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吊打特斯拉-华为市值高还是特斯拉高

tamoadmin 0
  1. 大|公|司|会|一直|变大吗?
  2. 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贾跃亭发文祝贺,你如何看待他的举动?
  3. 华为要造车了?不!其实有更大的野心
  4. 围剿特斯拉!华为第一辆车来了,智能汽车超级大爆发
  5. 未来几年,阿里巴巴的营收会超越同样高度发展的华为吗?
  6. 与华为合作,广汽迎来拐点?

随着华为的深度入局,在一些核心环节,例如芯片研究、人工智能设计等方向,“国产”的要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与诸如特斯拉等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人间清醒任正非。

不造车!不造车!不造车!

华为吊打特斯拉-华为市值高还是特斯拉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短短27个字符,折射出了一位76岁“霸道总裁”的决绝。至此,也为华为近几年甚嚣尘上的造车言论划上了一个休止符。

不造车的华为未来将集中注意力在汽车行业的哪些版块呢?

11月25日,在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文件内容显示:“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该文件的签发人正是任正非,同时文件末尾处还标注“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由此推理可知,江湖上至少有3年的时间不会传华为造车这事了。

华为吊打特斯拉-华为市值高还是特斯拉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为什么说“人间清醒任正非”,原因很简单,华为“不贪心”!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同时踏入一条河流,自然也不会有企业能囊括这世间所有的行业。当然,没有不代表不想,比如蚂蚁集团,吃穿住行,要啥有啥,另外,它估计恨不得全世界就只有它这一家金融企业,也恨不得小蚂蚁的股价冲出地球,走向系,结果遭“反噬”!

但凡大蚂蚁有点实业支撑着,我也不会如此地落井下石,这也真是拿着2100元的工资市井着2.1万亿市值的心。相比大蚂蚁,华为之所以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民营企业,和它是一家实打实的企业有着莫大的关系。

就拿研发举例子,华为过去10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4,850亿,仅2018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就达到1,051亿元,这个研发投入的力度是什么水平呢?在全世界企业研发投入最多的的10家公司中,2017年华为排在世界第8位,2018年上升到世界第5位,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

华为吊打特斯拉-华为市值高还是特斯拉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投入研发带来则是颇丰的收获。2018年华为的各项专利申请世界第一,其中5G专利技术占比世界第一,比美国的高通还要多,现在华为平均每天申请8个各类专利技术。一家能让美国政令反复无常的企业,足以受到尊敬。这样的华为,我相信,只要它想造车便可以造得出车来。事实也是如此。

“特斯拉现在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到。”

分管消费者业务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近期表示,华为在汽车领域已经进行了长达7年多的探索,目前在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方面与全球多家知名车企有着广泛的合作。

既然华为如此厉害,为什么不造车呢?这里我将进行一番结果导向也就是俗称的“马后炮”分析

造车,弊大于利

从车市大环境来说,现在造车并不是一件很乐观的事情。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乘用车市场累计批发销量1518.7万辆,同比下降10.1%,今年累计净销量同比减少170万辆。即便如此,中国目前的销量表现在全球来说也是最好的。欧洲、北美洲今年前9个月同比下滑分别为29%、19%,放眼全球来看,预计今年会跌掉一个欧洲的年销量(1500万辆左右)。

早在多年前,有专家称中国汽车销量将突破4000万辆,不过回顾这几年的中国车市,2017年则是巅峰,销量达2887.9万辆,随后便分别为2808.1万辆、2576.9万辆,而今年预计在2400万辆上下。目前来说,在疫情与全球经济进入下行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不仅中国车市回不到2017年的状态,全球车市更是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恢复。此时介入造车,对于华为来说并非明智之选。

虽然现在特斯拉能做的华为都可以做,但它不一定有特斯拉一样的热度与销量。就连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等巨头在新能源领域都无法与特斯拉抗衡,华为又有何底气与之较量?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是“特斯拉粉”,但u1s1,特斯拉目前是踩着风火轮扶摇直上,连风水学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另外,从华为本身优势来讲,通信技术才是其专长,尤其是在5G技术支持下,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技术将得到质的改变。有人说华为可以造手机为什么就不能造车呢?原因很简单,手机涉及到的上下游产业并没有像汽车所需要的那么长,光从手机和汽车的体积就可以浅显粗暴地得出结论。

华为连生产手机都被制裁,主要是在芯片方面,虽然华为可以自己设计芯片,但是它不能生产芯片,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够卡住华为命运的咽喉的原因所在。现而如今眼目下,生产手机都已命运多舛,造车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工厂、配套设施等都不是小金额可以解决的,即便以华为去年627亿元的净利润来算,对于造车所要烧的钱来说也是远远不够,毕竟“200亿元”只能揭开造车的面纱,600亿也不过只能揭三次面纱而已。

都知道汽车是成规模效益的,只有达到一定的体量,才能够赚钱。做得好的如丰田,2019财年的纯利润为20,76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68亿元),这是它在全球卖了1000万辆新车才赚来的;来看看宝马集团,2019年净利润为50.22亿元,销量252万辆;说说新能源的翘楚特斯拉和蔚来,2019年在净利润方面各亏损8.62亿美元、112.95亿元。虽然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今年风光无限,但也抹不掉它们曾含泪嚼窝窝头的时光。

再加上华为又不想被资本操控,这样便无法为造车提供更多的资金,即便华为每年都能够实现600亿元以上的净利润,但押上身家性命全拿去造车,那就跟地主家的傻儿子没什么区别了。所以“造车不是你想造,想造就能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地方主体责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另一份文件则要求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加大关注,要想进入整车领域,目前来说很有门槛。如此一来,华为利用自身优势,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是最好的选择。

做中国的“博世”

说起造车,博世比华为更有发言权,但博世至今都没踏入整车造车领域,但它却是车企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供应商。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整车厂在给发动机厂打工,而发动机厂在给博世打工”。还有媒体曾这么描述:“世界上一半汽车的燃料导入系统和刹车系统是博世提供的。”作为汽车产业链最上游的技术型企业,博世不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手握高额利润。

虽然博世的名气远不及奔驰、宝马,但它的产品和技术却是这些德国战车驰骋天下最重要的保障。可以说,没有博世,就没有德国卓越的汽车工业。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一家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企业,它可以在朝代变革的竞技场上和硅谷的新创企业一样快捷有效。这就是“术业有专攻”为其带来的战斗力。

如今华为已坚定决心不造车,那它势必要成为上游的技术提供者,这与博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之目前博世正在从一个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向IOT公司转型,二者狭路相逢也是迟早的事情。

或许华为与博世的竞争早已开始。就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门Stefan?Hartung透露,今年博世将继续在“三化”新技术领域投入超过10亿欧元。其中包括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电气化交通领域投资5亿欧元,在自动驾驶领域投资超过6亿欧元,并投资1亿欧元用于互联化交通解决方案。

今年10月30日,在华为Mate?40中国区发布会的最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正式宣布推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

“HI带来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我们继承华为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并追求跨越式技术发展,实现领先与超越。我们相信新模式一定会开发出好的智能电动汽车,实现品牌向上,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HI”主要关注的是目前的电动汽车智能化所有难点,包含了1个架构,5大系统,30余个零部件。其中,车载系统“HiCar”已合作150余款车型,包括沃尔沃、吉利、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主流品牌。华为预计,2021年,HiCar将在500万辆车中进行预装。

就在前几天,长安汽车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包括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和一个超级?“人车家”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显然,华为负责的是智能技术版块。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华为汽车电子销售额有望在未来十来年的时间内达到500亿美元量级。这同样也将利好国产智能汽车的产业链。随着华为的深度入局,在一些核心环节,例如芯片研究、人工智能设计等方向,“国产”的要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与诸如特斯拉等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文/甘芳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公|司|会|一直|变大吗?

文:懂车帝原创 张屹鹏

[懂车帝原创 行业] [懂车帝原创 2021上海车展] 编者按: 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汽车 新四化浪潮的席卷下,全球 汽车 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值 汽车 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风口之时,又一年的上海国际车展即将来临。 懂车帝将推出围绕“拥抱变化” 这一主题的系列报道 ,对中国 汽车 产业在2021年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展望, 此篇为系列报道第10期:《问题来了!买特斯拉,还是买蔚来、小鹏、理想?》

对于题目中的问题,不知你是否也纠结过?

有人说,当然是买特斯拉,这可是正经的外资豪华品牌,开出去倍儿有面儿;有人觉得,除了牌子,其它方面我也不懂,不过是看哪个好看,哪个续航里程长罢了;还有人直呼,网上那么多失控的事儿,可绝对不能买特斯拉!

各有各的理由、各执各的看法,没有对错,但终究得有个理儿:如果我想买个适合自己的品牌和车,到底应该选哪个,这些品牌到底靠不靠谱,谁更厉害?

先说说特斯拉的几点强势之处。

首先,特斯拉坐上全球车企市值王位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后面的丰田、大众等与其相距甚远,如果说哪家车企在当今最炙手可热、最风光无限,特斯拉若称第二,没人敢居第一。

看到这一定有人会反驳,排在特斯拉身后的那些车企,销量数据上秒杀特斯拉的一抓一大把,后者2020年近50万辆的交付成绩难称是王者。没错,但销量这个事儿,要看数字,也要结合背后的时间和行业趋势一起看。

美国东部当地时间2020年6月10日,这一天值得每一个 汽车 人记住。特斯拉,这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电动车翘楚终于从“跟跑”变成“领跑”,股票价格创下每股1000美元的新高,市值超过1800亿美元,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 汽车 制造商。

重点是,当时的特斯拉年仅17岁,而丰田已成立87年。

10个月后,乘联会公布2021年3月份中国市场 汽车 销量,特斯拉共售出35,478辆,再次刷新了在中国单月销量的最高纪录。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又实现了销量同环比双增长,较去年3月同期销量增长207%,较上月增长94%。

具体到车型,特斯拉Model 3的销量为25,327辆,环比增长85%,同样创造该车型在中国市场月销量的最好成绩;上市不久的Model Y单月销量首次破万,达到10,151辆,环比增长119%。从首批交付到月销量破万,Model Y仅用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

年轻的特斯拉已在纯电动车市场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领军者,如今的特斯拉完美拿捏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出一款爆一款,在刚刚开幕的2021上海车展上,特斯拉展台依旧是最火爆的展台之一。这个局面带来了很多现象,很多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被进一步挖掘,同时随着市占率的快速提升,特斯拉品牌车型的保值率也持续走高。

有没有不买特斯拉的理由?当然有,特斯拉并不是神一样的存在,在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的“初心”中,它似乎无法兼顾所有。

“其实案例比例是非常小的。”

上个月,懂车帝曾独家专访了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她在回应关于“失控”的质疑声时回应说,特斯拉会非常认真地去处理每一次事故,“目前为止,我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说,大部分事故都还是存在一些误解的。”

“比方说冲到卫生间的那个车,我们后来复原了当时的场景,你拿很多车去现场,都会冲到卫生间,为什么?因为地上有大量的水,并且时速是在20公里以上,再加上地下停车场的路面特殊性,驾驶员急踩刹车事故就会很容易发生。不是车失控,而是地太滑。”

陶琳直言,从设计逻辑来讲,我们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有非常有信心的。从车上的数据看,很多数据都可以显示事故发生时你到底是踩的刹车,还是踩的是电门,“踩错踏板其实是交通事故中一个相对也比较很常见的错误。”

解释有了,但得承认,这些负面声音对特斯拉是有影响的。

即使忽略上述因素,特斯拉也需面临很多“潜力股”的挑战。比如Model Y面对ES6、Model 3面对刚刚公布价格的极氪001等,而极狐拉来了华为后,网络上尽是各种“特斯拉这下完了”、“特斯拉被华为吊打了”的声音,王兴甚至称,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特斯拉在短时间内依旧会大卖特卖,这是事实,但随着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对手实力越来越强,特斯拉的优势也将变得不那么突出,差异化竞争之下,你需要在从心和理性之间做出选择。

“恭喜蔚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里程碑。 ”

4月10日,马斯克的这篇微博让自己的单篇微博点赞量刷了新高,他突然对“蔚来10万辆里程碑”的祝贺让很多人没有想到,也让万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来看看蔚来的市场表现。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蔚来3月交付7257台,创 历史 新高,同比增长373.4%,环比增长30.1%。蔚来一季度共交付20060台,首次达成单季交付超2万台,同比增长422.7%,环比增长15.6%。

还有组数据很有意思,在2021年第一季度高端品牌成交价方面,蔚来一季度平均成交价达42.8万元,排名第四。排在蔚来身前的为保时捷、路虎和奔驰,身后尽是宝马、奥迪、雷克萨斯等大佬。

关于蔚来与特斯拉产品之间的差异点,本文不做赘述。蔚来之所以被广泛看好,除了销量外,“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思路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磁力。

车展前,蔚来搞定了中石化,在中石化朝英站落成了全球首座蔚来第二代换电站。这个重磅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官方称,蔚来第二代换电站是全球首个量产实现车辆自动泊入的换电站,是由软件定义的端云结合的智能换电系统。第二代换电站全站共布置239个传感器、4大云端系统协同作业,全面深化视觉识别技术应用。对于用户的好处是,无需下车,在车内即可一键启动自助换电。

或许,也就只有媒体和网友喜欢把蔚来与特斯拉视为死敌,在李斌眼中的对手实际上BBA和苹果,对于马斯克而言,蔚来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但绝非势不两立。

与特斯拉“势不两立”的,或许是另外一家新势力——小鹏 汽车 。

马斯克:小鹏 汽车 使用的是特斯拉旧版本软件,并且还偷了苹果公司的代码。何小鹏: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

......

小鹏 汽车 与特斯拉、何小鹏与马斯克,“它们”与“他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4月14日,全球首款量产激光雷达智能 汽车 ——小鹏P5正式发布。对,你没看错,小鹏P5的当家本领,就是马斯克瞧不上,甚至唾弃的激光雷达。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马斯克“特意”挑在小鹏P5发布前公开了一系列车型配置升级信息,其中包括Autopilot和全自动驾驶(FSD)套装将升级为基于摄像头信息捕捉的系统。换句话说,特斯拉全系车型未来将不会再用到雷达等传感器。

对于消费者而言,小鹏P5似乎不会和Model 3在同一个候选池子里,前者上市后将对位广汽埃安Aion S、比亚迪秦PLUS EV、几何A等车型,当然还有传闻中的“Model 2”。对于不愿意掏更多银子买Model 3,但又对小鹏 汽车 的品牌有认可度、对智能化有强烈需求的消费者,小鹏P5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差异化选择。

相较蔚来、小鹏,理想与特斯拉的对位并不直接?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今年1月,理想ONE交付了5379辆,同比2020年1月增长355.8%,但环比下降了12.2%(2020年12月:6126辆),没有延续12月创单月交付量新纪录的良好趋势。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势力三强的另外两家高歌猛进。年初传言"因国产特斯拉Model Y降价被大量退单"的蔚来1月共交付新车7225辆,连续第六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同时,小鹏 汽车 1月份总交付量为6015辆,连续第三个月刷新了 历史 最好交付成绩。

在理想的1月成绩单出炉前,业内就有“理想ONE才是受Model Y降价影响最大车型”的说法。有分析认为,两款车型的价格出现了高度重合,特斯拉Model 3 Performance(33.99万元)和Model Y长续航版(33.99万元)会从性能和空间两方面分别对理想ONE(32.8万元)形成冲击,两项指标都想要的消费者则可以等Model Y Performance(36.99万元)。

不过,李想的野心却很大。

2月下旬,网络上曝光了李想发布的一封内部信,他直言,“理想 汽车 2025年的战略目标: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业。”

有一点必须要说清楚,无论买哪个品牌的车,对于这些专注于新能源 汽车 的车企都是一种胜利,一种来自对奋斗之源的认可。正如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负责人朱晓彤的那句总挂在嘴边的话,“只要不选择燃油车,就是我们所有人的胜利。”

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贾跃亭发文祝贺,你如何看待他的举动?

美国股市有只大牛股特斯拉,市值8000多亿美金,力压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大 汽车 公司,去年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取得了7倍的涨幅!!我们大A股也有只大牛股贵州茅台,市值30000多亿人民币,超过了贵州省的GDP,15年以来涨幅26倍,目前已经是A股第一大公司。

目前大家都认为强者恒强,大公司的规模会无限膨胀,市值会无限增长,因为有各种因素。

比如

收割其他中小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了,

规模经济效应了,

有较强的研发技术壁垒了,

国际化了(可以把生意做到全球)等等。

但是真的就没有什么力量来制约大公司不断增长了吗?

有人说,有,反垄断法。

要知道,反垄断法最早是从美国来的,美国这么多年反垄断真的把巨型公司给干爬下了吗?显然没有。

美国的大公司规模还在增长,最明显的就是微软了, 反垄断对它有用吗?

那么,就有人会担心,未来这个世界会不会被这些巨型公司所统治。

因为这些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控制的越来越多,而且跨国界,对各国可能有巨大影响力。

全世界人民都会沦为这些大公司的打工仔、负债者或韭菜。

我倒没怎么悲观,我认为巨型公司 不会无限增长 制约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那就是管理半径。

企业就是一种经济组织,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管理半径,当组织的规模超越了其管理半径的时候,该组织就可能走向衰落,走向增长的反面。

管理半径只所以重要,我们可以从上市公司的招股书或年度报告的风险揭示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公司都会提到公司的管理风险,只是大多数投资人会忽略这一风险.

而只有最后出了事情,大家才意识到公司的管理可能出了问题,(比如并购的公司出现商誉减值、对子公司管理失控,核心员工流失,基层干部***腐化等。)

我很难给出管理半径的清晰定义,但我可以借用一下 著名经济学者科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给出的一个概念“交易成本” 来做一简单说明

交易成本可以理解成为达成一项需要的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等等。

当一家企业内部发生的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开始大于直接从市场上购(外包)的成本时,它的管理半径就到头了。

科斯用更学术的语言来表达, 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与市场化的交易成本的对比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举一个美国大公司的例子。

好像是IBM吧,同一家公司不同部门进行文件的传递,一个在5楼,另一个在10楼,文件的传递需要2-3天的时间,但是把这个业务外包给联邦快递(UPS),文件早上发出去,下午另外一个部门就可以收到!

还可以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

比如一家10个人规模的公司,员工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敲总经理的门,问题可能很快得到 接近 ;但是一家几千人的公司,前线的生产人员发现问题,要首先向班长汇报,然后班长向组长汇报,然后是科长,然后是主管副总,最后才可能是董事长,甚至根本到不了董事长那里,这么多环节,信息可能会发生漏损, 或则 被扭曲,而且时间 拉的 很长,问题可能根本得不到解决。

前段时间发生的华为离职员工被拘,也表明了华为作为十几万人的大公司,也接近了其管理半径。

本来算是一件为公司提合理化建议的小事,演变为大公司利用公权力打击弱势员工的丑闻。

我认为这很正常,公司变大了,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管理半径决定了一个企业最大的规模, 同是 也决定了其最大的市值空间, 那么有那些因素决定了管理半径的大小呢?

我总结了至少有这4个方面的因素:

企业的商业模式;

企业的管理者素质;

企业的管理工具和手段;

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有时候就像企业的DNA一样 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半径。

比如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天生会产生巨型公司,这是其商业模式决定的。

互联网具有强烈的网络效应,平台经济效应, 天生适合大公司生存,而不适合小公司。 比如社交软件,社交本来就是为了方便,但是如果大家都用不同的社交软件,交易成本势必很高,最后必然天下一统。

软件行业也是如此,大家熟悉了一套软件后,通常不再原意划更多的时间或成本来学习使用另外一套软件了,哪怕你的效率更高。

这就形成了路径依赖,而软件的***成本几乎为零, 这样的商业模式当然会奖励第一名了,所谓“赢者通吃”。

之前笔者写过《牛股如何练成的》系列中提到商业连锁行业和消费品行业都容易出现牛股,也是跟商业模式有关。

商业连锁其实就是可以低成本的***,提升了你的管理半径。

比如绝味从原来的几千家店面,现在已经到了10000家,而且还在扩张。

消费品尤其是可以标准化的消费品, 一方面可以大规模生产,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营销,建立品牌优势,占领消费者心智 (让消费者在多个商品中选择通常是很痛苦的)。

所以大部分消费品公司都会打造一个 爆品,成为自己盈利的主要来源。

比如飞天之于茅台,水晶瓶之于五粮液,国窖157之于泸州老窖,特仑苏之于蒙牛。

白酒和调味品能成为资本市场最受宠的板块不是偶然的。

而房地产却不行,为何?

房地产做不到标准化, 一个楼层的房子朝向不同,价格都不一样,所谓一房一价,交易成本非常高。

平安保险非常推崇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模式,其实这是有问题的。

因为华夏幸福不太可能把在固安的成功低成本地***到其他城市,毕竟各地的官员水平不一样,经济产业环境不同,你的管理半径根本达不到。

再来比较一下养殖股里面的牧原和温氏 ,牧原之所以有远高于温氏的市值,除了业绩好之外,重要的是 牧原的商业模式更能简单***。

而温氏的公司 加农户模式 ,农户要一家一家谈,每个村镇的情况还不一样,管理起来也比较困难,这就制约了它的管理半径,所以温氏现在搞养殖小区,说白了也是在部分学习牧原。

总结一下,通常 可以标准化,可以低成本***,对消费者有粘性(切换成本高) 的商业模式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增加管理半径,适合大市值的公司。

企业的管理者素质

在同一个行业有大公司也有小公司,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层的素质决定的

比如连锁火锅行业的龙头,海底捞有4000多亿的市值,而很多小的火锅店能有几十家店已经很不错了。

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其管理半径。

国外最著名的CEO杰克韦尔奇,曾经把通用推到世界第一大公司的宝座,辉煌时期的通用曾经在十几个领域都是龙头老大或者老二,但是他的继任者与他相差甚远,很快通用就衰落了,目前已经被剔除出道琼斯工业指数了。

管理者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 降低组织的内耗,使得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而内耗是随着组织的变大必然会发生的,就像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一样,自然万物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组织亦不例外。

管理学***彼得·德鲁克说 “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好的管理者一定是可以把企业的内耗降到最低,使得组织的规模不断壮大。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当时的第一大党。

要枪有枪,

要人有人,

要钱有钱,

而当时的***还很弱小,人少地盘小,没,别人不看好,但最后的胜者却是***。

很重要的原因是***内部山头林立,利益错综复杂,内耗十分严重,

而弱小的我党,从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后,逐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清理了党内的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消除了内耗,

大家有力往一块使,最后战胜了貌似强大的***。

直到现在, 集中力量()办大事, 仍然是我国体制的一大优势。

企业的管理工具和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日益先进。

比如办公信息系统,客户管理软件,电子邮件,及时通讯软件等。

这必然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扩大企业的管理半径。

巨型公司通常都是这些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的受益者。

想想在科学诞生之前,一个手工作坊能组织十几个人劳动已经很不容易了,而目前现代化的工厂可以动辄组织上万人一起合作劳动。

沃尔玛诞生后,革了很多百货公司的命。

除了它是商业连锁的模式外,还在于 它最早应用了先进的信息化工具。

比如给所有的商品打码,跟上游的供应商联网,将所有分店的物流信息渠道管理系统整合起来,总部可在1小时内对4000多家分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量、上架量和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

沃尔玛之所以能如此高效,管理半径如此之大,在于其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最早也最充分。

这个据说是因为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年曾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机构,非常重视对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不得不说, 历史 上我们做为一个中央帝国能管理数百万土地,统治数亿万人民。

在于 我们很早就(秦始皇时期)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礼仪,甚至统一了思想(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还有 就是建立了举世无双的驿站体系(邮政系统)和文官系统(科举制),这在农耕 社会 ,这是当时最有效的信息沟通工具和管理手段了。

因此 我们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中央帝国。

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毫无疑问, 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扩大企业的管理半径,提升企业的规模。

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可以迅速壮大,几年的发展相当于传统公司几十年的发展,

比如2010年起步的 小米没几年就敢挑战曾经家电业的巨头格力电器。 主要在于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期权激励制度,可以在公司缺钱的时候吸引高端人才,优秀人才来你这里干, 不是为了工资,而是为了将来可以拿到的股票,

公司规模迅速做大之后,上市融资,然后等股票解禁,最后财务自由, 这才是大家奋斗的源动力。

而传统企业仅仅靠发工资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发股票,由于股价长期不涨,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自然就留不住人才。

海底捞之所以成为餐饮行业最大 的上市公司,其合伙人制度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有的员工都不仅是给老板打工的,同时也是老板的合伙人,店面的经营业绩和每个人都有关系。大部分人都拥有股票,股票市值的表现也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大家都不会偷懒,当然你的管理半径就可以延申。

新能源车的龙头特斯拉也是如此 ,一家发展10多年的新兴 汽车 公司已经超越了所有传统 汽车 公司的市值,公司还在亏损,肯定发不了高的工资。

马斯克本人也主要是拿的股票期权,光靠类似空头支票的期权奖励就能吸引来优秀的团队为我所用,短期看其规模还触碰不到它的管理半径。

反之,差的激励约束机制,会抑制组织的发展。

比如很多地方国企处于很好的赛道,也能招牌到名校毕业的学生,但是规模就是做不大。

因为大家缺乏进取之心,干的好是大家的(国家的),干的差自己受处分(背锅),做决策经常是议而不决(怕担责任),丧失发展机遇。

最后市场给你的市值空间就是不高,这也反应了市场对公司管理半径的担忧。

最后,

回到题目中的灵魂之问,

大公司会一直变大吗?

我认为不会,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就连马云也曾经说过,希望阿里能活到101岁。

因为真正的百年老店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公司最后都会消失。就像道琼斯工业指数中的权重股,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大公司之所以不能一直变大, 主要就是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管理半径,你一旦超越了自己的管理半径,你的发展就会受限。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公告里讲的公司面临的管理风险其实是实实在在的。

资本市场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线性思维的, 贵州茅台可以从300亿发展到3万亿。

那么很多人认为它可以永远涨下去。

而我们作为理性人要考虑的是它的管理半径能支撑现在的规模吗?

或则说,公司现有的管理水平能最多支撑公司到多大的市值空间,限制它管理半径增长的因素是不是越来越多。

不要忘了最终熵是永远增加的,企业最后都会消亡!

《道德经》云: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半径,这一段欣欣向荣,但一旦超越了自己的管理半径,必然会走向反面, 前半段是人之道在起作用,而后半段是天之道在起作用。

华为要造车了?不!其实有更大的野心

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贾跃亭发文祝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1.贾跃亭也是做新能源汽车,看到特斯拉的市值突破万亿,这让他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

2.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这会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板块,这对贾跃亭的上市公司也形成利好;

3.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贾跃亭也是从事这个行业,他想蹭特斯拉的热点,同时为自己的汽车做宣传。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欢。特斯拉外观非常漂亮,而且性价比也非常高,上海建立特斯拉工厂之后,让中国的消费者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这样的特斯拉越来越受欢迎。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贾跃亭发文祝贺,贾跃亭这么做主要原因还是特斯拉市值大涨,可以带动整个新能源板块的估值,这对贾跃亭的上市公司也形成利好;贾跃亭也想蹭特斯拉的热点,为公司免费宣传。

一、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可以带动整个新能源板块的大涨

投资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处于风口的猪都会起飞,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处于风口,这也会带动整个新能源板块大涨,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估值,贾跃亭的上市公司也会上涨,这让他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

二、贾跃亭这么做是为了蹭热点为公司宣传

贾跃亭也是从事新能源汽车行业,他自己的公司也在美国上市,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他发文祝贺,目的就是为了蹭热点,为公司免费做宣传。

三、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说明什么

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马斯克成为世界首富,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处于市场的风口,这也是小米,华为,恒大等很多大公司加入造车行业的目的,这也说明新能源汽车未来空间巨大,这个行业充满很多机遇。

围剿特斯拉!华为第一辆车来了,智能汽车超级大爆发

哈喽大家好!我是陈杰

刚刚过去的北京车展上,去过现场的朋友一定都会发现,华为不但搭建了一个大大的展台,还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汽车配件。不夸张的说,华为带来的这些东西,离造出一台整车也就只剩一个车壳了。

华为这是打算要造车吗?可华为却多次表示并不打算造车,去年的上海车展上,其轮值董事长在媒体的一再追问下无奈地说到:“我今天只说一句话,就是华为不造车,大家就不要再怀疑了,你再怀疑我就没办法了,是不是还要写个***?”

北京车展华为参展产品

搭了这么大展台,造了这么多配件,却又不造车,那华为这是到底要干啥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华为比造车更大的野心,或者说目标到底是啥。

有人说华为现在是因为形势所迫,才进军汽车产业。其实,2009年华为就开始研发4G网络的车载模块,2013年,华为又正式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去年,华为又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Business?Unit)。可见华为一直积极布局汽车产业。

可汽车是一个产业链十分漫长的行业,科技公司布局汽车产业的例子也很多,但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谷歌和百度在自动驾驶上占据了自己的地盘;阿里、腾讯在车机系统与应用服务上玩的风生水起;微软则主攻云端平台服务。在车载芯片上,英特尔、英伟达、高通等也互相竞争,唯恐自己被落下。

华为自动驾驶试验车

那华为进军汽车将主攻哪个方向呢?在华为看来,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华为的选择是全都要。华为内部规划了汽车云服务、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电动五大板块。华为也是围绕着这5大板块不断修炼内功的。

智能车云

未来的智能汽车都是离不端计算和服务的,智能车云可以通过对驾驶行为的分析,描摹车主和车辆画像,以此为车主和爱车提供个性化的用车养车服务。

智能网联

智能网联主要是指车载通讯技术,5G在车联网上的应用将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此外,智能网联还指车和车、车和人、车和交通设施、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也就是把车和整个交通和城市连城一体。

智能驾驶

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算是个后来者,但华为凭借自己在芯片方面的优势,为自动驾驶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此外,华为在车载激光雷达上也有所突破,华为在武汉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该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

车载激光雷达

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也很好理解,常见的智能座舱主要指抬头显示、语言控制、智能车机等。未来的智能座舱还将包括AR技术、AI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物联网可以让你在车里可以控制家里的电器,并对接各种网络服务。

华为智能座舱

智能电动

智能电动主要指电机和电池,华为不生产电机和电池,但是会为新能源汽车开发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等设备。北京车展上,华为就带来了一套包括电机、电控、减速器、车载充电机、高压配电盒等为一体的电驱动系统。

此外,华为还积极布局充电桩业务,当然,华为不是去建设充电桩,而是开发了一套名为HUAWEI?HiCharger的充电模块,这个充电模块可以理解为充电桩的大脑。作用就是让充电更高效、更安全。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这5大板块,基本覆盖了新能源汽车的大部分领域,?再买来电池,装上一个车壳,一辆车基本也就造出来了。

现在一些新势力造车企业,自己没有的工厂,找人代工都能生产汽车,那以华为现在的条件,为啥不造车呢?

造车并非华为所长

造车说起来简单,但相比传统的大厂,华为的造车经验和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而且,哪怕是几百亿,放在造车上都只能算小钱。

哪怕是特斯拉,无论是技术储备还是资本实力都是顶尖的。但即便如此,真到造车环节,特斯拉的车型依旧是做工差、质量问题多。

而且,华为的优势在于5G技术、在于芯片的算力、智能驾驶的研发等。至于建厂造车、卖车,这并不是华为的强项。如果贸然造车的话,就是用自己的短板,去和有百年积累的造车大厂们死磕,华为当然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不造车

才能是所有车企的朋友

华为在汽车领域所有的布局,研发的所有产品,最终的客户都是车企们。如果华为自己造车,那这些车企们就不再是客户了,而是全都变成了竞争对手。

北京车展华为展台宣传语

也正因为华为,入局但又不造车,所以华为才能有最广泛的朋友圈。今年5月份,华为联合一汽、上汽、广汽、长城、比亚迪、奇瑞等18家车企,共同成立了“5G汽车生态圈”,加快5G汽车的推出。

在去年的上海车展上,华为虽然不是车企,但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却被称为车展上最忙的人。给各家车企站台,签合作协议,忙得不亦乐乎。

不造车的华为,成了香饽饽。相反,知名零配件供应商麦格纳曾经试图收购,打算自己造车。结果被大客户大众汽车甩脸威胁。最终麦格纳因为多种原因放弃了造车,而和大众重修旧好。

麦格纳概念车

所以,不造车其实是以退为进,为的是把所有车企都变成合作伙伴。

汽车的未来

不在制造而在生态服务

70年代的时候,一辆车上的软件成本,只占了整车成本的2%左右。但根据相关研究,到2017年,这一比例就达到了17%,2030年更将上升到45%。

也就是说,建厂造车即便不能说是夕阳产业,也很难有太展空间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特斯拉去年销量只有36万多辆,但市值却一度超过了丰田和大众之和。

特斯拉Cybertruck

这充分说明特斯拉所代表的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等未来充满了无限发展空间。而传统车企即便产销量再大,但已经不代表未来了。华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坚决表示不造车,而是把重点放在未来有无限前景的智能汽车生态的打造上。

在汽车行业,除了丰田、大众等,在零配件领域还隐藏着非常多的幕后大佬。这些幕后大佬有多厉害呢?根据外媒的排名,2019年,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为德国博世,其营收为465.55亿美元,约3138亿人民币。基本相当于吉利、长城、比亚迪的营收总和。

这些幕后大佬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引领了全行业的发展。比如,ESP就是博世在1995年首先推出来的。到今天ESP几乎已经成了车辆的标配,甚至各家车企都把能拿到博世最新一代的ESP当做卖点。

在自动驾驶上,博世也是的大佬。很多自主品牌的自动驾驶系统,都是博世提供的,或者和博世共同研发的。

而华为的目标就是成为未来汽车的博世一样的幕后大佬。而且,在未来智能汽车时代,供应商的角色将比现在更加重要。有研究认为,未来的汽车只有30%的价值在于传统部件,而70%的利润在于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功能和全生态的服务。

也就是说,华为虽然不造车,但瞄准的却是未来汽车市场中70%的利润。

此外,华为不但不和车企抢饭碗,也不打算和幕后的大佬们抢饭碗。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5个板块,瞄准的都是增量市场,而非存量市场。不得不说,华为的这种做法,确实是个聪明之举。

中国汽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主车企已经初具规模。但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国产品牌还非常弱,甚至比整车厂和国际大厂的差距更大。

在2019年全球前10的汽车供应商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前100中,国产企业也只有7家。而文中我们也说过了,未来汽车的创新,大部分都集中在智能生态等软件层面的创新上。

所以,汽车零配件,也将是未来汽车行业竞争的重要战场。希望华为在汽车领域也能像在5G领域一样,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当然,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华为一样的汽车供应商,这样,中国汽车才可能真正的强大。

大家对华为布局汽车又不造车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未来几年,阿里巴巴的营收会超越同样高度发展的华为吗?

移动互联网,上半场属于手机。

下半场故事的主角将是 汽车 ,智能 汽车 。

华为的第一辆 汽车 来了!

4月17日晚, 汽车 领域再掀风暴。

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品牌极狐联合华为发布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该车搭载了华为全套的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具有城区高阶自动驾驶能力。

全系列用华为快充技术,充电10分钟,可以增加续航1公里。

售价为基础版38.89万元、高阶版42.99万元,预计今年年底交付。

在手机领域被美国频频针对之后,华为开始在 汽车 领域发力。

虽然不是自己单独造车,和车企合作,刚刚亮剑,就震惊了业界。

阿尔法S 华为HI版,它最大的亮点就是搭载了华为自动驾驶技术。

自动驾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但很长时间以来,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现在情况不同了,真正进入了实操阶段。

此次技术,已经完全达到了全程由车辆自行判断路面,实现了真正的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最核心的硬件:数据、高精地图、算法,构建一套数据驱动闭环的开放平台,旨在通过车云协同的能力封装、业内领先的标注能力,升级的虚拟仿真,安全合规的一站式云服务,协助车企零基础构建自动驾驶开发能力,降低开发门槛,提升开发效率。

华为的SoC将全部用可插拔的设计,基本就跟U盘一样,每三年升级一次计算芯片,不用换车也能提升车机性能。

阿尔法S华为HI版将搭载3颗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同时搭载算力可达352Tops的华为芯片。

阿尔法S 华为HI版搭载远距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匹配高精地图准确提取车道及红绿灯信息,通过不断机器自我学习、持续迭代,在路口控制表现更加接近人工驾驶,包括直行、左转、无保护转弯等功能。

华为依然表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对华为来说,阿尔法S华为HI版只是一个开端。

万亿市场,巨头纷纷入局

一部智能手机平均价格是2000元,而一部新车的平均价格至少能达到十几万人民币。

智能 汽车 ,毫无疑问是一个数十万亿,甚至上百万亿的巨大市场。

巨头们当然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

3月30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7亿元)。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4月6日,媒体纷纷报道,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

滴滴一直在自动驾驶领域默默投入。

早在2020年6月,滴滴子公司滴滴自动驾驶宣布与北汽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定制车型,专门用于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

创始人程维在D1发布会上曾提出,滴滴的定制网约车会一直迭代,到2025年,定制版网约车D3将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到2030年,D系列的目标是去掉驾驶舱,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4月12日,在无人机领域颇具盛名的大疆也宣布即将进入 汽车 领域,将于本月19日开幕的上海车展发布相关产品。据其官微描述,大疆车载将“专注于智能驾驶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服务”。

目前,大疆已经发布了旗下的智能驾驶系统,共包含D80、D80+、D130、D130+规格,其中D80/D80+能够覆盖0-80km/h速度区间,D130/D130+能够覆盖0-130km/h的速度区间。

知情人士透露,大疆造车的合作方将是上汽通用五菱,双方取的深度合作而非零部件购模式,首款车将在今年落地投产。

家电巨头创维,也准备加入智能 汽车 的黄金赛道。

4月13日,创维集团宣布将在4月27日举办沟通会。从官宣的海报来看,创维集团将打造创维智能 汽车 ,口号是“再一次创导未来”。

这些企业,有的可能不是自己亲自下场造车,而是提供技术,和车企合作,打造未来的智能 汽车 。

恒大 汽车 在智能 汽车 领域的 探索 同样值得期待。

此前,3月25日,恒大 汽车 召开恒驰智能网联发布会,智能座舱、超算力平台、智能生态圈等尖端 科技 成果重磅亮相,特别是联手腾讯、百度,历时23个月研发的H-SMART OS恒驰智能网联系统,拥有前所未有的极致智能生态,让全球车迷赞叹不已。

说到智能 汽车 和无人驾驶,当然不能忽视了百度。

百度在智能 汽车 和无人驾驶领域已经深耕细作很多年,是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技术最全面的公司。

百度是唯一一家开发了从芯片设计到深度学习框架以及应用程序级 AI 功能的全栈 AI 功能的中国公司。

百度在AI布局方面,被认为最有潜力的是AI自动驾驶。

2020年10月11日,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正式在北京开放。

随着巨头纷纷入局,此前在此领域独具优势的特斯拉面临被围剿的局面。

智能 汽车 板块或将大爆发

华为的第一辆 汽车 或将引爆资本市场中的 汽车 板块。

实际上,上周五(4月16日)无人驾驶、 汽车 整车板块拉升,截至当天收盘,亚太股份、北汽蓝谷、长安 汽车 、路畅 科技 多股涨停。

车规级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是ARCFOX极狐HBT实现智能驾驶的关键,华为的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距激光雷达,最远可达到150米的探测距离,其水平视野可达到FOV120度的视角,具有真正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

据IDC预测,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 汽车 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智能驾驶 汽车 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A股智能驾驶相关的上市公司有53家,总市值高达8557亿元,主要分布在 汽车 、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申万行业中。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只是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应该仔细甄别,选择有业绩,有成长性的真正受益标的。

作者:周松涛

与华为合作,广汽迎来拐点?

目前来看,华为是比阿里强太多了。可以说,未来几年内,阿里巴巴是无法超过华为,甚至和华为站在同样高度的。甚至,有一些方面,可能是阿里一辈子都无法超越华为的。

我们从几点来深入分析一下:

第一、华为是100%的纯中国企业,没有上市,没有一丝国外的资金占股。

而如今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样的三大巨头,基本都是有外资投资的,而且都是上市公司,这一点,华为当之无愧,无人能及。

第二、华为在2018年营收达到721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5%!

相当于腾讯的2倍,腾讯在2018年营收达到3127亿人民币,虽然营收不足华为的一半!

约为阿里巴巴的3倍,2018年阿里营收达到250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8.1%!

第三、华为的强大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营收上华为比阿里和腾讯都强,但是从净利润上有差别。

华为的净利润仅有59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5.1%。

腾讯的利润非常高,达到787亿人民币,比华为还要高。

而阿里的净利润达到640.93亿人民币,同样比华为利润更高!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1、华为研发投入高达1015亿人民币,投入占比达到14.1%,排在欧盟2018年工业研发投资排行第五名,而且华为在最近10年,研发投入高到4800亿人民币。虽然营收很高,但是华为更注重研发。

而阿里巴巴的研发投入仅有287亿人民币,只有华为的1/4多一点。

2、华为在2018年这段时间,受到了美国的打压,这是一个“小小的”企业,对抗世界第一霸主的较量。但是,结果却是,华为的业绩依然坚挺,并且毫不示弱。

3、华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任正非的股份占比不到1.4%,其他98.6%的股份都是员工持有,都是骨干持有,都是研发团队的人才持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华为把大部分的利润和分红给了员工。这是阿里无法做到的。

总结

所以,综合来看,华为的潜能真的太大了,甚至从做企业的角度,做中国100%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角度来看,阿里和华为还有一定的距离。

虽然,利润上阿里比华为多了点,但是从目前整个市值、自身的实力、对于 社会 的贡献,以及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华为当之无愧的是目前独角兽企业霸主之一,阿里和华为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华为是一个明星企业 ,也是中国民企排名第一位的企业,其 科技 实力更是被认为是可以作为表率的一家企业,而阿里巴巴做为电商的领头羊,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其发展速度比华为还要更快,那么阿里巴巴未来是否会超越华为了?

1、华为的营收情况

2018年华为的营收是7212亿元 ,同比增长19.5%,在这种体量之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实在是难能可贵。华为的营收也并非都是增长如此迅猛,在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间,就出现过“低迷期”,营收增速才10%左右,但是从2014年 开始华为的营收增速就上了一个台阶,每年保持20%,甚至30%的增长,在这一增长速度下,华为的营收也很快从哪2000多亿站上了3000亿、4000亿、5000亿、6000亿、7000亿的门槛,甚至在2019年都有可能突破8000亿的门槛。

华为的营收大幅增长,一方面有赖于4G网络的铺设 ,带来的巨额投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华为在移动终端取得的巨大成功,从手机市场的一个小玩家,变成行业老大。

2013年的时候,华为的消费者业务贡献的营收是570亿人民币 ,占总营收的比例是24%。

但是到了5年之后的2018年 ,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增 长到了3489亿元,占营收比例达到了48%。华为消费者业务贡献的营收同比上年增长了45%,相比2013年的570亿的营收,更是增长了510%;而在同期,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从1601亿元增长到了2940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84%,而且在2018年还出现了负增长,运营商业务贡献的营收萎缩了1.3%。

另一个就是中国对华为营收的贡献更加突出 ,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地区贡献的营收占比为35%。

而到了2018年,中国地区贡献的营收达到了51.6% ,贡献的营收比例相比2013年的35%大幅上升。

华为未来还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增速吗?上半年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外界都担心华为的业务增长,但是2019年上半年业绩出来后,实现了4013亿人民币的营收,增长23.2%,似乎是越战越勇的态势,任正非后来在访中也讲到,华为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上半年业绩仍然保持大幅增长的原因是国内客户的大力支持,以及销售的惯性作用导致。所以未来华为是否能够保持15%、或者20%的增速是非常存疑的。

爱2019年上半年华为保持业绩的增长是有赖于消费者业务的增长 ,消费者业务贡献营收的比例,从2018年的48%增长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55%,半年之间又提高了7个百分点。

2、阿里巴巴的营收情况

2019年的年报显示阿里巴巴的营收为3768亿元(2019年年报的时间是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 所以大体上可以把阿里的2019年的年报看作是自然年2018年的营收。下面我为了方便做比较,就用自然年度来代替,我说的2018年的营收,其实指的是阿里2019年年报的营收(也就是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间的营收),其他年度的营收也是以此类推。

2018年阿里巴巴的营收是3768亿元人民币 ,同比 增长50.5% ,而2019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实现营收1149亿元,同比增长 42% 。如果按照这个增速,2019年阿里的营收将会达到5000亿。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阿里巴巴过往的营收情况, 2011年的时候,阿里巴巴的营收只有200亿元,到了2018年已经增长到3768亿元,增长了18倍。

阿里巴巴的营收增速不可谓不快 ,复合增速达到了52%,而华为同期的复合增速是20%。

3、阿里巴巴有没有可能追上华为的营收?

有可能的,过去7年的时间,阿里巴巴的复合增速是52% ,而华为的复合增速是20%,增速的不同造就了两者成长速度的差异,7年时间阿里巴巴的营收增长了18倍,而华为的营收增长了2.5倍。

2017年阿里巴巴的营收是2503亿元 ,比华为2013年2390亿元高出了113亿元,但是2018年阿里巴巴的营收已经是相当于华为2015年的营收规模了,两者的营收分别是3768亿元和3950亿元。

如果2019年阿里巴巴保持首季度的增速42% ,那么2019年的营收将达到5035亿元,相当于华为2016年5216亿元的规模。

如果我们设未来几年阿里巴巴保持40%的增速 ,而华为保持20%的增速,那么几年后阿里能够追上华为呢?

答案是4年时间,也就是2022年!

时间好像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快很多,但是商业就是如此, 你能想到阿里巴巴在2011年的时候营收只有200亿元吗?而当时华为的营收已经是2039亿元了,阿里巴巴只有华为的10%。而到了2018年,阿里巴巴的营收已经达到了华为的52%,商业上的事情就是如此, 速度决定了规模,天下商业唯快不破 。华为要追赶三星、苹果等巨无霸企业,依靠的也是速度,苹果已经是负增长了,这是 华为赶超的机会,当 前华为的营收只有苹果的40% 。

总结:其实未来华为的增速要保持20%是非常困难的 ,保持10%-15%已经是不错了,尽管手机业务在迅速增长,但是行业已经是负增长了,只能在萎缩的存量中进行竞争,这会非常激烈,目前还存货的手机品牌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败的。华为要抢占他们的份额也不容易,尤其是当前手机并没有什么重大技术的突破带来换机潮,至于所谓的5G,每家手机品牌都是平等机会,都可以同时推出5G手机,并非是某一家手机独享的技术。

当然了,未来几年阿里巴巴要保持40%的增速也很困难 ,因为互联网的红利正在衰退,阿里巴巴保持30%的增速已经是成功。

无论以哪种方法计算,未来四五年内 ,阿里巴巴的营收赶上华为的营收是非常有可能的。

当然了,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华为都是非常优秀的企 业,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创造了巨大的 社会 价值,本文的比较只是单纯的从营收规模做比较,并非是比价两家企业的优劣,这两个企业都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企业,两位创始人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企业家。

不会超过华为

不排除有这个可能,阿里巴巴这几年的营收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9财年阿里巴巴营收为人民币3768.44亿元,同比增长50.58%。不久前阿里巴巴公布的2020财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阿里巴巴营收为1149.2亿元,同比增长42%,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高速增长。

我们再来看看华为,华为是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其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7212亿元,几乎是阿里巴巴的2倍,领先幅度不小。近年来华为的营收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增速不及阿里巴巴的一半。今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为40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

其实如果两者继续保持这个速度增长,未来几年阿里巴巴的营收是不可能超过华为的,但大家都知道,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受到不公平打压,这对华为的发展肯定会有影响,上半年华为之所以能够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从今年5月份开始华为才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对上半年的业绩影响比较小。华为总裁任正非早前就曾表示,华为重新恢复振兴需要三至五年。以阿里目前的增长势头,不出三年它的营收就可以翻一翻,当然,阿里巴巴未来几年能否保持超高速增长也是未知的,存在很大变数。

总之,不管未来几年阿里巴巴的营收能否超过华为,阿里和华为都是我国优秀的 科技 公司,谁的营收高也无所谓。

阿里巴巴的营收肯定在四年内超过华为!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速卖通,菜鸟,阿里云,蚂蚁 科技 ,饿了么,盒马鲜生,钉钉,菜赞达,哈啰出行,淘宝直播,淘宝特价版等都在快速发展壮大!是中国唯一可以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全球第一企业的领军者!

尽管从感情倾向上讲,相信大多数国人都希望自主创新的华为一直领先,但以目前阿里集团的疯狂膨胀态势,营收超越只是迟早的事,我个人认为五年左右阿里营收会超过华为。

从商业模式,阿里是标准的互联网公司,无边际效应,轻资产,式扩展几何数增长,而华为还是传统的技术研发类公司,增长发展方式比较稳定。因此单纯从商业模式讲阿里绝对占优。

近日,由美国全球投资数据库CBinsights发起的全球商业联赛,阿里巴巴一路过关斩将,接败美国的诺华制药、迪士尼、特斯拉、SpaceX、苹果、亚马逊,登顶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投资者心目中最值得长期投资的企业!

说明,在国际上不光华尔街等投行包括全球投资者都认可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

而且产品和布局上,阿里丰富多元更突出。

阿里旗下都是重杀器:蚂蚁金服(估值6000亿)、菜鸟物流、阿里云(增长迅猛,全球第二,仅次于亚马逊),电商平台:淘宝、天猫、1688国内站、alibaba国际站、Aliexpress 全球速卖通。

从国际化来说,目前阿里走在前面。阿里的支付宝已经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阿里巴巴的跨境电商也是影响世界范围。

华为则主业突出,作为专注通迅的国际化技术企业,华为在5G时代在世界领先,然而由于涉及到基础通讯网络的国家战略,在某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受到排斥和***,影响了它的快速拓展和营收的大幅提高。

再看营收:2018财年阿里巴巴营收为人民币3768.44亿元,而2018年的华为营业收入为7212亿元,几乎是阿里巴巴的2倍,领先幅度不小。

但阿里巴巴这几年的营收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华为的营收保持20%左右的增长,增速不及阿里巴巴的一半。因此,按此增长速度,阿里营收不用太久就能追上华为。

但营收只是企业成功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谁更伟大,对 社会 的贡献更大。个人认为华为是更伟大更值得尊敬的企业。

对中国来说,华为很重要,在世界范围,阿里可以算是伟大的公司。不接受反驳

要看一个企业的 科技 含量,看他实际的贡献,以及有多少核心技术。

如果光看营收,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烟草公司早就世界领先了,可是有什么用啊?最近茅台都开始评院子了,可是解决不了中国卡脖子的问题啊,王者荣耀每年赚钱几百亿,能代表国家 科技 水平高吗?

荷兰ASML公司生产光刻机,每年就卖几十台,营收也只有几十个亿美金,可是这是卡脖子的技术和产品,世界上只此一家生产,这才是最牛逼的。

华为为什么厉害?是因为华为的 科技 含量很高,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更关键的是有自己的核心专利,是世界通讯领域在主要玩家里这才是华为厉害的地方。

不管阿里巴巴还是腾讯未来产生多少营收,或者他们的营收比华为高多少,都无法取代华为在中国以及世界上的位置,所以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

思考多学习,多增加知识储备!

任正非,马云两个牛人创造了俩家牛逼的公司华为和阿里。算是中国的骄傲,一家偏向底层技术研发,掌握最先进的5g通信标准技术,连起未来世界万物互联的锁匙,前景不可***,他是属于自己可以创造增量的,所以规模只会越来越大,能够达到多大规模不好预测。阿里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风生水起,中国数一,但是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际市场也开始发力就现在效果比较不显。阿里一般资本投资控股比较多,方方面面,阿里云成长快速市占第一。阿里面广,布局很深,如果这些项目就现在合并起来规模是不输华为的。营收跟华为相比差距不大。阿里总体偏向营销,投资收购,技术刚刚开始重视。可以说是存量跟别人竞争。最后总结华为的前景更好。阿里的成长压力越来越大。

营收要超越,只要合并报表就行了,合并大润发、联华、银泰商业、三江购物等等,把这些报表一加,超过华为不成问题。

2018年世界五百强第一是沃尔玛,我们的国家电网都只能排第二,沃尔玛营收5003亿美元。沃尔玛是零售,而阿里巴巴早已入股了众多的零售集团,只是股份比例不高,所以还不能合并报表。如果阿里巴巴愿意合并报表的话,超越华为都是分分钟的事。

阿里巴巴的定位是互联网公司,而华为是硬件公司,所以两者比营收是不公平的。而且就像我上面说的,营收上去很容易,利润要上去才是难点。

在上海车展大放异彩的特斯拉,迎来了一位技术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

4月17日,华为第一辆车极狐阿尔法S出炉,虽然外界炒的火热,但这辆车本身还是北汽旗下,只不过搭载了华为Hi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

不造车的华为,遵守了任正非谁说造车,就开除谁的规则,选择了提供自动驾驶和智能 汽车 需要的部件,为此还专门设计了华为inside品牌logo,在未来华为还将运用在华为自动驾驶的合作车型上,目前北汽蓝谷成为了首个吃螃蟹的厂商。

在A股市场上,北汽蓝谷股价已经翻倍,作为一家2020年前三季度亏损28亿的车企,短时间实现了市值的提升和资本的追捧。

4月20日,长安 汽车 又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高端电动 汽车 年底将会发布。

在此前的消息中,华为与北汽的合作已经亮相,未来还将与长安 汽车 和广汽合作。

广汽相比长安北汽,广汽有何劣势和优势?

广汽作为传统车企,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发展如何?

从广汽的年报中,广汽的战略有何变化?

从一系列发布会来看,华为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卖水者,去帮助车企造好车。

因为在传统车企,研发周期之长,与互联网造车的快速有所不同,交通工具本身是独特的产品逻辑,单一的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还需要整车技术的配合。

对于 汽车 这种综合性的交通工具,司机的驾驶能力和多变的路况仍然需要大量数据的积累,需要时间来验证系统乃至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目前 汽车 市场百花齐放,下场造车资产包袱太重,而且很难通过烧钱做到庞大体量,而服务B端车企,华为可以切换赛道,做成了就能横向吃下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造车行业的基础设施,能够让华为的芯片,操作系统业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对于车企的选择,华为选择了子品牌策略,分头北汽,广汽,长安三个二线厂商,并没有与一线厂商合作,一方面其中的博弈比重,华为可以占据优势,另一方面华为可以分散风险,进可攻退可守。

但华为也表示,未来这种合作不会太多,那么对于被选中的广汽,相比于长安,广汽,劣势和优势在哪?

劣势首先是是时间,相比北汽长安,广汽似乎慢了一步。

北汽与华为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7年,那一年双方签立了战略协议,2018年,双方深入到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北汽开始与华为在ICT领域进行合作。

2019年,北汽集团就发布了极狐品牌,一年之后,北汽成立极狐事业部,在去年10月ARCFOX阿尔法T正式上市,这是极狐的第一款量产车,当时全部软件由华为提供,今年的阿尔法S也是同出一辙。

同时,长安 汽车 也与华为紧密合作,将与宁德时代,共同打造智能 汽车 品牌和智能电动网联 汽车 平台――CHN,并于今年年底推出。

而从2017年开始,广汽集团先后两次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还没有造出新车。

其次,在自动驾驶方面广汽也落后一步,目前北汽已经开始应用,阿尔法S华为HI版智能座舱运行鸿蒙OS操作系统,实现智能手机与智能座舱之间的关联操作。

长安 汽车 每年实现1-2个领先的智能场景首发应用,到2022年,率先实现L4级智能网联 汽车 上市。

而广汽集团宣布与华为公司合作共同开发L4级自动驾驶 汽车 ,于2024年量产,相比于长安,北汽晚了2年时间。

那么广汽的优势在哪?

首先,北汽不是国内智能电动车实力最强,2020年北汽蓝谷(600733.SH)全年预计净亏损达60亿至65亿元。

2020年,北汽蓝谷累计销售25914辆新能源 汽车 ,同比下降82.79%。今年前2个月,北汽蓝谷合计售出2084辆电动车,同比下降超30%。

相比于北汽的销量下降,广汽的销量和利润也是相当稳定。

其次,华为在智能电动车市场,更渴望拿到更多数据,华为与北汽的合作,也希望拿到更多的 汽车 数据。

作为一个 汽车 平台,如果测试的车辆变少,也就意味着华为无法完全扣开传统 汽车 的市场,推广的步伐能否跑过其他厂商有待商榷。

从以往来看,北汽首款车型阿尔法T销量效果一般,自2020年10月上市以来,截至今年第一季度,ARCFOX阿尔法T累计销量仅1013辆。其中,2月销量为170辆,甚3月进一步降至71辆。而截至目前,该品牌总产量为2913辆。

此外,根据最近的资料,广汽宣称华为最早的5G的芯片都被其买走,广汽会再深化与腾讯的合作,第一家 汽车 公司把微信搬到传祺GS4车上。

最后在价格上,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本,基础版38.89万元,最高价42.99万元,这个价格还是相对较高,接轨特斯拉的价格,提到北汽新能源,很多人的印象还是品牌低端,能否有影响力还很难说。

广汽由于合资车企技术的稳定和品牌价值,似乎有更多后发优势。

对于一家车企来说,全套智能解决方案捏在别人手里,恐怕也不敢真正放心,换句话说,未来的 汽车 企业一定会想方设法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那么广汽作为传统车企,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发展如何?

目前广汽集团旗下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广汽本田、广汽日野、广汽丰田、广汽菲克、广汽三菱、合创 汽车 ,广汽HONDA,五羊本田,广汽比亚迪十个整车品牌。

其中广汽传祺、广汽埃安为自主品牌,广汽本田、广汽Acura、广汽丰田、广汽菲克、广汽三菱、合创 汽车 为合资品牌。

在合资品牌中,2020年,广汽集团旗下“两田”属于重要盈利来源,分别为60.15亿元和40.78亿元,撑起了广汽集团的盈利一片天。

合资品牌也并不是一片火热,2020年广汽菲克年销量仅为4.05万辆,同比下滑45.18%,其净资产已从年初的13.36亿元跌至-3.31亿元,同时未分红派息、未计提减值的情况下,广汽三菱的期末余额缩减4.37亿元,合资品牌盈利的只剩两田。

目前两田属于合资车企第二阵营,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东风日产,上汽通用等第一阵营有所差距。

而在第二阵营中,广汽本田稍逊东风本田,广汽丰田稍逊一汽丰田。不过,广汽丰田在增长率上领跑整个日系;广汽本田的SUV阵营同比增长超80%,势头很猛。

在广汽自主品牌中,广汽传祺值得注意。

回顾 历史 ,广汽集团 2006 年便开启了自主品牌发展战略,2008 年成立广汽传祺 汽车 公司,并于2011年跟随国家的新能源策略,成立广汽传祺 汽车 新能源分公司。

2018年是广汽传祺的小巅峰,本来2018年三季度前,广汽新能源发展一般,年底依靠降价等方式来冲击销量,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2018年9月广汽新能源整体销售2007辆,创造自成立以来的单月最高销量纪录。2018 年 1-9 月,广汽新能源累计销量破万达11071辆,同比增长 348%。

在11月,广汽新能源单月销量首次破三千台,并超额完成1.5万的销量目标。但很快广汽传祺新能源 汽车 销量得到重大的突破的同时,面临着重大危机。

首先,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幅减少成为当年新趋势,面对退补,许多 汽车 厂商已经开始上调售价,而广汽新能源 GE3 530却依旧表示买车能够享受最高标准国家补贴的1.32倍,并且 GE3 530全国统一售价仍是12.98万元起,还有店面优惠8000元的终端销售政策。

广汽新能源在大环境下仍取以价换量的模式,能牺牲一时的利润,但长此以往是无以为继的。之所以维持最高补贴,取牺牲利润的方式,主要原因是相比比亚迪、北汽等车企,广汽新能源的产品优势不足。

另一方面,比亚迪、上汽等车企新能源产品线较完善,广汽新能源的产品就比较单一,产品亮点又不够突出,相对而言产品优势不够明显。

根据市场反馈目前广汽新能源产品 GE3、GS4 PHEV、GA3S 三款车型的产品质量备受诟病,主要问题都集中在续航、转向及变速箱系统、异响等方面。

续航方面,实际续航与公关续航公里数相差甚远,现广汽传祺纯电动车使用锂电车,电池组的体积与重量相对较大,使整车的重量偏高,驱动中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

同时存在当蓄电池还有10%蓄电量时会突然跳至为零的情形,低温状态续航能力更低。转向系统方面,新能源 汽车 轴距长,对传动轴的性能要求非常高,传动过程中存在异响,变速箱为购件,成本昂贵同时存在失效、整车停止运行等问题。

广汽传祺 汽车 发展的时间较短,新能源 汽车 研发技术方面还有部分缺陷,系统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 汽车 功能平台化系统,而这也是需要华为的原因。

如虽有动力底盘工程部,但动力方面比较欠缺,没有专门的研发发动机,储电池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部门,新车的研发,发动机、离合器、蓄电池这些核心部件都需要向外购买,新能源 汽车 的新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供应商提品的质量影响。

总的来说,合资品牌仍占主要地位,广汽的自主品牌还未成型。

近日,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广汽如果要想实现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单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与华为合作,是一种必然。

对此广汽认为,第一是自主创新,第二是合资合作。

那么从广汽的年报中,能看到广汽的战略变化和创新能力么?

首先,据年报显示,广汽集团2020年实现营收631.57亿元,同比增加5.78%;实现归母净利润59.66亿元,同比下降9.85%,营收增长净利润却在下滑。

对于2020年业绩表现,广汽在年报中表示,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国内 汽车 市场销量增长逐步恢复,集团自主品牌传祺车型产销结构优化、埃安新能源车销量逆势增长等综合所致。

但要知道,2020年的疫情是一个偶发因素,随着疫情的缓和,各大厂商都实现了增长。

其次,在年报中,广汽还宣称开创了自主品牌研发和生产体系的广汽模式。

分析年报,其中,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实现了产销大幅优于行业的优异成绩,广汽本田实现产销80.56万辆和80.58万辆,同比增长3.73%和2.65%;广汽丰田实现产销76.50万辆和76.50万辆,同比增长14.08%和12.17%。

与之相对应的是,自主品牌全年实现产销34.59万辆和35.40万辆,同比下降却8.81%和7.95%。旗下雅阁、凯美瑞终端销量占据中高级轿车细分市场前两位,无一不是合资品牌。

第三,“美化”的年报,并不能掩盖广汽的隐忧。

相比2019年自营业务亏损达57.48亿,2020年因销售费用减少9.11亿,才显得不那么尴尬。

业务收入2020年相比2019年减少了4.28亿元,整体来看,自主业务疲软,产品竞争力较弱,因此很难赚钱,其业务除了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合资外,自营业务毛利率全线下跌,所有业务毛利率6.47%,乘用车毛利率面临亏损,金融及其他业务毛利率却高达36.68%。

2020年9月,广汽对自主品牌进行一体化改革,并在两个月后的广州车展上宣布其高端纯电品牌埃安正式独立,广汽也曾表示新能源仍未实现盈利。

最后,广汽集团党董事长曾庆洪曾表示,广汽将聚焦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核心技术“两个领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创新方面主要有三大措施:第一,加大研发的投入;第二,加强人才的培养;第三,加强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

烧钱的广汽的确是在行业名列前茅,从2015年到2020年,广汽研发投入从19.19亿元增长接近三倍,达到51.25亿元,2020年,广汽研发支出占比为8.17%,远高于比亚迪、长城 汽车 、上汽集团。

但在人才上,广汽集团研究生学历以上员工只占4.7%,本科和专科学历占23.53%和19.81%,其他学历占到51.95%。

在人均薪酬上,广汽集团从2016年的5.1万增长至2020年的7.028万元,人均创利却从2016年的8.31万元减少至2020年的6.364万元,在2017年和2018年,人均创达12.8万元和11.49万元。

研发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收益,更让我们注意的是,广汽能否有新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目前市盈率在20以下,但广汽集团依然不是一个值得入手的标的。

跟很多车企类似,广汽也逐渐转向自主品牌,而以华为为支点,广汽想通过广汽埃安杀入2021年战况激烈的竞争中,这些结合起来,大概率将会表现为一个明显的“拐点”,但能否成为成长性,着实令人担忧。(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标签: #华为

上一篇汽车怎样省油最好最有效-汽车怎样省油还有劲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