看看是否有消息的重复***和看到APP中图标就知道功能的反思行为模式中,培养用户的“潜意识”行为。形成用户自主行为粘性。

如淘宝的淘金币功能,每日签到会赠送5个淘金币,逐天递增签到至5天后最多可根据用户不同等级领到20-40个淘金币,用户利用淘金币可进行抵现购买。而如果中间断掉需从头开始累计,***用户进行重复性登录领取的潜意识行为。

如北京移动的每天签到送流量功能,培养用户进行自主登录签到习惯,并针对此行为,利用话费充值折扣等优惠政策,进一步黏住用户。

总之一句话,想要做好百万用户产品运营,就是与核心用户谈恋爱:你只需要找对人,并发自内心的去爱。

如何做好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体系是什么样的?相信每个企业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用户运营体系,之前接触一些介绍用户体系的文章,基本将用户运营体系等同于用户分群策略和AARRR运营模型,实则这只是整个运营体系中的一角。结合运营过程中的复盘经验,我在用户运营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较为实战的用户运营体系,即包含4大策略体系:增长框架:用户增长团队+核心增长渠道+增长工具。用户建模:用户模型搭建,包含标签画像、用户价值模型、用户偏好识别模型、用户流失预警模型、用户活跃度模型等。场景化分层:12大类运营场景,每个场景基于用户标签和建模工具进行分层分群,并制定相应的精准营销手段进行运营。数据运营:核心运营指标体系+数据分析模型。一、用户增长框架的搭建用户增长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没有用户增长也无从谈起用户运营。普遍做法是:市场部招渠道运营,负责各应用商城和网络广告平台投放、优化;新媒体招新媒体运营,负责社交渠道的内容产出;用户团队负责用户池用户的激活、促活、留存。乍看起来这套团队体系完全没问题,各自负责一块,各自去达成KPI。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或存在以下无法避免的问题:部门的边界和KPI的设置的统一性不同协作之间的用户质量基于以上问题,大多数企业做用户增长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用户增长团队。增长团队首先要消除部门边界,以项目组形式或增长部门存在,包含渠道运营、活动运营、产品、用户运营。其次基于AARRR每个运营节点,为各个职能定义增长指标来指导整个增长工作:渠道运营在Acquisition节点主要考核:新增用户、获取成本(CAC)、新增用户留存率。产品在Activation和Retention节点主要考核:注册转化率、功能留存率活动运营在Activation和Retention节点主要考核:DAU、MAU、DAU/MAU用户运营在Revenue和Referral节点主要考核:用户转化率和K因子以独立的增长团队形式将各个节点统筹起来,最终在KPI层面只考核一个部门指标,每个职能都与这个指标相挂钩,解决了各自为政和相互推诿的问题。我们发现一些活的较好的产品,其一定是有自己核心增长渠道的,摩拜的车身二维码通过线下投放获得足够多的骑行用户,滴滴的红包通过在分享渠道裂变获得足够多的打车用户,拼多多通过拼好物的方式在社交渠道获得足够多的电商用户。而我任职的这家社交众筹平台,同样在核心增长渠道的打造上,依托强大的线下流量入口和线上裂变机制形成强闭环产品通路,迅速实现用户增长和留存。不管是独立的增长团队还是部门协调增长团队必须要学会多个增长工具,自己,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判断增长环节,调整增长策略。用户增长框架的搭建作为增长人首先要做好90天增长:二、用户模型搭建如果一个企业连基本的标签画像模型都没有能力搭建的话,用户运营只能纸上谈兵了。用户模型的搭建是实现用户分层分群的基础,也是做精准用户运营的必要工具。用户模型包括标签画像模型、用户价值模型、用户偏好识别模型、用户流失预警模型、活跃度模型等。标签的价值在于基于业务帮助运营人员对用户实现场景化分层,并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画像的价值在于帮助运营人员了解每个群体的特征;用户价值模型可以识别高价值用户群体;偏好识别模型帮助运营人员进行产品的针对性推送;流失预警模型在用户流失之前对用户进行挽留,活跃度模型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唤醒、促活等。模型的搭建需要专门的数据产品团队来完成,运营人员基于用户模型进行营销时,需要将重点放在营销效果分析和营销方案迭代优化上。通过多次营销尝试与数据产品团队,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模型建立方式,并逐步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运营方案和运营。每天上班时,运营人员可以将前一天跑出来的标签组合成用户群的营销信息发送出去(push或短信),监督其转化情况,不断迭代,逐步建立起基于用户模型的标准的运营方案和运营。三、场景化分层策略基于平台业务可以衍生出若干运营场景,每个场景下需要对不同的用户群进行运营,用户群来自与标签模型及各个用户模型。我们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运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growthhack,另一类是用户精细化运营。四、用户数据运营策略数据运营包括核心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体系,核心指标体系可以监控用户运营的发展趋势,实时了解用户活跃度、健康度等基本信息。用户数据分析体系能够帮助运营人员定位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优化产品。首先是核心指标体系的搭建,核心指标一定与产品目标紧密结合。同时,核心指标数据在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的人员关注点也不一样,领导层级关注的是大盘用户体量、成本、收益;运营层级关注的是用户活跃度、留存度、转化情况;在指标体系产品的搭建中,我们围绕消费用户核心指标从新获客能力、健康度、偏好度、购买行为四大维度进行构建。1.新获客能力用户增长潜力分析:城市、门店、地推人员了解区域、商圈、社区用户开发总体情况和开发潜力;用户来源渠道分析:各频道想知道目前在推的渠道,用户主要从哪些渠道来的?哪些渠道优质,从而优化渠道策略;拉新产品分析:门店、地推人员想知道片区内哪个产品拉新贡献最多,客户首次下单的产品定义为拉新产品;各社区拉新偏好分析:门店、地推人员想知道片区内每个社区新用户的偏好,比如:A社区偏好电子产品、B社区偏好生鲜,从而在每个社区拉新的时候进行针对性的推广。2.用户健康度用户价值分析:频道想知道自己忠诚用户群是谁,活动时候可以找这些优质用户让他们来参与,同理地推人员可以在线下邀约这些用户到门店参与活动;用户流失指数:频道想知道不同分群的用户有哪些会流失,如何预防他们流失;社区用户贡献度:门店和地推人员想知道地推人员所在片区内,每个小区的GMV贡献率,分周、月,片区内分布要有趋势图。3.用户偏好度品类偏好:门店和地推人员、频道想知道哪个小区/地域更倾向消费什么类型的商品(购买者位置和品类的交叉关系);活动偏好:门店和地推人员、频道想知道哪个小区/地域更倾向什么类型的活动(购买者位置和活动的交叉关系);价格偏好:频道想知道不同品类用户更倾向什么价格,从而将各种价格段商品推给相应用户(品类和价格的交叉关系);触点偏好:门店和地推人员、频道想知道不同品类用户更倾向在什么渠道购买(品类和触点的交叉关系)。4.用户购买行为不同用户群的复购率:频道想知道新老用户的复购率及找出高复购商品,及时调整新老用户运营策略和做好商品运营,按月度监控。用户路径分析:频道想知道频道首页到活动页的用户参与情况,用户是在什么环节流失的,从而做好页面运营。其次是数据分析体系,需要搭建系列分析模型工具,帮助运营人员定位运营过程中的问题,模型工具包含漏斗分析模型、归因分析模型、微转化分析模型、同期群分析模型等。以注册转化率低为例简述一下分析方法:第一步:影响维度拆解;第二步:维度下的细分指标拆解;第三步:定位问题。注册转化率可以拆分为两大影响维度:渠道和产品。每个维度下进行细分指标拆解,渠道细分指标包括投放媒体、广告类型、广告内容、关键字;产品包括注册逻辑、产品设计、输入法、产品稳定性等。定位问题需要对细分指标一一排查,发现数据异常点,通过漏斗查看每个环节的转化率,转化率低的环节可以重点关注,如果是渠道的问题则优化投放的媒体、对广告内容进行AB测试,对关键字进行精准定位;如果是产品的问题则优化注册逻辑、界面、提升APP稳定性等。通过对4大策略体系进行总结可以发现,用户运营不再是简单的找几个运营做好分群运营工作,也不是几个用户模型就能让企业用户价值得到飞速提升的工作,而是一个企业需长期投入人力、精力、物力打造的运营体系。用户运营对企业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一个企业整体业绩的增长离不开优质用户规模的扩大,更离不开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提升。三大经典增长模型1、用户运营目标|AARRR模型什么是用户运营?它是以最大化提升用户价值为目标,通过各类运营手段提高活跃度、留存率或者其他付费指标。而在产品的不同生命阶段,根据用户参与行为的深度与类型,用户运营的目标具体可以拆解为5部分,分别是Acquisition(获取用户),Activation(激活用户/提升用户活跃度),Retention(提高留存),Revenue(增加收入),Referral(传播),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AARRR模型。Acquisition(获取用户)这是运营产品的第一步,在这一步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我的用户是谁?怎样获取?我的用户是谁?你需要根据产品属性,包括核心功能、业务逻辑、产品所处阶段等,描绘用户画像,并寻找目标用户聚集的场景。找到目标用户后如何获取?这其实是一个渠道问题。目前获取用户的渠道多种多样,包括用户、社会化媒体传播、搜索引擎优化、线下推广等等,而具体取哪种方式,侧重点如何取舍,则根据产品的不同类型,产品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Activation(提升用户活跃度)对于大多产品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活跃用户数而非注册用户数,因为只有活跃用户在为产品创造着价值,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提升用户活跃度来提升产品价值。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用户的产品体验如何?用户获得怎样的收益?因为只有好的产品体验,以及可预期的收益(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情感奖励),用户才会持续活跃在该产品上。Retention(提高留存)“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这是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必然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现象级产品,如“旅行青蛙”、“脸萌”、“足记”等,它们一开始都非常火,获取用户的能力MAX,但是往往只能持续很短一段时间。如果想提高用户留存,那么你就要不断提高用户的舍弃成本,也就是要增加我们用户和产品的联系和互动,并且引导他们在我们产品上做更多的产出/付出。相反,有些产品的低留存度是跟产品形态相关的,比如外卖产品、O2O,用户几乎不会太在意这类产品是否提供了个性化需求,唯一看重的就是性价比。Revenue(获取收入)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如何盈利本质是产品商业模式的建立。有的产品一出生就自带稳定的商业模式,但也有很多工具类产品是没有形成商业模式的,像邮箱、播放器、看图软件等,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完善公司的产品线,形成闭环,提升用户在产品中的体验,产品本身其实并不赚钱。还有一部分,可以说很多公司,都在产品几近成型之后才慢慢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商业模式的。比如悦跑圈、咕咚、Keep这类的运动APP基本是“广告+电商(运动设备)”,悦跑圈则还有很大一部分盈利来自线上马拉松的赛事收入。又比如得到、喜马拉雅FM这些音频类产品则通过推出“付费精品”,实现由音频分享平台到知识付费应用平台的蜕变,开启商业变现的道路。Referral(传播)传播,又称为自传播,是指基于用户在线上线下社交中的分享、互动等口碑推广,实现用户爆发式增长的传播过程。不少品牌的崛起就是靠口碑推广,比如坚果品类的“三只松鼠”,考虑到顾客吃坚果的时候需要垃圾袋,所以在包裹中配置了一个袋子,这种细心和体贴的极致体验迅速在顾客中建立口碑,而顾客也自愿将这种美好体验分享到社交化平台,进一步建立网络口碑,从而实现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当然并非所有产品都能形成式传播,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了解用户心理,是否能解决用户需求,是否能给用户带来超出预期的体验,从而勾起用户分享的欲望,这样才能让互联网产品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充分理解和使用AARRR模型,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到产品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运营目标并以此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2、用户分层管理|用户金字塔模型前面我们用AARRR模型将用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简单概述了运营在不同阶段应该解决的不同问题。但事实上,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用户开始呈现出属性差别(比如性别,地域,年龄等),即使同一属性用户也有着不同的产品行为习惯,用户群体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我们作为运营人员也就不能取“一刀切”这种简单粗暴的运营手段了,而是要需要根据不同人群针对性运营,这既叫精细化策略,也叫做用户分层。1.第一级是社区管理人员,一般是产品运营人员;2.第二级是用户管理工具,如版主体系、社群(兴趣小组、部落、公会等等);3.第是有价值用户,如VIP、KOL;4.第四级则是一般性用户,也就是原则里那“80%的用户”。那些做过社群的产品基本都能用这个模型进行拆解,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小米;在小米论坛里,金字塔顶端不仅包括小米的运营人员,还有开发、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每周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快速迭代。但仅仅靠小米官方团队是远远不足以去管理这个拥有几千万用户的论坛的,所以小米通过在用户中发展版主以及顾问团、酷玩帮、同城会等社群,让用户去帮助和管理用户。论坛第和第四级的用户则基本遵循原则:20%的用户生产了社区80%的内容(比例甚至更低),也是这20%的用户带动建立社区文化,影响那80%的用户。当然“用户金字塔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产品,因为不是所有产品都有自己的社区,但它背后的运营逻辑却是可以应用到其他产品形态的。比如电商的用户分层可以这样做(用户的使用路径简化为“注册-使用-下单-付费-分享”):用户分层后就可以对用户进行针对性运营,比如我们希望新用户开始使用该产品,常用的策略是新人;我们希望兴趣用户完成付费的决策,购买商品,常用的策略是促销(通过限时***优惠)等。总结来说,用户金字塔模型给运营人的启发有以下几点:1.通过用户分层对不同特性用户取针对性的运营策略;2.把用户运营80%的时间用金字塔顶端那20%的用户,因为他们是最有价值的核心用户;3.只有和用户长期接触的人,才能了解到用户最真实的需求。3、用户分群管理|RFM模型用户分层是上下结构,可是用户群体并不能以这种结构完全概括。我们前面以“付费”划出了付费用户层,但这部分群体也有差异,有用户一掷千金,有用户高频购买,有用户曾经购买但是现在不买了,这该怎么细分?如果继续增加层数,条件会变得复杂,也不利于运营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于是我们使用水平结构的用户分群,将同一个分层内的群体继续切分,满足更高的精细化需要。RFM模型就是客户管理中的经典方法,它用以衡量消费用户的价值和创利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分群模型。它依托收费的三个核心指标:最近一次消费时间(Recency)、消费频率(Frequency)和消费金额(Monetary)。最近一次消费时间:衡量用户的流失,消费时间越接近当前的用户,越容易维系与其的关系。1年前消费的用户价值肯定不如1个月前才消费的用户。消费金额:衡量用户的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消费金额越高的用户,价值也就越高。消费频率:衡量用户的忠诚度,是用户在限定的期间内购买的次数,最常购买的用户,忠诚度也越高。比如重要价值客户:消费金额和消费频次高,最近消费时间较近,这是核心用户,需要重点维系。重要保持客户:消费频次和金额都很高,但最近消费时间较远,说明这是个一段时间没来的忠诚客户,可以通过短信、push或者EDM等形式主动和他保持联系。通过前面,我们可以了解到RFM模型是通过最近一次消费、消费频率、消费金额这3个维度来构建消费模型,它主要适用具有多次复购需求的产品。但如果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微博,今日头条,抖音这类产品,付费不再是划分用户群的指标,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R、F、M这三个维度替换为最近一次打开、打开次数、使用时长这三个新的维度,来构建一个用户活跃度模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RFM模型建立不同的分群策略,更多的玩法等待大家一起探索。今日总结:增长体系的搭建包含4大策略体系:增长框架:用户增长团队+核心增长渠道+增长工具。用户建模:用户模型搭建,包含标签画像、用户价值模型、用户偏好识别模型、用户流失预警模型、用户活跃度模型等。场景化分层:12大类运营场景,每个场景基于用户标签和建模工具进行分层分群,并制定相应的精准营销手段进行运营。数据运营:

95后男性最爱手机品牌,苹果第四,华为和小米谁更受追捧

(本文转载自姑婆那些事儿APP)运营的所有行当里,用户运营是最复杂的。在所有林林总总的用户运营里,大多数人只是管管微信群,有些严格来说是客服,有的负责写App推送,有的要做活动。甚至某些UGC平台的小编、直播平台的审核员,也叫用户运营。所以大家很糊涂,到底什么才是用户运营?用户运营到底是做什么的?想弄清这个问题,你需要从种种琐碎的执行工作里跳出来,切换到老板视角,重新审视用户运营这件事。一、什么是用户运营?老板的目标向来简单,就是把公司价值做上去。而互联网产品的价值,取决于用户量级和用户价值。因此,所谓用户运营,就是通过种种手段提升用户量和用户价值,最终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活动、内容,还是QQ群、App的推送,都只是用户运营的手段之一。因此,除去供给端运营,比如电商的商家运营、PGC的KOL运营、直播平台的主播运营等,其余的所有运营工作,几乎都可以装到用户运营的筐里。这就是为什么用户运营看起来包罗万象。二、用户运营都做些什么?刚刚已经提到,用户运营的核心目标只有两个:用户量、用户价值。而这两个核心目标的背后,是产品生命周期和用户生命周期。我们先来看下,一个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验证,启动、增长、稳定、衰落。同样,用户的生命周期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接触,使用,习惯,付费,死忠。同时后三个阶段的用户可能随时会进入运营最不想看到的状态——流失。这些阶段的具体定义,会在后面聊到。用户运营都做些什么?其实用户运营的工作,就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通过适当的方式,一方面提升用户量级,一方面促成用户从接触产品到成为死忠粉的转变。三、如何做用户运营在产品的不同阶段,用户运营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都有着较大区别。下面我们顺着产品和用户这两条线,梳理一下用户运营的各种套路。1、验证期验证期,是指从产品立项到产品上线的阶段。之所以叫验证期,是因为这一阶段用户运营的核心任务,就是快速验证解决方案是否成立。你验证的越早,越详细,后面就越少踩坑。这方面很多公司都吃过亏,辛辛苦苦做出来一个产品,推广时才发现市场根本不买账。经常会有公司或粉丝咨询我,“龙哥,我产品做好了,但是在推广上遇到的瓶颈,你帮我出出主意呗”。其实根本不是推广上的瓶颈,问题出在产品本身。他们往往直接跳过了验证期,或者自以为验证过了。那么,什么才是验证产品的正确姿势呢?验证产品,一共分三步。(1)攒MVP首先,你要攒一个MVP,也就是最简产品。标准是能实现核心功能,其他能省则省,尽可能用运营手段解决。比如相机,完全可以让用户把照片发给运营,再由UE手工P图。比如上门送早餐,可以将附近的早餐列成1个表格,每个SKU对应一个id,用户在微信群里通过id点餐,用微信红包支付,运营人员购买后送上门。(2)引入用户如果之前有用户池,可以通过向活跃用户发的方式获取。没有的话,就要到用户集中的圈子或者论坛上一个一个拉了。既然是验证,最怕的就是用户失真,有两点需要强调下。第一,不要花钱。因为花钱拉来的用户往往目的不纯,最终导致数据失真,失去验证意义。第二,如果产品是付费产品,一定要让用户付费购买。比如刚才举的送餐的例子,一定要让用户出送餐费。只有这样才能测试出用户的真实付费意愿。(3)观察数据不要看用户说什么。用户往往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碍于面子不说实话。产品方案是否成立,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行为数据。留存率、复购率、是否会主动推荐产品。如果留存、复购、推荐的数据均优于已有竞品,或是符合、超出预期,那这款产品就值得做。否则,就需要及时调整,或者干脆叫停。验证期内,相当于运营推着用户,从接触到死忠完全走了一遍,测算各类用户数据,估计CAC和LTV,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这一阶段,运营的主战场是微信群。由于用户较少,一般几十到200个,运营有足够精力进行1对1的沟通。测试结束后,运营依旧要通过话题、小活动等方式,维持该群的活跃度,为后续产品启动期储备用户。2、启动期启动期,是指产品上线到开启大规模推广之前。虽然在验证期我们已经验证了产品方案,但是各位,新产品的坑还是很多的。因此,这个阶段用户运营的重点,是接触到使用。即做好用户注册到使用核心功能的流程。这一阶段的数据模型,是之前讲过的漏斗模型。(详见「三个步骤+三个模型,极简数据分析法」)建立漏斗模型,通过团队自测+用户内测+少量推广获取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访谈发现问题,完善漏斗模型,减小每一步的流失率。直到用户的留存率达到可接受的范围,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注意,漏斗模型的终点,必须是产品的核心功能。比如上面是理财产品的漏斗模型,核心功能是投资。不同产品核心功能不同。对电商是第一笔交易;对知乎、微博这类UGC是产生关系链,即关注大V;对直播,是进入主播房间,或者完成第一笔打赏。陌生人社交,则是促成第一次聊天。如果你同时负责用户推广,这个阶段是修正预算的最佳时间。通过测试,你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业务逻辑,弄清用户画像,验证CAC。这些都有助你锁定主推方向、制定推广策略。3、增长期增长期,指产品全量推广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用户量级的快速增长。增长期的运营重点,是养成用户习惯。这个阶段,用户量级迅速增大,运营不能再像之前一样逐个沟通,指导用户。要想培养用户习惯,就要建立用户分层体系,用工具完成引导。分层体系的建立,往往用RFM模型(详见「三个步骤+三个模型,极简数据分析法」),依据具体业务逻辑变化。比如UGC,可以按访问频次、内容贡献度、关注领域分层;电商,可以按访问频次、购买单价低、兴趣领域(手机、美妆)分层;理财,可以按投资周期、产品喜好(定期活期,标的时长)、单笔金额分层。分层后,用户被分入很多象限中,一定有某个象限的用户是最好的,价值最高。用户运营的工作,就是将其他用户向这个象限引导。使用的工具包含两类,touch渠道和营销工具。touch渠道主要是push(即推送)、短信和邮件。营销工具一般是各种券,如电商的优惠券,理财产品的投资红包,小微的减息券等。针对不同象限的用户,我们可以推送不同的内容,发不同类型的优惠券,实现价值最大化,这就是用户分层的意义所在。比如电商里高频访问,购买单价低,兴趣领域是美妆的,我可以给她push一些高热度、高性价比的美妆产品,配合优惠券,提升其购买频次,养成用户习惯。比如理财里喜好30天周期,每月月初高频登录的,我可以在月初push一些较好的30天投资标的,但同时配合一些投资时长更长、***力度更大的红包,看是否能提升其投资时长。要注意的是,分层运营并非最终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用户运营自动化。分层运营帮助我们收集了足够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用户长大路径,和每个长大阶段最有效的***方式。这些数据产品化后,就会变成用户长大体系+场景化推动。用户长大体系可以是每日签到、会员体系,或者等级体系。一般由规定行为和对应的奖励构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一步步引导用户养成使用习惯、体验付费产品,成为死忠用户。每日签到用户等级会员体系场景化推送,是对用户长大体系的补充。指用户做了某些特定行为后,会自动触发推送,推送文案由运营预先设置好。我翻了翻最近收到的推送,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搜索「简易衣柜」触发的商品推荐。买小米MAX2后触发的推送,引导用户使用新功能——手机回收。最瞎的是百度这条推送点开后,是北京两个篮球场的简介4、稳定期稳定期,平台增长进入瓶颈,用户量级相对稳定的阶段。狂飙突进时我们注重增量,增长乏力时我们注重存量。这一阶段,用户运营的工作重点,是付费和防流失。付费这一阶段,只针对以免费获取流量,以增值服务、电商变现的产品。比如QQ、喜马拉雅、知乎、爱奇艺、Keep等产品。美团、滴滴、陆金所这类上来就要掏钱的产品,并不存在这一阶段。获取付费用户的通用方式,就是送券。通过优惠券让用户低价享受若干次付费产品,形成习惯。送券的场景包括:用户等级提升、签到奖励、会员权益、活动奖品等。关键点在于,这个优惠券不能白拿,用户一定要付出成本。有些运营会觉得,直接给用户不是更好吗?让用户付出成本,不是增加了步骤和门槛,减低了领取比例吗?实际上,直接送会造成恶劣的结果,优惠券泛滥、使用率极低,用户被惯坏,对优惠券产生依赖。一旦停止送券,流水会迅速降低。而付出一定成本后,用户积累了沉没成本,对优惠券会更加珍惜,使用率会大大提升,且不会对日后的运营造成很大冲击。稳定期的另一个重点工作,是防流失。通常做法是先定义流失行为。流失行为和用户的自然访问频次有关,比如理财类产品,很多用户只是在标的到期后打开,然后购买新的标的,一两个月可能就打开几次,那这类产品的流失定义,就要参考留存资金、访问频次两个因素。确定流失行为后,我们可以制定具体的召回策略。比如用户连续7天、15天、30天未登录时,发送短信和邮件。内容则往往围绕产品的核心场景。携程的核心场景是出游。探探的核心场景是陌生人社交。智联的场景是招聘。产品再上线新功能后,也可以之前流失用户中的潜在用户发送一波短信或邮件。实际上,虽然召回用户要比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低的多,但实际转化率很低,已经流失的用户再次召回的难度很大。更靠谱的方式,其实是在产品上不断拓展新场景,以提升产品粘性。比如微信在具备基本的IM功能后,不断推出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号,到现在的看一看,搜一搜等,就是在不断通过拓展产品使用场景,提升用户粘性。或者说,这是在为产品续命。5、贯穿各阶段的死忠前面的四个阶段,都是以产品周期线索展开。而死忠则是用户周期的最高阶段。之所以将死忠拎出来说,是因为它很特别。它是每个产品最渴求的、每个运营最重视的,且贯穿了产品的各个阶段。(1)定义频繁使用≠死忠。比如楼下的拉面馆,他们在美团做活动,套餐20元,我每周都吃2、3次。但只要停止补贴,我就不去了。判断死忠的最佳标准,是看其是否不遗余力的推荐产品。这里的推荐不是向朋友圈分享一个链接。而是当朋友问他,我要出去玩,应该下载哪个App时,拼劲全力的推荐你的App,甚至手把手的教朋友使用。推荐的实质,是死忠粉用自己的人格做背书,向好友进行分发。这就好比朋友借钱你做担保一样,门槛是很高的。(2)养成死忠粉的培养,贯穿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全程。养成方式只有两种:通过服务获得的尊重感;通过品牌获得的归属感。前者做到相对容易,后者则很难。前者只需要足够的耐心。验证期、启动期的时候,产品那么烂,bug那么多,死忠粉们还不离不弃,就是因为用户运营会与他们挨个沟通,及时反馈,给予每个用户最大程度的尊重。增长期,通过用户分层,我们仍能找到最有价值的用户,继续通过微信群进行运营。但靠服务培养死忠粉毕竟成本高,边际成本不为零,量级有限。因此当用户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最佳的方式是通过塑造品牌的方式获取死忠。比如Uber被收购之前,很多白领和互联网从业者忠于Uber,因为他的营销更高;非常多的人喜欢小米,因为小米的MIUI是中国最早的深度定制Android系统,是行业的变革者;很多人喜欢特斯拉,因为它颠覆了电动汽车速度慢、样子丑的形象。然而品牌塑造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你看快手花了这么多钱,大家还是说它low。这一部分等我们聊品牌的时候,再展开讲吧。四、总结企业价值由用户量级和用户价值决定。用户运营的所有工作也围绕着这两点展开,即提升用户量级,提升用户价值。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用户运营工作的重点不同。验证期:收集用户,验证产品方案,推动用户完整的走一遍生命周期。启动期:完善用户从接触到使用的漏斗,保证用户留存;盘点手中,做好推广预算。增长期:快速提升用户量级;用户分层,对不同用户取不同策略,推动其向高价值用户转化;总结用户进化轨迹,上线用户长大体系,实现用户运营自动化。稳定期:提升付费用户量级;制定用户召回体系;探索产品新场景。同时,培养死忠用户则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前期通过微信群的点对点运营创造尊重感;后期则通过塑造品牌达成。五、未来有没有发现,用户运营的本质,是精细化运营,是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服务和引导。只是人手充足的时候,我们通过微信点对点服务沟通;人手不足的时候,我们则用用户分层和产品化方案达成目的。精细化运营是移动互联网的一明。现在大火的新零售,也不过是将线上的精细化运营手段结合到线下场景。那么,精细化运营的极限是什么?服务的终点是什么?是给每一名用户配一名24小时的管家。人力当然做不到,但机器可以。用户运营的未来,是AI。百度的追求其实从未改变,就是做入口。而AI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入口。

2020年为什么用户突然不爱用小米手机了?

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选购手机的情况,而手机品牌则是很多人选购的因素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群体对于手机品牌的选购是有所区别,那么作为年轻人当中消费主力军的95后,最喜欢的手机品牌又有哪些呢?最近MOB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关于95后“他经济”的研究报告,主要从“他画像”,“他 游戏 ”,“他 科技 ”,“他理财”来阐述。或者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这里主要来看下 科技 方面,关于 科技 方面,就要说到当下很火热的智能手机了。而在智能手机中,我们都知道苹果是非常火热的,但近些年来,随着国产手机的崛起,很多消费者就开始选择国产手机品牌,像华为,小米,OV这些已经成为国内很火热的智能手机品牌了。

根据数据显示,95后男性最喜欢的前三个手机品牌都是国产品牌,其中喜好程度最高的是华为,高达33.7%,而这个成绩也是遥遥领先于第二名。比起第二名的小米还要高出14.7个百分比。对于华为的喜好程度如此之高,这也和华为的产品实力、技术有关,以及受到“制裁升级”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怀,会自发的支持华为。

而第二的小米虽然距离华为有一定差距,但也远超第三名的OPPO。我们都知道,小米手机的性价比很给力,即使现在开始冲击高端市场,但也依然有性价比。而95后群体的工作时间并不长,因此这当中是有一部分很看重性价比的用户,小米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第三名是OPPO,占比9%,第四名是苹果,占比7.2,第五名是vivo,占比3.1%。随着国产手机的崛起,确实对苹果造成了不少压力,而且近些年来苹果手机的创新力度也不足,消费者对其也是审美疲劳,不过产品实力还是强的。至于OV这两个品牌,主力群里应该在女性那边吧。

最后再来看下魅族,在榜中是排名倒数第一的名次,占比达到0.7%。需要注意的是魅族的投票在网上几乎是没有输过的,尤其是在好评榜中,经常是第一的位置,现在支持魅族应该就是那些老粉丝了吧。

2020年可以说是真正的5G元年,市面上销售最便宜的5G手机也是小米系的。小米手机一直都有着物美价廉的美称,这也是一***粉丝热爱的原因之一,包括学生党也特别喜欢这款产品,销量上也非常乐观,即使是在国际手机市场上,小米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小米早期为了追求性价比、整体 游戏 性能、软件跑分等,所以舍弃了很多东西。从理性看这些手机硬件参数,小米绝对是第一首选,但女性用户缺比较少,因为这些用户往往是感性较多,主要看颜值、手感、拍照以及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等。你做的再好,不是我想要的有什么用。

小米手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在各方面的表现还算不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手机品牌。日常生活中小米手机使用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小米手机在其他方面的性能上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有些用户会选择苹果、华为等高端的手机机型来突显自己的身份。

即使是今天小米扔逃不脱一个比较尴尬的事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预算有限的时候会首选小米,等消费能力提高的时候,可能就换iPhone或者华为。之前小米以年轻用户为主。但是从相关的消费群体画像来看,小米的用户不乏35岁甚至40岁以上的。

可能有些小米用户会自称自己是***丝,会称小米手机是***丝手机,但是这只是一种自嘲。他们也没觉得小米手机就是***丝手机,也没觉得用小米手机就低人一等。或许他们只是对小米这个品牌无感而已,2020年以来,小米做过很多正向提升品牌形象事情。

虽然小米10定价提高,堆料也很有诚意,但是最初的品牌定位就是为发烧而生,注定没几个高端人士会用,主要出货量还要看红米。不过小米海外市场有机会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印度市场。追求性价比***的可能产品和服务,其实除了明星宣传外最重要的科研投入。

小米不同型号手机定位不同,但是单纯的认为小米不好就是偏见了。现在舆论虽然对小米太不友好,但是这些话根本就不是说给懂数码产品的人听的,而是说给不懂的人听的。因为小米长期以来宣传都是定位发烧爱好者,所以很多平时不了解数码产品的用户容易被舆论所左右。

那小米创业十年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什么印象深刻的卖点呢?只有性价比。确实小米性价比高这个卖点深入人心路人皆知,但也正是这个性价比把小米的手机业务带入了如今的局面。小米这几年持续投入的AIoT战略,让智能家居产品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而手机变成控制终端。

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除了是一台纯工具属性的电子产品,还是 时尚 配饰和社交身份标识,也是一款价值认同载体,小米十年间最高也就能把份额冲到14%,并且近年来在持续缓慢下跌,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把性价比作为最重要的选购指标,对比华为和苹果的销量就可以分析出来。

小米的成功在于性价比,成功打造了品牌。但是不用小米手机也在于性价比,因为性价比牺牲了用户体验,很多功能优化不到位,每次都打着性价比的嫌疑,每次都说是最好性价比最高,换来换去,周而复始还不如买最好的。新的产品不再有亮点。小米模式不改变,终究要死,情怀,并不值钱。

标签: #用户

上一篇如何查看宝马机油尺刻度-宝马机油油位怎么测量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