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黑匣子在哪个部位-汽车黑匣子的起源

tamoadmin 0
  1. 什么是校车?

黑匣子还有一个名字其实叫做航空飞行记录器。虽然我们都习惯了叫它黑匣子,并且理所当然地把它想象成了一个黑色的匣子的样子。但实际上,它的外表不仅不是黑色,而且更不是匣子的模样。

真正的黑匣子,其实是显眼的桔红色,为的就是在失踪后便于搜寻。而它的外观也不像匣子,而是长方体和圆柱体组合起来的形状。之所以它会被冠以黑匣子的称号,其实是因为早期飞机内的各种电子仪器,都存放在了黑色方盒之中,这个方盒被人叫做“黑匣子”。

当后来“新款”的黑匣子发明出来之后,也就继续沿用了这个名字。

汽车黑匣子在哪个部位-汽车黑匣子的起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说完了黑匣子的外观,大川再说一下黑匣子的主要用途。

汽车上的行车记录仪相信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简单来说,飞机上的黑匣子就类似于汽车上的行车记录仪。不过不同于行车记录仪的是,黑匣子所记录的内容、数据都要更加详细。

黑匣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座舱话音记录仪(CVR)和飞行数据记录仪(FDR)。

汽车黑匣子在哪个部位-汽车黑匣子的起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前者能够对飞行员与地面的对话、机舱驾驶员的对话、机组成员与乘客的对话,以及飞机发动机响声、爆炸声等等声音进行录制。而后者则用于记录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参数,比如飞行速度、飞行轨道、经纬度以及阻力、升力、推力等等,这些数据加起来至少有60多种。

这些声音、数据的记录,在平时可以帮助维修人员快速发现飞机的问题,以便对故障点进行修复。而当飞机出现事故问题后,更是能对事故原因进行追溯。

这也是为什么东航飞机失事后,相关人员一定要找到黑匣子的原因。

汽车黑匣子在哪个部位-汽车黑匣子的起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黑匣子有多强大?

一般来说,不管飞机遇到了多大的事故,黑匣子往往都是会毫发无损的,这完全得益于黑匣子的“重要性”。因为黑匣子的存在,关乎到整个飞机事故的追溯,所以它绝对不能出现任何损坏。

正常来说,黑匣子往往都被安置在飞机最安全的位置,也就是飞机的机尾部分,这是科学家经过大量飞机事故分析后总结出来的。

当然,要想保护黑匣子里面的数据不被损坏,仅仅把它安置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还是不够的。

对此,科学家也早有准备。

我们能够看到,黑匣子的外壳很厚,并且这还是一种特制的坚硬钢材,有了这层坚固的外壳,黑匣子一度能承受住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的时间

除了坚固抗压以外,黑匣子的特殊设计,还让它具备了抗高温、防水、防酸等特殊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即使它被置于1100℃的高温之下,也能坚持至少半个小时,而被泡在各种液体中更是能坚持几个月之久。

什么是校车

汽车已经是每个人出行的必备工具。当然,汽车知识必不可少。为了让大家更容易了解这些知识,今天,边肖将向大家介绍汽车黑匣子的功能是什么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可能对你有帮助。

汽车黑匣子的作用是准确记录汽车行驶状态中的相关情况,可以完整记录汽车的行驶轨迹,并通过专用软件显示在电脑上。1.维护司机的合法权益。对于很多过马路的人,以及在路上骑自己的车和摩托车的人来说,如果被刮花了,很可能会被敲诈。如果有汽车黑匣子,司机可以为自己提供有效证据。很多旅游事故都是因为违章造成的。安装该产品后,事故前后20秒场景清晰可见,可彻底杜绝制场景骗保的行为。2.监控***会记录回放,事故责任一目了然,交警处理事故快速准确;既能快速撤离现场恢复出行,又能保留事发时的有效证据,营造安全顺畅的出行环境。3.如果每辆车基本都配备了车箱,那么事故率就会大大降低,事故车基本都会被其他车的行车记录仪拍下来,肇事逃逸案件也会大大缩短。4.***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时,在量刑和赔偿上会更加准确和有据可依,也为保险公司的理赔提供证据。5.遇到职业碰瓷、拦路抢劫,车箱会带来决定性的破案证据。事故现场和罪犯的外貌特征等。6.喜欢去公路旅行的朋友也可以用它来记录征服艰难险阻的过程。边开车边录像,同时,基本上把时间,速度,位置都记录在录像里。7.它可以在家里用于***性的DV拍摄,或用于家庭监控。

我来回答吧,校车是指运送学生的车辆,要求安全,上下车便捷。校车在发达国家比较多见,在我国还不是很常见。2011年3月28日上午,顺德乐从镇开通52辆TC公交,其中有6辆“长鼻子”的美式校车,完全按照美式校车标准来制造。据悉,在办理相关手续后,该校车就可正式运行了。

国家标准委员会日前发布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该标准旨在提高小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性。 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小学生校车安全标准,通常由适用于成人的客车直接接送小学生或者简单改造后成为“校车”。 专用小学生校车是设计和制造上专门运送不少于10人的小学生校车,且应有统一标牌。 为确保小学生的安全,专用校车标准要求每个小学生座位必须安装安全带,如果车上装有能开启每个座位安全带的集中控制装置,其操纵件应在驾驶员可操控范围内,并且该装置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影响每个安全带的正常操作功能。 标准还要求每辆校车上至少应安装一个照管人员座位,当座位数超过40个时,应至少安装两个照管人员座位。 专用小学生校车还必须安装汽车行驶记录仪,该装置俗称“汽车黑匣子”,可对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状态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可以通过接口实现数据输出。 此外,标准还对校车座椅、出口等给出具体要求,该标准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车头更长 车头向前凸出了1.5米左右,这增加车前部碰撞时的缓冲区和变形吸能区。发动机设置在车前方,万一发动机着火也不会伤及车身。 ●底盘更高 底盘超过1米,在与普通小车碰撞时基本不会直接伤害乘客。一般轿车前端及轻型客货车底盘大梁离地高度都小于1米,这样在侧面冲突情况下,主受力点在地板下方,能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安全。 ●信号更清晰 ***用醒目的黄漆和反光板,配备停车信号臂,孩子上下车时像交通信号灯一样闪烁,装有下车护栏。 ●逃生更易 除前后车门外,车厢顶部还设有两个逃生出口。车窗上部的玻璃也可以推拉,用随车配置的小铁锤可以将其敲碎逃生。前后车门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可以用紧急按钮打开。 ●设计更精 车内护栏全部软化设计,传统座椅后面的小拉手全都取消,车前面的护栏也抬高。配置专用学童座椅,每个座位上均装有安全带。座位及扶手的尺寸均按照孩子的高度和尺寸来设计。装有全景倒车镜,所有角均可照到,因为学童个子较小,一旦开车或转向时没有看到很危险。

术语和定义 GB/T 4780、GB/T 12428、GB 13094-2007、GB 18986-2003、QC/T 633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 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校车 School bus 用于运送不少于5名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其照管人员上下学的客车和乘用车。按乘坐对象分为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和其他校车,按车辆属性分为专用校车和非专用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 3.2 小学生校车 School bus for schoolchildren 运送小学生上下学的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2] 3.3 专用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 设计和制造上专门用于运送学生的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3] 3.4 专用小学生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 for schoolchildren 设计和制造上专门运送不少于10人的小学生校车。 3.5 护板 Fender 具有防护、装饰作用的板件。 4 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防火措施 4.1.1.1 发动机舱、燃油箱、燃油供给系统、电气设备与导线、蓄电池、灭火器应分别符合GB 13094-2007中4.4.1~4.4.6的要求。在排气系统或其它明显的热源周围100mm 内不允许有可燃材料,除非将其有效屏蔽。 4.1.1.2 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满足: 4.1.1.2.1 按GB 8410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材料的最大水平燃烧速度≤70mm/min。 4.1.1.2.2 内饰材料的氧指数OI≥22%: a) 针对纺织品及塑料、橡胶类涂附织物,试样应从距离布边1/10幅宽的部位剪取,每个试样的尺寸为150mm×58mm。对因尺寸太小无法按照规定尺寸制样的产品不做此条要求。试验方法按GB/T 5454的规定执行。 b) 其它塑料材料,试样应按照表1规定取样。对因尺寸太小无法按照规定尺寸制样的产品不做此条要求。试验方法按GB/T 2406的规定执行。 4.1.2 安全带 4.1.2.1 每个小学生座位应安装安全带。安全带应符合GB 14166的规定,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应满足GB 14167中M2类车辆的要求。 4.1.2.2 如装有能开启每个座位上安全带的集中控制装置,其操纵件应设置在驾驶员可操作范围内,并且该装置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影响每个安全带的正常操作功能。 4.1.3 照管人员座位 专用小学生校车(以下简称为“校车”)应至少安装一个照管人员座位,当座位数超过40个时应至少安装两个照管人员座位,照管人员座位的布置应靠近通道,分别位于车辆前部、中部或者后部。照管人员座位应有永久性标识。 4.1.4 行驶记录仪 自撑材料 非自撑材料 4.1.1.2.3 塑料类内饰材料烟密度等级(SDR)≤75,试验方法按GB/T 8627-2007的规定执行。 校车应装有行驶记录仪并满足GB/T 19056的要求。 4.1.5 车窗 校车车窗的固定形式应为下半部分固定,也可为全封闭车窗。 4.1.6 装载质量 小学生的装载质量按48kg(含随身行李)计算,车组人员的装载质量按75kg计算。 4.1.7 其它 车长小于6m的专用校车的车身应为两厢式车身,且一半以上的发动机长度应位于车辆前风窗玻璃最前点以前。双层客车、铰接客车不应作为校车。 4.2 上部结构强度 上部结构强度应符合GB/T 17578的要求。 4.3 座椅 4.3.1 长条座椅(指座垫、靠背均为条形的供两人或多人乘坐的座椅)作为小学生座位使用时,每人座垫宽应不小于350mm;单人座椅座垫宽应不小于400mm。 4.3.2 座椅深应不小于350mm,座垫高应为280mm~380mm(轮罩处的座椅可例外),靠背高度应不小于710mm。 4.3.3 小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应满足GB XXXXX的要求。 4.3.4 小学生座椅应纵向布置(与车辆前进的方向相同)。座椅垫面不应前倾,靠近通道的座椅还应在通道一侧设置平行于椅垫面的座椅扶手,扶手距离座垫为160mm~180mm。 4.3.5 驾驶员座椅和照管人员座椅应分别符合GB 15083和GB 13057 的要求。小学生座椅不应是易折叠的单人座椅。 4.3.6 如果校车上设有协助行动不便和/或使用轮椅的学生的装置,则应符合GB 13094-2007中附录A的要求。 4.4 护板 4.4.1 在座椅R点前方,沿纵向水平方向610mm的范围内没有另一座椅的后表面时,应在该座椅位置前安装护板。护板上缘距地板高度应不小于其后座椅高度,下缘距离地板高度应不大于200mm,宽度应能包括前排此类座椅椅背对应的宽度。 4.4.2 按GB XXXXX规定的座椅前倾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护板应满足: a) 护板的变形不应妨碍车门正常开关。 b) 护板的任何安装固定点不应脱开。 c) 护板的任何部件不应分离。 4.5 出口 4.5.1 出口的最少数量 为满足紧急情况下的乘员撤离和车外救助,校车出口的最少数量均应符合表2的规定。 4.5.2 乘客门数量 至少应有两个车门,其中至少一个为乘客门。乘客门的最少数量见表3。 4.5.3 撤离舱口数量 4.5.3.1 乘员数小于33人的校车前围和后围应至少有一个出口,否则应设置一个撤离舱口。 4.5.3.2 乘员数不小于33人(含33人)的校车应设撤离舱口。撤离舱口的最少数量见表4。 4.5.4 出口的位置 4.5.4.2 车辆的左侧、右侧至少各有一个出口。 4.5.4.3 乘客区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应至少各设一个出口。 4.5.4.5 若车顶或地板上设有一个撤离舱口,应位于车辆中部范围内(该范围的长度等于车长的1/2);若设有两个撤离舱口,二者相邻两边之间距离(平行于车辆纵轴线测量)至少2m。 4.5.5 出口的最小尺寸 各种出口的最小尺寸应符合表5的规定。 4.5.4.1 乘客门应设置在车辆右侧或后围。 4.5.4.4 双引道门应计为两个车门,每个双窗或多窗应计为两个应急窗。 4.5.6 技术要求 4.5.6.1 乘客门技术要求 乘客门应符合GB 18986-2003中4.4.4~4.4.5的要求。 4.5.6.2 应急出口技术要求 a) 应急门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6的要求; b) 乘员数小于33人的校车,应急窗应符合GB 18986-2003中4.4.7的要求;乘员数不小于33人(含33人)的校车,应急窗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7的要求; c) 撤离舱口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8的要求。 4.5.7 应急出口的开启 应急出口的锁止装置应能从车内和车外手动解锁开启,解锁力和开启力应不超过178N。 4.5.8 应急出口标识 4.5.8.1 每个应急出口处应在车内标示“应急出口”或国际通用符号。 4.5.8.2 乘客门和所有应急出口的应急控制器应在车内用符号或清晰字样标示。 4.5.8.3 在出口的每个应急控制器处或附近,应有关于操作方法的清晰说明。 4.6 车内布置 4.6.1 乘客门引道 4.6.1.1 从乘客门向车内的延伸空间应允许垂直平板1或铅垂平板2自由通过。铅垂平板正面的移动方向与乘客出入方向一致。 4.6.1.2 当垂直平板1(或2)的中心线从起始位置移过300mm,将平板底部接触踏步表面并保持在此位置。 4.6.1.3 用来检查通道空间的圆柱体从通道开始沿乘员离开车辆的运动方向移动,直到其中心线达到最上一级踏步外边缘所在的垂直平面或上圆柱接触垂直平板1(或2)(以先出现为准),并保持在此位置。 4.6.1.4 在上述位置的圆柱体同4.6.1.2所述位置的垂直平板1(或2)之间应允许垂直平板3自由通过。垂直平板3的形状和尺寸与4.6.5所述的圆柱体的中心截面相同,其厚度不大于20mm。垂直平板3从与圆柱体相切的位置移动到其外侧板面与垂直平板1接触,其底部触及由踏步外边缘形成的平面,移动方向与乘员出入乘客门的方向一致。 4.6.1.5 上述测量装置自由通过的净空间,不应包括前向或后向座椅未压缩座垫前300mm、或安装在轮罩上的座椅前225mm范围内,高度从地板至座垫最高点的空间。 4.6.1.6 折叠座椅应在座椅打开位置时测量。 4.6.1.7 对照管人员专用的折叠座椅,若符合下列要求,则允许在其折叠位置测量: a) 在车上清楚地标示,此座椅仅供照管人员使用; b) 座椅不使用时应能自动折叠,以便满足4.6.1.1~4.6.1.5 的要求; c) 无论该座椅处于使用位置或折叠状态,其任何部位均不应位于驾驶员座椅(处于最后位置时)座垫上表面中心与车外右后视镜中心连线所在的垂直平面的前方。 4.6.1.8 对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和乘客座位数不大于18座的校车,如果每个座椅均有可抵达至少2个车门的无阻碍通路,则不必满足4.6.1.1~4.6.1.4、4.6.2.1、4.6.3.1、4.6.7.2的要求。 4.6.1.9 4.6.1.8中的无障碍通路应满足GB 18986-2003中4.5.1.7的要求。 4.6.2 应急门引道 4.6.2.1 应急门引道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6.2的要求。 4.6.2.2 对4.6.1.8规定的校车,至应急门的通路应符合GB 18986-2003中4.5.1.6的要求。 4.6.3 应急窗的通过性 4.6.3.1 每个应急窗应能满足相应的测试量具从通道经应急窗移到车外。 4.6.3.2 测试量具的运动方向应与乘客从车辆撤出的方向一致,其正面(最大端面)应与运动方向保持垂直。 4.6.3.3 乘员数小于33人的校车,测量器具为一个长轴500mm、短轴(旋转轴)330mm的椭圆体;乘员数不小于33人(含33人)的校车,测试量具应为尺寸为600mm×400mm、圆角半径200mm的薄板,但若应急窗在车辆后围,其尺寸可改为1 400mm×350mm、圆角半径175mm。 4.6.4 撤离舱口的通过性 4.6.4.1 车顶出口 至少一个车顶出口应满足如下可接近性:用侧面与垂面成20°角、高1 600mm(边长不限定)的正四棱台测量:保持棱台轴线垂直,当其上底面位于车顶出口的开口区域内、并且不低于车顶外表面高度处时,其下底面应能接触到座椅或相应的支撑件上。支撑件可以折叠或移动,但应能锁止在其所需使用的位置。 4.6.4.2 地板出口 4.6.4.2.1 地板出口上方应有相当于通道高度(见图4)的净空间,并应满足测试量具(600 mm×400mm、圆角半径200mm的薄板)从地板上方1m的高度处畅通无阻地直接到达地面,通过时板面保持水平。 4.6.4.2.2 任何热源或运动部件距地板出口应不小于500mm。 4.6.5 通道 4.6.5.1 通道应允许测量装置自由通过。通过时若同其它柔性物(如座椅安全带)接触,可将其移开。 4.6.5.2 如果座椅前面没有出口,此处的通道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6.5.2的要求。 4.6.5.3 通道内允许有台阶,台阶顶部的宽度应不小于通道宽度,通道和引道表面应防滑。 4.6.5.4 对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和座位数不大于18座的校车,如果每个座椅均有可抵达至少2个车门的无阻碍通路,并满足GB 18986-2003中4.5.1.7的要求,则不需要通道。 4.6.6 踏步 在校车空载状态下,第一级踏步离地高应不大于350mm,允许使用伸缩踏步达到要求。其他各级踏步的高度应不大于250mm、有效深度(从该台阶前缘到下一个台阶前缘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200mm。 校车的台阶踏板(包括伸缩踏板)应有防滑功能,台阶踏板前缘应清晰可辨。 4.6.7 小学生座位的乘坐空间 4.6.7.1 座间距 4.6.7.1.1 小学生座位的座间距H:小学生座椅靠背的前面与前排座椅靠背后面之间的距离(在座垫上表面最高点所处平面与地板上方620mm高度范围内水平测量,见图4),应不小于550mm。 4.6.7.1.2 所有数据均在通过座位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测量,且座垫和靠背都未被压陷。 4.6.7.2 座位上方的自由空间 4.6.7.2.1 每个座位均应有一垂直净空间,它是从未压陷座垫的最高点所处平面向上不小于900mm,以及从就座乘客搁脚的地板处向上不小于1 350mm(见图5),对于轮罩处和适用于4.6.1.8的校车,可减为1 200mm。 4.6.7.2.2 这个净空间应包括下述的全部水平区域: a)横向区域:对单人座椅,座位中心垂直平面两侧各200m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之间;对长条座椅,在每个座位中心垂直平面两侧各175m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之间。 b)纵向区域:通过座椅靠背上部最后点的横向垂直平面和通过未压缩座垫前端向前200mm的横向垂直平面之间。测量在座位中心垂直平面进行。 4.6.7.2.3 该净空间可以不包括下列区域: a) 外侧座椅上方邻靠侧围的横截面为150mm高、100mm宽的矩形区域。 b) 外侧座椅上方邻靠侧围的横截面为一个倒置直角三角形的区域,三角形顶点位于地板上方650mm,底边宽100mm。 c) 外侧座椅的椅脚靠近侧围处,横截面积不超过2×104mm2(低地板客车3×104mm2)、最大宽度不超过100mm(低地板客车150mm)的区域。 4.6.7.2.4 该净空间应允许另一座椅靠背及其支撑件和附属装置(例如折叠桌)的侵入。 4.7 车内照明 车内照明符合GB 13094-2007中4.7的要求。 4.8 扶手 4.8.1 扶手和把手应有足够的强度。 4.8.2 扶手和把手不应有伤害乘客的危险。 4.8.3 扶手和把手的截面应使乘客易于抓紧,每个扶手的表面应防滑。 4.9 活动盖板 活动盖板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13的要求。 4.10 视觉***装置 乘客视觉***装置应放在驾驶员正常驾驶位置时的视野以外。 4.11 车厢内通风 如果车厢内不能进行自然通风,应装设强制通风装置。 4.12 驾驶员视野 4.12.1 驾驶员视野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 4.12.2 应保证驾驶员能看清后风窗玻璃后下方地面上长3.6m、宽2.5m 范围内的情况。 4.12.3 驾驶员在正常驾驶状态下应能观察到车内乘员的活动。 4.12.4 检验驾驶员视野的眼点位置的确定应符合GB 15084的规定。 (规范性附录) 驾驶员视野的试验方法 A.1 试验条件 A.1.1 校车应保证驾驶员能看清图A.1所示圆柱体的整个顶面。 A.1.2 圆柱体A~O的高度和直径均为0.3m;圆柱体P的直径为0.3m,高度为0.91m。 A.1.3 圆柱体的颜色应与车辆所停靠路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A.2 试验步骤 将圆柱体放置在A.2.1~A.2.7规定的位置上,如图A.1所示。图A.1中所示距离为一个圆柱体到另一个圆柱体的俯视图的中心距离。 A.2.1 放置圆柱体G、H和I,使它们与一个横向垂直平面相切,该横向垂直平面是与车辆前保险杠最前方表面相切的平面。放置圆柱体D、E和F,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横向垂直平面内,该横向垂直平面在穿过圆柱体G、H和I中心的横向垂直平面前方1.8m处。放置圆柱体A、B和C,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横向垂直平面内,该横向垂直平面在穿过圆柱体G,H和I中心的横向垂直平面前方3.6m处。 A.2.2 放置圆柱体B、E和H,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纵向垂直平面穿过车辆纵向中心线。 A.2.3 放置圆柱体A、D和G,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纵向垂直平面与汽车前保险杠左侧最外侧边缘相切。 A.2.4 放置圆柱体C、F和I,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纵向垂直平面与汽车前保险杠右侧最外侧边缘相切。 A.2.5 放置圆柱体J,使它的中心在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纵向垂直平面在穿过圆柱体A、D和G的纵垂直平面的左方0.3m处,且J的中心在穿过车辆前轮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上。 A.2.6 放置圆柱体K,使它的中心在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平面穿过圆柱体C、F和I的纵向垂直平面的右方0.3m处,且K的中心在穿过车辆前轮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上。 A.2.7 放置圆柱体L、M、N、O和P,使它们的中心位于通过车辆后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L,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左边最外侧表面(包括后视镜系统)的纵向垂直平面1.8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M,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左边最外侧表面的纵向垂直平面0.3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N,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右边最外侧表面的纵向垂直平面0.3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O,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右边最外侧表面的纵向垂直平面1.8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P,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右边最外侧表面的纵向垂直平面3.6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

标签: #校车

上一篇2023中国汽车质量排行榜最新图片-2023中国汽车质量排行榜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