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裁员最新消息-理想汽车裁员最新消息通知 脉脉

tamoadmin 0
  1. 会说话的老板,“不召回”的理想ONE
  2. 太难了!2023年,这些车企已陷入“生死局”!
  3. 理想和蔚来都是一个创始人?理想和蔚来是什么关系
  4. 理想汽车公开毁约拿到offer校招生,此操作会带来哪些影响?

撰文 | 刘艺伟

编辑|杨光

出品|汽车产经

理想汽车裁员最新消息-理想汽车裁员最新消息通知 脉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性格是把双刃剑。

不久前罗永浩在回忆过去几次创业历程时调侃道,"嘴贱"对企业家真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好在自己以后也不打算主动发声了。

巧的是,老罗身边也有一个直性子的朋友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

理想汽车裁员最新消息-理想汽车裁员最新消息通知 脉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去年2月,这位80后掌门人在公司内部立下flag:2025年要占据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智能电动车企业。

而在这条路上,李想性格中诸如专注、高效、自信等优点,帮助他成功打造出了爆款产品,而高冷与耿直的个性也没少让自己的企业成为舆论的焦点。

就在6月21号这天,理想第二款也是旗舰车型L9将正式发布。

理想汽车裁员最新消息-理想汽车裁员最新消息通知 脉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知道老罗是否也会在上市前给李想一些中肯的建议,毕竟两个人在这方面吃的亏,真的不少。

NO.1[? 冷血与温情 ]

今年2月,王凯(前首席技术官)的离开,被业界视为理想人事地震的导火索。

从Mobileye到地平线再到全面自研,李想在自动驾驶技术上不断迭代着自己的想法,而关于产品研发与技术研发是否要完全分离上,理想内部也有不同意见。

由此带来的,是内部员工的不断被优化调整,尤其随后曝出的裁员又将理想推向了道德层面。

用一位已离职员工的话讲,第一次感受到了公司的冷血。

而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来自理想员工的吐槽:

“这次裁员开始不择手段了,7月份股票就成熟了,却被裁了,到头来股票一分拿不到。”

“智能驾驶是重灾区,这次裁员不是几个人,而是多部门的几十号人。”

“公司太卷了,已经在大规模裁员,还要搞262强制绩效,吐了。”

在理想汽车入职两年有余的一线员工李志也佐证了以上说法。

他告诉汽车产经,这次裁员主要涉及企业系统和自研摄像头相关部门,前者公司可能会选择外包出去,而后者重点裁掉的是研发相机模组的人员。

“这两个部门的员工,现在已经基本上都走了。”

据说人员优化是被写入李想Q2季度OKR之中的,预计带来的裁员幅度在15%左右。理想汽车虽然否认了这个说法,但随后的毁约校招应届生、内部裁员却是真实存在的。

李志说,留下来的员工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安全区,

“公司正在取更严苛的考核制度,从之前的“28”(20%优秀,80%普通)变成了“262”。

这意味着新制度下,团队中将有20%的人会被评为差等,这也被解读为理想是在为下一波裁员提前做准备。

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今年车企除了要应对原材料涨价、供应链短缺等现实问题,还要承受来自终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日子确实挺难过。

理想选择降本增效来缓解压力本无可厚非,只是令“打工人”无法接受的是,其手段多少缺了点人情味儿。

除了对自己人冷酷到底,造车后的李想对汽车圈也常常报以重拳。

但熟悉李想的人都知道,这个骨子里自带傲气的80后在对待自己产品时,透露出的更多是温情与细腻。

比如在2015年理想ONE车型开始规划之初,他便首先明确了“家庭”的产品定位,甚至吐槽其他品牌的某些设计,“是对老人和孩子的一种惩罚。“

“对于全车语音、四联屏以及取消双扶手的坚持,也都是因为老板想要去照顾到所有家庭成员。“一位工程师回忆道。

李想说他也买过七座车,后备箱小到连婴儿车都放不下,孩子上下车也要搬开座椅爬上爬下,“跟小”。

也因此,理想ONE在制定主推方案时最终选了六座版,而不是当时更受市场追捧的七座。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工作之余的李想喜欢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甚至还会偶尔在综艺节目中为职场新人献计。

在奇葩说里,他鼓励大家要和时间做朋友,还分享了自己创业成功的秘诀——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训练超过一万小时。

好一片充满温情的场景。

所以,哪个才是最真实的李想?

NO.2[ 兑现与食言 ]

“要么成为爆品,要么成为先烈。”

理想汽车成立伊始,李想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而想要打造爆款产品的底层逻辑是,圈定明确用户,并为这群用户打造专属品。

所以李想将产品定位于家庭用车,确定走增程式路线,实际为市场提供了一个介于燃油车与纯电动车的第三种选择。

从销量成绩上看,理想ONE显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2021年,理想ONE交付超9万辆,一举拿下中大型SUV年度销量冠军,而今年以来,火热的势头还在继续,5月理想ONE共计交付11496辆,同比增长165.9%。

其实在确定要做理想ONE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马东辉(理想汽车总工程师)回忆说,最初做理想ONE有增程版和EV版。“可是做总布置的时候发现,如果基于同一个平台同时去做EV和增程的话,一定会顾此失彼,两个都没办法做到最好。”

最终李想拍板做增程,理由是必须把一款车做到极致。

或许是源于对未来的焦虑,不久前李想透露的最新产品策略似乎不再把爆款单品作为重点,而是

将重心放在了布局更多产品以抢占各大细分市场上。

“理想未来将在每10万元价格区间放一款重量级产品,同时有纯电和增程,与 iPhone 非常类似,针对不同的价位,借助一套有效的技术平台,推出不同的Pro、Pro Max、MINI等一系列不同产品,在不同的价位,精准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如果说企业战略随着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还能让人理解,那么此前理想“食言”推出改款车型的操作,则让其遭遇到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

去年5月,李想在社交平台发文:如何打造一辆让家庭更幸福的智能电动车?2021款理想ONE来了。

不过新车上市后理想并没有因产品本身而受到更多关注,反因疑似“故意欺瞒”消费者,登顶热搜。

因为一些理想汽车的销售明确向车主承诺,当年不会推出新车。

更为关键的是,这次改款车型对各项配置做了全面提升,而老款车很多功能已无法通过OTA升级实现,比如驾驶等。

随后理想汽车官方回复:“公司有严格的产品更新流程,新的产品信息在没有最终确定前不会告知一线团队,因此在对既有车型的销售上没有任何事实的虚构或恶意隐瞒。”

但不少老车主仍气不过,跑到李想微博下刷屏:食言而肥!

李想也始终没对此事做出过任何解释。

NO.3[ 写在最后 ]

理想汽车是李想的第三次创业,也大概率是最后一次。

他在媒体面前说,自己想体验管理1000亿美元公司的感觉。

扩大团队便成了当务之急,传言去年最疯狂的时候,理想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招进了1900人。而2021年全年理想员工总数多了近2倍,一年新增7720人。

更多的新车也被提上日程。

6月21号,理想的第二款也是旗舰车型L9正式发布。

有意思的是,理想汽车官方微博为了预热举办了一场转发抽送Switch的活动,而一向以抠门形象示人的李想本人则转发评论道,”抠门,只给一台,没诚意。“

所以再次回到前文中的灵魂发问,到底哪个才是最真实的李想?

或许罗永浩的话更具有代表性:个人影响力对创业的作用只在于早期品牌热启动,

最终能否做成优秀企业,还是要靠企业家的综合能力。

本文参考:

《千亿美元背后的焦虑:李想不愿让王兴张一鸣失望》

《理想汽车6周年》

会说话的老板,“不召回”的理想ONE

“裁员”二字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车企每位员工心中的梦魇。

的确,当我们听到连特斯拉都要全球裁员10%,很难不让人顿感 汽车 行业真的“凛冬”将至。

在特斯拉之前,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相继被爆出“人员优化”新闻,实际上也已烘托出了行业一片愁云惨雾的氛围。

一般来说,“裁员”是指裁掉特定的对企业不合适的人,这当中的原因不外乎就两个:一是是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二是企业业务需要进行调整这两种。

好比蔚来在2019年就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裁员。彼时蔚来 汽车 创始人李斌发内部邮件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将减少1200个工作岗位,目的是为了对公司运营效果进行优化及提升。

对于当下销量节节暴涨的造车新势力来说,即便它们当中目前能实现盈利的仍寥寥无几,但迫于资金压力而进行裁员的需求似乎还没有那么紧迫,毕竟他们手拿的现金流还十分充足;为此,他们裁员更多是出于人员结构调整的需求。

功夫 汽车 看到,不仅是特斯拉中国仍在持续招聘,并没有受到其全球裁员的影响,目前像理想、小鹏和蔚来旗下软件算法等研发岗位还在继续招聘,而且需求还不少。

一边在减,一边在增,在车企这场“人员优化”的调整中,到底折射的是怎样一幅新的“众生相”?到底面对未来愈发剧烈的竞争,车企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

(1)人员“优化”进行时,都是急速扩张惹的祸?

6月3日,因马斯克嘴中说出的一则“全球裁员10%,并暂停全球招聘”消息,让其单日股价急剧下跌超过 9%,市值蒸发了超过 700 亿美元。

虽然这已并不是第一次马斯克为其鲁莽的言论“买单”,但他随后还是紧急在推特上“救火”,称特斯拉整体员工数量将在未来一年有所增加,只是正式工数量将 “趋于平稳 ”。

事实上,在“裁员 ”消息出来前,马斯克已经开始使出各种手段“倒逼”员工离职。例如他要求所有保持远程办公状态的员工每周必须到岗 40 小时,否则就“离开特斯拉 ”。

那么,真的连特斯拉也撑不下去要裁员了吗?

据马斯克自己的说法,这次公司裁员集中在中层而非基层,并不适用任何实际生产 汽车 、电池组或安装太阳能产品的员工。同时他还表示,这将有助于特斯拉企业管理更加扁平化。

的确,对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的特斯拉来说,如果真的要“裁员”,向基层员工下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建厂、投产等工作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特斯拉全球的员工数量增长了近5万名,一直处于高速膨胀阶段。

为此,不难看出,过于快速的招人,也难免会留下一系列的“后遗症”,例如当中想必也不乏存在诸多“尸位素餐”的员工,从而影响特斯拉内部的工作效率。

同样类型的情况似乎还存在于像“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身上。

过去几年间,“蔚小理”的员工数量也出现了剧增。有统计显示,去年三家员工总数较上年增加了近1.8万人。

“近两三年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热度升温,企业扩招也是常理之中,只是最近行业各种‘黑天鹅’频出,车企们也要重新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随之而来也就是一连串的人员架构调整了。”有业内人士对功夫 汽车 这样分析称。

功夫 汽车 看到,不仅仅是像特斯拉、“蔚小理”这样的车企对人员架构进行调整,实际上在传统车企内部也在不断上演。

拿比亚迪为例,2021年比亚迪的员工数量由2020年的22.4万人,增加至年底的近29万人。其中,生产人员的数量增长最为急剧,由近15万人增加到近22万人。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行政人员的数量出现大幅减少,由2020年的32750人,降至2021年的14264人,削减超过5成。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还有长安 汽车 。功夫 汽车 看到,2021年长安 汽车 在生产、销售以及技术等方面都加大了招人的力度,但在管理人员方面却缩减了447人,可见长安去年在人员架构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总体来看,目前被爆出的“裁员”新闻,实则多少有点言过其实。在行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当下,企业主动做调整,远比被动更好。毕竟企业倒闭对 社会 的影响和冲击更大,而通过正常调整与人员优化,让企业能活下来,对大多数 汽车 从业者来说实则是个利好。

(2)裁员难,招合适的人更难

在本次被特斯拉进一步激化的“裁员恐慌”中,我们实则也看到了 汽车 行业“矛盾”的另一方面——招人似乎或多或少面临着不同的压力。

在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员”的同时,特斯拉实际上也并没有放缓在中国的招聘进度。

刚在5月份,特斯拉中国就启动新一轮的招聘,“热招职位”包括车辆软硬件设计工程、动力与能源工程以及车辆工程等100多个新招岗位。

换言之,不需要那么多中层管理人员的特斯拉,实则更希望由更多工程师来补上这些空缺。而“蔚小理”显然也是打着这样的“算盘”。

据他们目前在公开招聘平台放出的岗位来看,技术工种的占比一般高达50%以上,其中以小鹏 汽车 为例,放出1113个招聘岗位中,技术岗位为642个,占比约为58%。

然而,目前行业里拥有相关背景的技术人员,正面临着“供需失衡”的境地,有的企业甚至开出百万年薪来抢人。

据BOSS直聘一份统计显示,2021年,造车新势力给出的平均月薪为15367元,相比2020年同期上涨21.6%。特别是一些与自动驾驶算法相关的职位,年薪甚至可高达百万元以上。

事实上,在 汽车 行业全面转型智能电动化发展之际,相关的智研人才根本不够用。因为车企招人时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局限在 汽车 圈内,他们甚至要跟谷歌、苹果、微软、华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进行竞争。

“ 汽车 行业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整体‘人才池’不足的问题。”威马 汽车 创始人沈晖在社交平台上指出。

“传统型IT背景人才对车辆的系统工程没有深入了解,而机械专业人才对于电子、传输等信息学科难以融通,更何况我们现在需要是这些知识深度融合的复合型需求。”魏牌CEO李瑞峰更是一语道出症结所在。

面对如今车企在招人时的痛点,行业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更容易与高速发展的新能源车企相匹配。

沈晖表示,目前 汽车 行业人才需求主要在智能美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三电领域,特别是数学人才缺口很大,100万都招不到好的数学大佬。

“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我们国内各大高校已经提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并立项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搭建了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平台。”李瑞峰表示。

在功夫 汽车 看来,除了吸引人才之外,车企如何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也是需要攻克的一大课题。这当中就涉及到车企内部从人员架构到管理机制,甚至再到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改变。

目前,我们看到像吉利、长城等中国品牌都已纷纷从内部机制上进行改革,试图变得更加“互联网思维”,自内而外全面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让合适的人才更能发挥其所用。

(3)功夫拍案

最近 汽车 行业“裁员”新闻频出,背后实则是行业新一轮调整下出现的“负面现象”。

事实上,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人员优化”,也是在变相说明之前招的人太多,这或许是企业高速发展必须承受之痛。如今趁着行业窗口期进行调整也无可厚非。

不过,在这轮人员调整,我们窥见 汽车 行业对未来人才的高涨需求之际,也看到了 汽车 行业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他们必须是复合型、战略型、创新型人才。

太难了!2023年,这些车企已陷入“生死局”!

连“召回”都说的这么高级,理想汽车,不服不行!

偷换概念,硬件升级=召回?

与李斌不同,李想每次都是话中有话!

11月1日,理想汽车官方发文称,为了降低早期用户在发生碰撞事故后前悬架下摆臂球头脱出的概率,理想汽车将为2020年6月1日及以前生产的理想ONE免费升级脱出力更高的前悬架下摆臂球销。

这与李想在理想汽车秋季沟通会上的表述基本一致。

会上,李想表示:“升级肯定是因为有缺陷,这很正常。但是这个缺陷跟正常行驶断轴是不一样的,理想ONE发生碰撞时断掉的概率超过正常车辆的平均值,如果没有发生碰撞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对于车主而言心里还是不安的,所以必须更换。”

据理想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计发生前悬架碰撞事故一共起,其中有10起发生了前悬架下摆臂球头从球销脱出的情况。

简单解读李厂长的话,理想ONE正常行驶没问题,只有撞了才会发生问题,对于不安的车主,理想汽车提供硬件免费更换项目!具体方案如下:

一、理想汽车将为2020年6月1日及以前生产的?理想ONE免费升级脱出力更高的前悬架下摆臂球销,从此前的35kN提升至50kN。

二、理想汽车将为车主免费升级底盘后护板,从玻璃纤维护板升级为金属护板,并做PVC涂层。

同时,理想汽车表示“经过升级,碰撞事故后的球头脱出率可降低到3%以内,达到同级车型的相同水平。”

仔细解读这句话不难发现,相比其他同级别车型,理想ONE此前的设计确实存在不足甚至是缺陷,而这也或许就是理想ONE频繁出现碰撞后"断轴"情况的根本原因。

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理想的“硬件升级”,不过就是“召回”的代名词!

咬文嚼字,“硬件升级”背后的秘密

有人说,咬文嚼字是为人智慧,也有人说,咬文嚼字是偷换概念。

我们以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裁员”为例,不同的企业都有不同的“修饰性”说法:

百度: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华为:放弃平庸员工;

阿里巴巴:为社会输送人才;

京东:淘汰掉因身体原因不能拼搏的员工;

蔚来:局部优化,提高运营效率;

科大飞讯:提前吃饭的员工,需要被优化。

那么,理想的“硬件升级”究竟属于哪一种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借用理想汽车销售服务副总裁刘杰的话来回答,“我们本次硬件升级其实也已经跟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报备和沟通,按照硬件升级的方式为用户升级,所以跟大家以前看到的那种由于车辆本身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和质量问题的召回是不一样的。”

刘副总裁话中有话,沟通过,不召回,是升级!

其实,运用“硬件升级”的说辞,理想并不是唯一一个,比如在2013年,马斯克在特斯拉身上也同样玩过这样的把戏!当时,Model?S频频自燃,给特斯拉的声誉蒙上阴影。

特斯拉事故

10月1日,美国西雅图的一辆Model?S撞击到路中央的金属物体,自燃起火

10月28日,墨西哥的一辆Model?S撞击、穿过了一道水泥墙后,自燃起火;

11月6日,美国田纳西州的一辆Model?S的底盘与掉落地面的拖车挂钩挂机后自燃起火。

不间断的事故,使得特斯拉股价连连下挫,两个月内从191美元跌至121美元,市值缩水80亿美元。

需要说明的是,就在不久前,特斯拉刚刚拿到了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为其颁发的五星级安全评级。如果Model?S被调查存在严重安全风险的话,那刚有起色的特斯拉必定会面临毁灭性打击。

为此,特斯拉CEO马斯克先人一步,推出“硬件升级”的方案,比如在高速驾驶时提高离地间隙,同时动手设计安装汽车底部的护甲。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示Model?S的“刚硬”,马斯克还针对Model?S的底盘做了护甲碾碎拖车钩、土块、电机的。

特斯拉挺过来了,相信理想也不会差太远!

知“错”能改,召回不“羞”

召回,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论!

比如在近期,特斯拉也启用了“召回”的字眼。

10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显示,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向总局备案召回,决定召回共计29834辆Model?S/X车辆,本次召回范围内的部分车辆,在经受较大的外部冲击时悬架部件可能存在断裂隐患,将更换改进后的悬架连杆。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特斯拉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召回。

对于“召回”,可能很多朋友都比较陌生,事实上,召回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我国的汽车召回数量也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自2004年原质检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召回流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中国已累计实施汽车召回2119次,召回缺陷车辆8010.2万辆,约占我国汽车保有量的30%。

所以对待车企而言,相比“打马虎眼”,“召回”才是车企最诚意的做法!

关于理想的这次“升级”,网友们似乎并不买单,甚至有人评论“重新定义冒烟,重新定义召回”……

写在后面的话

总的来说,理想还是一如既往的“嘴硬”,但就品牌推出的方案来看,“断轴”的问题应该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品牌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地推卸责任,或玩文字游戏,那么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用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理想是不是真的在用心造车,相信时间会给大家答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理想和蔚来都是一个创始人?理想和蔚来是什么关系

2023年的时钟已走过一个季度,对于蔚来、理想、小鹏、哪吒等第一阶梯的新势力车企而言,虽然亏损依旧存在,但在产品、销量、运营等方面都是积极向上的。而对于部分弱势造车新势力而言,这个一季度可能就不那么美丽了。

 ●爱驰汽车延发工资、季度销量不过百

最近,爱驰汽车人力部发布的《关于三月工资延迟发放的通知》显示,公司因客观原因不得不做出工资延迟发放的决定,但会给员工正常缴纳3月的社保、公积金

对此,爱驰官方表示:“虽然工资延迟发放,但公司运营一切正常”。但是通知中并未表明延迟的期限……且根据网络曝光的消息,爱驰去年停止了招聘事宜,内部对于供应商的货款也暂停支付。种种迹象表明,爱驰陷入了资金紧张困境。

爱驰汽车公司成立于2017年,2019年7月收购江铃控股50%股权成为最大股东,同时收获生产资质。2019年12月上市首款车型爱驰U5,终端认可度不高。2021年4月发布纯电动智能轿跑SUV爱驰U6,直到2022年才正式上市。整体销量不佳,曾经月均销量在400辆左右,今年更为惨淡,一季度销量或不足百辆。

 ●天际汽车停工停产

近日,网络曝光了一则天际汽车(长沙)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天际汽车停工停产通知》。《通知》称,鉴于公司资金情况和生产与销售影响,自2023年4月1日起,公司部分岗位实行停产、停工政策。停工停产期间,员工社保仍按照原基数申报。但在第一个支付周期后,相关员工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直至公司恢复生产。在此期间,员工可自行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并主动离职,需提前告知人力部并办理离职手续。

目前,天际汽车官方对此暂未有回应。有天际前员工透露,停工停产的消息基本属实。另有现员工透露,天际汽车上海总部自2月份起,已连续2个月没有发工资了,社保也存在断缴的情况。有员工选择离职,也有人选择观望。

其实在3月中旬的时候,网络上也传出了天际拖欠薪资的消息。停工停产也有迹可循,天际汽车建了4个厂,分别在湖南长沙、浙江绍兴、广西南宁和山东青岛,规划总产能超过22万辆。不过,南宁工厂和青岛工厂并未实际投产,绍兴工厂从去年开始就只存在维护设备等方面的工作,真正的量产是由长沙工厂来完成的。如今,长沙工厂也停产了,天际在生产方面基本等于停摆了。

●威马汽车经营异常

2022年年底,我们跟大家聊过一次威马,当时的它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不仅被判赔偿吉利控股700万,还被冻结了7652万。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威马实施了降薪举措,缩减门店数量。即便如此,工厂停工、裁员、拖欠经销商货款的负面新闻依然不断被曝了出来。到了2023年,威马资金断裂的事情,有了更加明显的佐证。

2023年,威马汽车员工的***讨薪之路从挂横幅开始,“企业高管不管职工利益,将何以立足于社会”、“企业拖欠工资可耻,职工的利益谁来管,还我血汗钱”等标语赫然立在了威马工厂的工厂门口。

2019年,威马汽车凭借着旗下首款车型EX5成功闯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甚至凭借它斩获了造车新势力单一车型销量冠军的头衔。可惜,到2021年,威马就与头部造车新势力拉开了差距,当别人冲击10万年销大关时,它的年销量还在4.4万辆。时至今日,产品不给力、更新换代跟不上、终端销量无法提升,这都是导致威马停工停产的关键所在。

 ●恒驰汽车风险重重

去年7月份,恒大首款新能源量产车型恒驰5正式上市,官方曾表示其订单量已经达到了3.7万辆,近日也推送了OTA升级,一切看似都是正常的。但恒驰汽车以及恒大集团却还是风险重重,日前子公司NEVS的“冬眠”同样震惊四座,连带着很多人对恒驰5的信心也是不足的。

3月下旬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集团在无法获得新增流动性的情况下有停产风险。但集团如能在未来寻求超过290亿元的融资,推出多款旗舰车型,并有望实现量产。那么,如果融资不到位,是否就意味着不再量产了?

有相关人士爆料,“位于广州南沙的恒大汽车城留守的工作人员已经很少,恒驰5生产基地的天津工厂也已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如果公司能够融资到位的话,接下来的车型还能够搏一搏。”据企查查显示,近日,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上海)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蒋孝军被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恒驰5是30万以内最好的纯电SUV”、“恒驰大卖已成定局”,这些在债务暴雷,深陷裁员、停工停产等不利传闻面前,说服力是真的低。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中国汽车消费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理想汽车公开毁约拿到offer校招生,此操作会带来哪些影响?

有网友对两大新能源势力戏谑:没有理想,谈何未来(谐音)。理想和蔚来的关系就犹如一对纠结的难兄难弟,在困境中抱团取暖,在激烈的市场中互相角逐。

有的人误以为理想和蔚来都是一个创始人,其实并不然。理想的CEO是李想,蔚来的CEO是李斌,但李想又投资了蔚来汽车成为其股东。也是因为股权人关系,让不少以为两者是同个创始人。

理想和蔚来是什么关系

刚开始说到理想ONE这款车,大家也都下意识的提及蔚来ES8,所以大家的潜意识连着可能是一家汽车公司所制造出来,但其实理想ONE是由车和家设计制造,蔚来ES8则是蔚来汽车设计制造,两者并不属于同一家汽车公司,因此理想和蔚来之间也就没有存在直接关系。

1、李想简介

在高中时对IT行业产生浓烈兴趣,并且在两年后的2000年就创建了泡泡网。2005年互联网之路扩张,创立了目前依然是中国汽车顶流的网站:汽车之家。在2015年创立车和家公司,并在2018年推出首款产品:理想ONE。

2、李斌简介

毕业于北京大学,高材生一名。在2000年创建易车公司。2010年带领易车,成为国内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汽车互联网公司。此外还担任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一职,在推动中国汽车发展方面贡献过力量。2014年,李斌拉动李想、刘强东、马化腾等多位大佬创立“蔚来汽车”,目前旗下有两款纯电动SUV车型:ES6、ES8。

理想汽车最新情况

2019年,理想耗资6.5亿元购买力帆汽车的股权,想不到被力帆遗留的债务问题买下了日后的“大坑”。接连几次被列为执行人,名声江河日下。自家的“增程式”被认为一定会被后电动汽车时代淘汰,性能宣传上也没翻起多大浪潮。

之后加上最新的新能源政策要求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内,而理想ONE售价为32.8万元,多出的部分不得不自掏腰包替用户买单,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总而言之,理想现在非常炸裂,形势实在是不妙啊。

蔚来汽车最新情况

蔚来汽车起初也是在走烧钱完犊子的道路,在过去的2019年也同样不好过,几乎整年在裁员、降低运营成本,最重要的是找到投资方。对于资本,资金链一断,很快就完蛋。李斌在4月29日下午,终于与安徽合肥相关企业达成协议,将总部落户合肥,同时融来了70亿元的资金,也让投资者占有了24.1%的股份。

这样一来,蔚来从“重症病房”转到“普通病房”,第一季度超额完成1万辆的目标,不过净亏损仍然有112.96亿元。蔚来能否在冬季到来前穿上棉袄很难说,但是它的眼光很独到。包括充电站的布局,二手买卖提供专门的渠道,车辆用“换电模式”不受30万门槛的新能源政策限制。整体比小老弟理想汽车好很多,不过与庄家的对赌协议中,蔚来距离10万辆的“安全线”还很远。

近期关注到理想汽车公开毁约校招生的消息,理想汽车在5月毁约了一部分2022年毕业的校招生的签约合同,其中不少人此前已经和理想汽车、学校签署了三方协议,准备等着毕业答辩结束后入职。

对此,理想汽车方面回应称,综合考虑各专业及岗位方向等信息,已推荐相关同学到其他业务岗位,重新进行调岗面试,对于没有合适岗位的同学,将提供赔偿一个月工资的补偿。

理想汽车公开毁约拿到offer校招生,尽管理想汽车方面已经协调岗位或者给予补偿,但是这波操作还是会有以下影响:

一、对于被毁约的校招生可能因此错过其他的机会,现在已经五月份了,校园招聘节点已过,社会招聘很少接受应届生,造成这些校招生的就业尴尬。

网友吐槽称,三方都已经签好了,现在被告知解约。还有半个月就答辩毕业了,这个点上哪找工作去,理想汽车真厉害啊,希望各位准毕业生们引以为戒。据该网友透露,不是裁个别人,整个部门都被裁了,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部门。

加上今年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原先的校园招聘岗位大幅缩水,今年的应届生人数又是往年最高的。本来被毁约的校招生手拿理想汽车的offer,应该是对迈入社会的应届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职场生涯的开端,没想到是被上了一课。

二、除此之外就是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业务的发展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理想汽车5月10日刚刚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其营收为95.6亿元,同比增长167.5%;净亏损1090万元,较2021年同期亏损3.6亿元大幅缩小。但同时,理想汽车预计Q2增长放缓至40%以下。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佼佼者,理想汽车也正在承受压力。业内人士指出,造车新势力仍处于烧钱阶段,每卖一辆车都是在倒贴钱,高昂的研发费用和人力成本必须“内部刹车”。

理想汽车公开毁约拿到offer校招生这一,估计也是基于目前净亏损、疫情对生产产能影响的前提下,不得不对业务发展作调整。

总得来说,今年经济大环境不是很理想,很多企业通过裁员、降本增效、业务调整等方式进行自救。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立于行业领先,保持优势,所以对企业来说还是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标签: #理想

上一篇北京小客车摇号查询日期-北京小汽车摇号时间查询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